李永宾
摘 要:近年来,阜南县小麦生产中病虫害发生频繁,对当地小麦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该文结合当地生产实践,对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阜南县小麦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阜南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9-0109-02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越来越注重选择绿色优质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是当前粮食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阜南县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大县,小麦种植面积约8万hm2。近年来受异常气候条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病虫害发生程度整体呈现偏重或重发态势,其中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趋势偏重以上,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程度逐年加重,蚜虫发生程度偏重以上。据统计,2018—2019年阜南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总面积达到了600万hm2次左右。全县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重点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集成现代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应用农业防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2019年阜南县有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7个,示范区面积4133.33hm2,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866.67hm2,辐射带动面积共计2万hm2次左右。
1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1.1 主要病害
1.1.1 赤霉病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阜南县属于偏重发生,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田块间发生差异大(一般肥力条件好、播种量大、氮肥施用量大、田间植株密度高的麦田病虫害发生程度重)、播种时间越早发病程度越轻、不同茬口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水稻>玉米>大豆>红薯)、品种间表现出较大差异(皖麦、苏麦系列品种<豫麦系列品种<鲁麦系列品种)。阜南县小麦赤霉病偏重以上程度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田间菌源基数大、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为感病品种、小麦植株普遍矮秆等[2]。
1.1.2 纹枯病 全县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偏重,2018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6.2万hm2,2019年发生面积7.1万hm2。一般表现为前期扩散较慢,危害程度轻,旱播田块发病程度重,播期迟的田块发病程度轻[1]。
1.1.3 锈病 近年来,全县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为轻,2018年发生面积46.67hm2;叶锈病发生程度为中,2019年发生面积为2.1万hm2。近几年小麦锈病在阜南县发生时间偏晚,2019年在西南部乡镇呈点片发生,叶锈病最开始发现于5月3日,5月中下旬为流行高峰期,病田率在40%左右,病叶率加权平均值在6.33%左右,病叶率最高为21.7%。
1.1.4 其他病害 受近几年异常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花葉病毒病发生程度偏重,2018年、2019年麦田内发生面积分别为1.95万、2.15万hm2;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麦根腐病、颖枯病、叶枯病等发生程度偏重,2019年发生面积分别达到2.51万、2.83万、1.54万hm2。
1.2 主要虫害
1.2.1 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近几年在阜南县发生程度偏轻,2018年发生面积0.67万hm2,2019年发生面积为0.65万hm2,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田间虫口基数整体偏低(3月底至4月初调查显示有虫样方占比21.1%,样方加权平均有虫数0.33头)、虫态发育进度比往年提前5~7d。
1.2.2 蚜虫 近年来,小麦苗蚜在阜南县发生程度偏轻,2018年发生面积2.57万hm2;穗蚜发生程度为中等,2019年发生面积3.11万hm2;据连续2年调查发现,苗蚜发生高峰期通常在4月8—16日,穗蚜发生高峰期在5月10—18日。
1.2.3 蜘蛛 近几年,麦蜘蛛在阜南县发生程度整体偏轻,2018年发生面积2.17万hm2次,暴发期在3月30日至4月16日;2019年发生面积2.07万hm2次,暴发期在3月29日到4月15日。
1.2.4 粘虫 近几年阜南县小麦生产中粘虫发生程度偏轻,2018年发生面积8000hm2左右。2019年小麦粘虫成虫迁入时间早,田间落卵量偏高,糖醋盆3月1日见蛾,时间与2018年一致,比2015年早10d左右,发生高峰期出现在3月25日,4月14日田间开始出现幼虫,4月20—30日为2、3龄幼虫高发期。
2 绿色防控技术
以非药剂预防为主,必要时辅以药剂科学防治;总体以预防为主,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2-3]。
2.1 非药剂预防 非药剂预防主要包括科学选择抗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科学运筹肥水管理、灌水灭蛹、物理阻隔预防等农业防控措施以及保护天敌、诱杀害虫等生物、物理防控等[4-5]。
2.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小麦生产中广泛推广对赤霉病等常发病害有较强抗(耐)性的品种,适当压缩现有种植的感病小麦品种面积,整体提高小麦植株对赤霉病等病害的抗性能力,降低病害在当地流行发生的风险。此外,品种选择时还要兼顾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有较强的抗性能力[5]。
