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捷
绿色农产品冬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但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防治主要病虫害、确保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是事关冬小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在这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
1常见虫害分析
对冬小麦危害性较强的虫害主要有蚜虫、麦蜘蛛以及麦叶蜂等。
蚜虫害的主要特征是,成蚜和若蚜在冬小麦的叶背或是嫩根茎叶处吸取汁液,使得嫩叶在受到伤害后,发生蜷缩,老叶受到损坏后,出现提前枯萎等现象。蚜虫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周围空气以及气候干旱的因素,空气干燥、10~30℃的环境,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和繁殖。
我国的麦蜘蛛种类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在干旱的麦田中发生上述虫害最为严重。通常情况下,麦长腿蜘蛛每年会繁殖3~4代,麦圆蜘蛛会繁殖2~3代。每年4月份是发生第1代麦蜘蛛虫害的危险期,气温回升后,麦蜘蛛的活躍度也会随之增高。麦蜘蛛对小麦的幼苗产危害严重,3月份以后,随着麦圆蜘蛛的数量急剧上升,也会对冬小麦的叶片产生严重伤害。
麦叶蜂也被称为齐头虫或小黏虫。麦叶蜂虫害主要是由于麦叶蜂幼虫啃食冬小麦叶片端部,从而造成冬小麦叶片残缺,甚至叶片完全被啃食,直接影响冬小麦的光合作用而引发的常见虫害。通常情况下,我国的麦叶蜂会发生一代,一般以蛹形态埋于地下5~20厘米处进行越冬,在气温回升时,蛹虫形态会开始羽化,1~2龄幼虫会直接寄居于植株体内啃食叶片;幼虫达到3龄时,麦叶蜂在白天会在小麦植株土块下潜伏,傍晚则会露出土面,啃食小麦上端叶片。除此之外,麦叶蜂幼虫还具有假死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和管理难度。
2防治措施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为确保农产品安全,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物,多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方法。
针对蚜虫的防治技术,一是进行物理防治。首先准备黄色板(材质不限),规格一般为30厘米×20厘米,使用时悬挂在冬小麦植株上方20厘米处,将黄色板数量控制在30块效果为最佳。二是采用农业技术防治。优先选择生长性能较强的品种,轮流倒茬,同时做好麦田的浇水和施肥工作。为了避免引进新虫源,应当使用彻底腐熟的粪肥。此外,还应当优化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改善小麦种植环境,例如彻底清理麦田周围的杂草,以降低蚜虫出现的概率。三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根据冬小麦种植规模和实际情况引进相应数量的瓢虫。四是采取药剂防治。可以选择2.5%的三氟氯氰菊酯乳油进行稀释喷雾,每隔7~10天喷洒一次。
针对麦蜘蛛的防治措施,一是利用农业技术防治。首先要对麦田周围的杂草等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采取倒茬播种的方式进行轮作种植。其次可以对小麦植株采取浇水振落的方式进行治理。二是采取药剂防治。将40%的乐果乳油进行1000倍稀释,进行液体喷雾,在喷洒药剂过程中应当注意将药剂喷洒在小麦叶片背面,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针对麦叶蜂的防治策略一是在准备种植之前,对麦田进行深耕,灌溉条件较好的麦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水旱轮作,这样能够大大减小麦叶蜂虫害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精细化施肥,以达到破坏麦叶蜂蛹虫的目的。三是可以充分利用麦叶蜂蛹虫假死的特性,每天早晨和晚上对小麦植株进行抖动,以振落的方式收集麦叶蜂蛹虫,然后将收集到的蛹虫集中剿灭。
总之,对于绿色农产品冬小麦生产而言,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在治理虫害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本地区出现虫害的具体类型和发生规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气候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与防治措施,以确保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