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抚顺保护地韭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10-30 10:02赵哲
新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病叶灰霉病韭菜

赵哲

1 发病症状

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沿割韭菜时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具体可分为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

白点型在发病初期会在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或灰褐色小斑点,多由叶尖向下发展,通常叶片正面多于背面,扩大后病斑呈梭形或椭圆形,病斑多时可互相汇合成斑块,逐渐连片,引起半叶或全叶卷曲、枯焦。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稀疏的霉层。

干尖型病菌从收获的切口处侵入,形成干尖型病斑,由割茬刀口处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形状如半环形,后变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多成半圆形或“V”字形,并可向下延伸2~3厘米,呈黃褐色,后期病斑表面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

湿腐型多发生在湿度过高时,病叶不产生白点,而是逐渐腐烂并呈深棕色,枯叶表面密生灰至绿色绒毛状霉,伴有霉味。韭菜在贮运期间多扎成捆,相互污染和传染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2 发病机理与流行因子

2.1  病原

韭菜灰霉病又称白色斑点病,属半知菌亚门、葱鳞葡萄孢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韭菜灰霉病的发生与生长环境、栽培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由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即病叶上的灰霉传播蔓延。每次收割韭菜都会把病菌散落于土表,借水流、农事操作等致新生叶染病。

种子传病,将发病重的韭菜田进行留种,用其种子与引进的韭菜新品种比较,其发病率高出10%左右。

湿度和温度是灰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湿度越高,病菌繁殖蔓延的速度就越快,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易发生灰霉病,80%以上时该病会严重发生,而相对湿度低于60%时发病轻微或不发病。该菌生长温限是15~30℃,发病的适温为15~20℃,温度升高产出菌核,27℃时产生的最多,并以此菌核越夏。当棚内温度在30℃、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菌繁殖加快,若韭菜夜间受冻、白天又遇高温,发病就越严重。因此,温棚栽韭菜严格控制温湿度特别重要。

2.3 发病时间

塑料大棚及小棚覆盖栽培的韭菜,自12月中旬至翌年2~3月份均可发病。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生产上要选择抗病强的品种,如平韭4、791等,宽叶抗病品种有汉中冬韭,或选用窄叶、耐寒、耐热耐病的品种。

韭菜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防治病菌蔓延。棚韭菜一般要收割3次,发病田每割1次,就要剥下很多病叶,为避免病原的积累,要及时将病叶集中起来,带出棚外销毁。

翻晒行间土壤,以利于土壤熟化和杀死部分地下害虫。

适时通风降湿,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0%以下,通风量依据韭菜长势而定,严禁放底风。通风时间、通风口大小因韭菜生长强弱和外界气温而异。收割后或外界气温低时通风时间晚些,通风口最好用天窗,这样可以防止“扫地风”引起温度急剧下降,产生冻害。

培育壮苗能增强韭菜的抗病力,因此要加强夏秋季栽培管理,适量浇水追肥,减少收割次数。培育壮苗应多施有机肥,扣棚前施足底肥,浇足底水,以后可根据墒情临时补水,小水勤浇,适时通风,保证棚内不结露珠。浇后及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干燥,保证棚内适宜的温湿度,可减轻发病。及时追肥、浇水、除草、养好茬,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在韭菜行间铺设干稻草,吸收水分,降低湿度,保持地温。

3.2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进行拌种,用量为种籽重量的0.3%~0.55%,随拌随播,对发芽无影响。

烟雾法:发病初期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用量200~250克,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200~250克,分放6~8个点,于傍晚点燃闭棚熏蒸。隔10天进行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替使用2~3次。

喷雾法:在发病初期及每次收割后轮换喷淋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必要时可选用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及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喷药时,要把药重点喷到新叶、割口以及周围土壤。

猜你喜欢
病叶灰霉病韭菜
“割韭菜”用英语怎么说?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风云变幻——赫章韭菜坪
大兴安岭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种群的分布与多样性
莴苣和韭菜
柳树病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如何防治棚室番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韭菜新品种辽韭1号的选育
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