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几年来,活动陆续收到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的来信来稿。本期刊登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的书法作品。
张履谦,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3月1日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军委通信部、总参电信技术研究所、国防部五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任技术员、室主任、副所长、工程总设计师、科技委常委。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
20世纪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张履谦院士为前方雷达解决抗电子干扰问题,参加1956年国务院编制我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我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60年代参加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制导雷达,具有抗干扰性能,批量装备部队,成功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是60年代我国国防科研系统学习的标兵。70年代进行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任总设计师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攻克多副载波、多种调制、精密测角测速测距和遥控遥测技术,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90年代以后,从事通信广播、气象预报、对地观察、北斗导航定位、数据中继、雷达观测等卫星的研制,参加10多种卫星的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完成研制和发射任务。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工作刻苦学习,重视人才培养,获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参加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的论证和顶层谋划,提出采用陆地建站、海洋出船、节点监控、中继卫星和国际兼容的测控网方案建议,参加测控设备的技术攻关,获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術进行风险评估,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参加我国国防专项工程的方案设计和评审,进行信息传输的抗黑障研究,为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仍在继续,截止日期不限。
联系人:
夏炎,《科学中国人》副总编辑、首席记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8号海淀文化艺术大厦A座16F 邮编:100086
电话:010-51601074 EMAIL:yanyanyanxy@163.com
刘栋慧,西泠印社出版社驻京办事处主任
电话:13901118439 EMAIL:liudh_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