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飞
YE Fei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081)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铁路物流基地是铁路货场的升级与创新版,是铁路货运服务网络的骨干部分,是铁路货运的营销窗口、生产基地和经营“码头”,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主阵地。近年来社会物流园区加快开展网络化布局、智能化改造、市场化经营,从中短途运输向长距离运输延伸,从货运服务向综合物流服务拓展,对铁路货运发展形成了竞争压力。铁路货场运营评价经历了文明货场评比、星级货场评比、标准化货场评比和货运站段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阶段,以生产组织、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为重点,明确评比及建设的目标及任务。目前,铁路物流基地仍沿用铁路货场运营绩效评价模式,侧重于内部货运组织、安全防护等生产管理质量,难以体现出铁路物流基地在市场拓展、经营效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特征,不能适应铁路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1-2]。因此,分析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基于铁路管理主体视角,研究设计多维度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架构,为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铁路物流基地的品类结构、业务类型、选址布局、场地规模、运营时间、人员数量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以整体的货运量或经营收入作为评价指标难以科学评价经营绩效,对铁路物流基地经营激励和考核影响较大,因而应对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品类结构。以煤炭为代表的重质货物和以家电为代表的轻泡货物,其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能以货运量指标衡量经营收入能力。运价号差异也明显。例如,日用电器采用6 号运价号,而矿石采用4 号运价号,差异的价格政策造成按车计费收入差异明显。
(2)业务类型。在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进程中,以中鼎物流园、闵行物流基地等为代表的铁路物流基地,积极探索延伸铁路货运服务链条,提供仓储、交割等增值物流服务。但是,大多数铁路物流基地沿用传统铁路货场运营模式,以铁路货物运输、暂存、装卸等基础服务为主。业务类型的差异化放大了业务收入组成的差异性。
(3)选址布局。铁路物流基地是区域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在区域集疏运和物流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铁路物流基地网络建设覆盖范围广,基本覆盖了西北北部、东线沿海、沪昆沿线、珠江西江、中线京港澳、陇海兰新沿线等物流大通道。由于地域差异较大,沿港口布局的铁路物流基地,以海铁联运、疏解港口为重点,拥有较大的吞吐量发展空间;内陆地区铁路物流基地以服务产业发展、联动企业物流为重点,与社会物流企业进行激烈竞争;西部地区铁路物流基地由于需求不足,其业务拓展和运量增长受限。可以看出,选址布局对铁路物流基地合理确定规模、增量创收、延伸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
(4)场地规模。铁路物流基地占地面积分布在2 万~ 542 万m2区间,是铁路重要的固定资产组成。不同场地规模其货运物流服务能力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铁路货物线数量与长度影响铁路装卸服务能力,物流功能区占地面积影响物流延伸服务能力。部分铁路物流基地占地面积较大、货运量较高,但以物流服务延伸为重点的物流区综合开发不足,未充分发挥铁路物流基地的物流服务转型升级作用。
(5)运营时间。2015 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 (原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铁路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及2015—2017年建设计划》(铁总计统[2015] 232 号),以既有铁路货场延续、改造和新建铁路物流基地为主,开始铁路物流基地网络建设。已建成运营的铁路物流基地以传统铁路货场为主,运营时间较长,客户资源和货源结构相对稳定,拥有良好的市场拓展和业务延伸条件。而新建铁路物流基地自开始建设至今不足5 年,考虑设计、建设等周期,实际运营时间不足3 年,与既有铁路货场相比缺乏稳定的货源结构,仍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期。
(6)人员数量。货运人员是铁路货运业务运作和市场经营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铁路物流基地人员数量与业务规模、场地规模等因素之间应成正比例增长关系[5]。而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驱动下,铁路货运场站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提升,人员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人员数量作为评价指标,难以科学衡量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