2.1.2 实施健身栽培 小麦种植中要坚持适合的时间播种、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控制播种量适宜等原则,确保小麦播种质量,实现小麦苗全、苗匀、苗壮[1]。科学合理运筹肥水管理,结合各阶段小麦植株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以及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特点科学施肥,结合天气情况以及小麦生长需求适时适量灌水。此外,为促使小麦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逆性,可结合实际科学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叶面喷施处理[2]。
2.2 药剂防控
2.2.1 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技术 选择合适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如悬浮种衣剂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噻虫·嘧菌·咪鲜胺,或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申嗪霉素等,可有效降低种子萌发前以及苗期的病菌侵染几率。若地下害虫发生频繁,可结合地下害虫发生类型,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拌种处理,如吡虫啉、噻虫嗪、辛硫磷等。药剂拌种必须按照说明书要求合理控制用量,避免因药剂过量而导致出现药害等现象。若地下害虫发生程度重,可在整地之前选择辛硫磷等颗粒剂均匀撒施在土壤里,以杀死虫卵,降低土壤中的害虫基数[3]。
2.2.2 关键时期適时防治 加强小麦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预报,抓住各种病虫害防治关键期,重点对播种期、返青后期到拔节初期、抽穗扬花期3个关键时期开展总体防治。小麦播种前进行种子药剂处理,对地下害虫以及土传病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小麦进入返青后期到拔节初期主要防治对象为纹枯病,并兼治苗蚜、麦蜘蛛等其他病虫;齐穗见花期主要防治对象为赤霉病,在此基础上开展总体防治,对白粉病、锈病、吸浆虫、粘虫、叶枯病等病虫害要因地制宜开展兼治[3]。
(1)小麦赤霉病:小麦进入齐穗见花期时,选择渗透性好、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且可兼治白粉病、锈病等的复配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也可选择氰烯菌酯单剂与戊唑醇等混合后对水进行喷雾预防[3-4]。若花期雨水较多或遇露水、雾等,则可在第1次施药后5d再补防1次,结合田间病虫情况必要时开展第3次防治,首次防治的药剂一定要喷足。
(2)小麦纹枯病:秋季播种时采取药剂拌种处理;小麦进入返青后期到拔节初期,田间病株率达到10%左右即可选择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井冈·蜡芽菌等。宜选择在清晨有露水时进行施药,适当增加对水量,确保药液可以流到小麦植株的基部位置。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重的田块,在首次喷药后10d左右需再施药1次;若遇降雨较多、田间出现积水或涝灾等情况,须及时在麦田内清沟沥水,以降低田间相对湿度,尽可能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及发生程度。
(3)小麦锈病、白粉病:可在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兼治锈病、白粉病。若小麦生长早期田间出现病害中心,则须采取围歼防治的方法,以控制病害的扩散蔓延。防治药剂可选择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对于病害重发的小麦田,可在第1次喷药防治后7d左右再喷药1次。
(4)小麦蚜虫:保护麦田内的天敌生物,如蚜茧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等优势种天敌。当田间单位面积内天敌数量与蚜虫数量比例超过1∶300时,即可对麦蚜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无需再采取药剂防治。当麦田内麦蚜虫口密度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头/100株,穗期500头/100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即可选择药剂进行防治,常见的药剂包括啶虫脒、吡蚜酮、氟啶虫胺腈、噻虫嗪等,对灰飞虱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小麦生长后期,若穗蚜虫的密度较大,则可选择高联苯·噻虫胺、氯氟·噻虫、联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
(5)小麦红蜘蛛: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选择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目前市场上登记的用于小麦红蜘蛛防治的药剂类型较少,因此生产中常选择其他作物登记的杀螨剂等药剂类型进行防治[5]。
(6)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高峰期选择阿维·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倍硫磷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水量要适宜。
参考文献
[1]曹江伟.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24):15.
[2]王颖.萧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0(1):84-85.
[3]齐红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8):57-58.
[4]顾家禄,赵江,程玲,等.红河州以统防统治促进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5):97-99.
[5]孙海霞,涂纪山.唐河县2017-2018年度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报告[J].农业科技通讯,2019(2):61-64.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