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是要明确评价实施的主体和目标。利益相关者理论表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以股东和公司资本主要供给者为主的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以企业顾客、供应商等为代表的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以及以公司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为主的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部分学者综合考虑铁路物流基地的利益相关者,围绕生产组织、服务质量、社会贡献等维度进行了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9]。在此,立足国铁集团加强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重点考虑资本主要供给者的经营评价需求,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安全效益4 个维度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的目标是改变传统货场重生产、轻经营的评价方式,以多维度效益指标为核心,以运营阶段为重点,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以运营阶段为主,间接考虑建设投资。铁路物流基地运营管理是由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经营管理、更新改造等环节构成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系统。在铁路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经营管理等环节由不同管理主体负责的条件下,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运营阶段的经营能力的评价比较,综合考虑场地规模、设施设备等施工建设阶段因素影响,提升评价结果在运营绩效的集中度。
(2)以效益指标为主,综合考虑生产效能。铁路物流基地运营管理的效能直接反应在生产组织、安全防护、经营开发和物流服务4 个方面,最终体现为场站的效率效益水平。因此,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等方面多维度分析效益情况,综合考虑生产组织中的货运生产效率,以科学评价物流基地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
(3)以货运收入为主,综合考虑经营开发。物流基地经营收入由货运收入、物流收入和综合开发收入3 部分组成。当前铁路物流基地经营收入仍以货运收入为主,部分物流基地探索开展物流经营和综合开发。因此,在继承既有铁路物流基地评价中设置货运收入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铁路物流基地物流经营和综合开发收入。物流收入和综合开发收入均属于延伸拓展的业务收入,由于尚未形成明确的统计口径,指标设置按总收入考虑。
(4)以量化指标为主,减少主观判断影响。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按照可操作、可实施思路设计,能够指导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管理工作。在指标选择中应以定量化、可采集的指标为主,对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等类型不易量化的评价指标,考虑指标的可替代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设置核心的量化评价指标。
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由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 个维度指标组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绩效评价的通用性指标维度。安全效益是对场站安全、作业安全等安全质量评价的指标维度,是铁路物流基地经营拓展的基础保障与管理红线。生态效益是衡量铁路物流基地在落实绿色发展要求、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指标维度,是铁路物流基地的发展趋势。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图1 所示。
(1)经济效益指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综合考虑园区占地面积、货运人员数量、货运量等因素影响,设置单位面积利润额、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2)安全效益指标。以人员、设备、货物为对象,考虑物流要素的站内安全状态,设置设备故障率、人身事故件数、货损货差率等指标。
(3)生态效益指标。综合考虑场站内环境建设、能源使用等情况,设置清洁能源装卸设备占比、场站绿地率、单位面积能耗、使用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等指标。
(4)社会效益指标。考虑铁路物流基地对人员就业、税收贡献、产业发展等带动作用,设置客户满意度、社会贡献率、单位面积税收额、单位面积从业人员数量、物流强度等指标。
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在能够充分考虑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安全效益等维度的多角度评价。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及统计指标需求如表1 所示。
其中,物流基地经营收入包括货运收入、物流收入和经营开发收入;物流基地运营成本包括人工、耗材等运营成本,不含设施设备投入;劳动生产率按照《铁路运输单位劳动生产率统计规则》要求进行计算;货运从业人数包括物流基地内从事货运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数量;当期利润是在评价周期内取得的经营收入与运营成本的差值;净资产是指考虑折旧摊销的物流基地设施设备购置的资产总额;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已交的税收及有关费用和净利润等;物流基地吞吐量是指铁路物流基地公路到发、铁路到发的货运总量。
图1 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Fig.1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ailway logistics center
2.2.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是判断物流基地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科学表达盈利能力。
(1)宏观层面,选取单位面积利润额、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整体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其中,由于不同规模场地能承载的吞吐能力差异较大、不同地域的货源吸引能力差异明显,以运营利润为核心构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能够充分考虑业务类型、选址布局、运营时间对经济效益评价的影响。为宏观描述铁路物流基地盈利情况,通过选择单位面积利润额指标建立场地规模、运营利润的关联关系,作为铁路物流基地业务盈利能力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此外,选取净利润增长率反映铁路物流基地持续盈利的增值能力,以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资产保值能力。
(2)微观层面,由于存在不同货物品类利润空间差距明显、人员数量越多则成本可优化空间越大等现象,以单一单位面积利润额指标难以反映货物品类、人员数量等影响,因此,通过劳动生产率反映品类结构和人员数量的影响,通过人均利润率反映运营利润和人员数量的影响,建立起品类结构、人员数量、运营利润等要素关联关系。
2.2.2 安全效益评价指标
安全效益指标是反映铁路物流基地运营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铁路物流基地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交通行为安全和作业行为安全进行管理,确保场站内所有物流要素状态良好。铁路物流基地内的物流要素主要包括人员、货物、设备、设施、汽车、铁路货车车辆等主体。其中,铁路物流基地货运固定设施的基础条件一般较好,出现安全事故情况较少,不做单独评价指标;汽车主要为社会车队或客户所有,铁路货车车辆由铁路车辆部门负责,出现安全事故主要是与人员、货物、设备产生时空冲突关系。因此重点考虑人员、货物、设备的安全评价指标。
(1)人员安全方面,设置人员事故件数指标进行评价,即年度内由于未按规章作业、未按引导走行等行为,造成铁路物流基地内发生人身事故的数量,人员对象包括作业人员、管理人员、汽车司机、客户等所有铁路物流基地内外部人员。可以根据人员受伤害情况进行分级分类,赋以不同权重。
(2)设备安全方面,设置设备故障率指标进行评价,即年度内由于设备自身质量缺陷、未按操作书交互的操作行为等问题,造成设备故障停机时间占设备在站运用时间的比值,设备对象包括装卸设备、安检设备、手持设备、监控设备等铁路物流基地内生产作业设备。
(3)货物安全方面,设置货损货差率指标进行评价,即年度内由于违规装卸操作、货物堆码不整齐等行为,造成铁路物流基地产生损坏、丢失的货物吨数与物流基地货物吞吐量的比值,货物对象包括集装箱、成托货物、成件货物、长大笨重货物等类型。
2.2.3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生态效益指标是判断物流基地运营管理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绿化情况和能耗情况2 个方面,重点考虑能耗情况的影响。绿化情况方面,以场地绿地率建立绿地面积与场地规模关系,绿地面积主要反映在非铁路作业区的环境情况,降低绿化带对铁路现场作业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内外部人员办公及商务环境。
能耗情况方面,主要以单位面积能耗、清洁能源装卸设备占比、使用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3个指标反映,从总体能耗、设备能耗、设施能耗3 个维度反映场站能耗情况。一是总体能耗情况,由于规模与能耗呈正相关关系,以单位面积能耗建立场站规模和能耗之间的关联关系,反映整体场站的能耗水平;二是清洁能源装卸设备占比,由于铁路物流基地的移动设备以装卸设备为主,通过清洁能源装卸设备占比建立清洁能源装卸设备数量和装卸设备总数的关联关系;三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电量,考虑仓库、照明、门闸等铁路物流基地固定设施的能耗需求,以使用可再生能源电量建立可再生能源用电量和场站总用电量的关联关系。
表1 铁路物流基地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及统计指标需求Tab.1 Calculation method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of railway logistics center and demand of statistical index
2.2.4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是反映铁路物流基地运营管理对社会贡献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就业、税收、物流等方面。社会贡献率是总体反映铁路物流基地对社会贡献情况,考虑了税收及有关费用和净利润等因素影响,通过社会贡献总额和铁路物流基地净资产间比值进行计算。就业方面,以单位面积从业人员数量衡量铁路物流基地吸引就业情况,通过货运从业人数与占地面积比值进行计算。税收方面,以单位面积税收额衡量铁路物流基地税收贡献情况,通过铁路物流基地年税收额与占地面积比值进行计算。物流方面,主要由客户满意度和物流强度两项指标,客户满意度是衡量客户对铁路物流基地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可通过问卷、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物流强度是衡量铁路物流基地单位面积吞吐能力的指标,通过物流基地吞吐量与占地面积的比值进行计算。
铁路物流基地是铁路拓展物流市场的重要载体,对支撑以集装箱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发展,助力铁路货运向物流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多维度效益指标对铁路物流基地的市场化经营能力进行评价,能够为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优化调整物流基地经营管理制度与策略提供决策依据。由于铁路物流基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经营管理等缺乏成熟的经验借鉴,沿用传统货场管理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其铁路货运基础网络骨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图像识别、智能感知、智能优化、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加快商业化发展背景下,应加快研究智能技术的本地化集成运用,推动铁路物流基地安全防护、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物流服务的智能化建设,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