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昌:做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2020-10-29 05:45苗珊珊张铁柱李训
科学导报 2020年63期

苗珊珊 张铁柱 李训

陈定昌院士。资料图

1  “长大一定要投身国防事业,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走过83个年头,陈定昌人生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科学的兴趣”“新技术的渴求”和“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回望他的人生之路,尤其他年轻时的那段经历,更能佐证这一说法。年少时,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立志报国,“长大一定要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研制精良武器,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这豪迈誓言和矢志报国的强烈信念,将陈定昌的一生与我国空天防御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5年夏,陈定昌即将完成高中学业,同学们都在讨论毕业后该报考哪个大学。在专业选择这件事上,陈定昌内心挺纠结。在老师看来,陈定昌有写作之长,建议他报考中文专业,将来可以从事文学工作当作家,或者从事新闻工作当记者。

老师的建议,没有改变陈定昌的内心想法。卢沟桥事变那年出生的他,忘不了被日军入侵、肆意掠夺的屈辱历史。坚定“科技强国”的信念,他毅然婉拒老师的建议,选择理科专业。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留苏名额,500多名学员被直接录取到国内名牌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录取,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陈定昌与我国导弹事业结缘,开始了他为国铸“剑”的传奇人生。

2  “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走进世人视野。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

“激光之问”最终落到陈定昌的案头。为了拉直这个问号,陈定昌进行了数个月的详细调研,最终撰写了两份报告。他十分肯定地回答:“激光作为信号源理论上是可行的。”

钱学森听完报告,当场决定:“在航天领域,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陈定昌的前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当时,激光雷达在国际上刚刚起步,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3家单位展开联合攻关,20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组长。

一路奔跑,一路攀登。为了让预研项目能够早日试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受领这项神圣的任务,陈定昌深深地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和国防安全的重要项目。每一种方案的突破,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攻关,科研人员都要披荆斩棘、全力冲锋。陈定昌的执着与努力,让他脱颖而出。激光雷达项目的成功,只是陈定昌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

1996年,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定下科学的目标,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缩短与目标的差距;另一方面他竭力说服各方支持,甚至立下“军令状”。

陈定昌认为,在关键核心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要瞄准未来10年或20年,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思维要有前瞻性,抓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集成才会形成更加精良的装备。他这种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推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让我国空天防御事业的建设发展驶入快车道。

3  “小步慢跑是不行的,要迈大步子上台阶”

所谓战略规划,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陈定昌就是一个致力于前瞻性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有3点印象: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佩;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三是擅长发挥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设计。这些特长,在他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定昌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令人震撼——“20年前走得不对,20年后就没有结果。”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视野,又是何等的胆识!“他的前瞻性设想是出了名的。”陈定昌身边的人这样评价他。1984年,陈定昌出任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前瞻性地提出某型防空导弹系统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专家大力支持,他们建议该型号要由二院来搞。二院科研工作者不负众望、集智攻关,成功完成了这一难度空前的科研任务。

然而,陈定昌不满足于此。在研制该型防空导弹系统时,他已经将眼光瞄向了技术更超前的新型防空导弹系统。陈定昌常说:“小步慢跑是不行的,要迈大步子上台阶。”

陈定昌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他经常与同事们谈论航天器发展,同事們说:“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在航天器发展讨论中,陈定昌与大家“碰撞”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项目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航天科工集团成立初期,担任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与专家们一起,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任务,推动了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

4  “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站在全局,权衡利弊,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他不仅站在本单位、本系统考虑自身的发展,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他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战略的角度,用一种大局观,脚踏实地地为国家安全进行谋划。

“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搞出新装备,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安全保证。责任,在航天事业中是一个神圣的名词。为了这份责任,无数航天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生。

晚年的陈定昌,每天依然闲不下来,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老友劝他年龄大了该歇一歇,过一过清闲的退休生活。可他没有放缓前行的脚步,依旧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继续追寻“科技强国”梦。

陈定昌弥留之际,他叮嘱家属:住院期间,他的党费要按时交齐;所有丧葬事宜一切从简,费用自理;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他一生心怀祖国、无私忘我的精神,令人为之深深折服。

陈定昌(1937年1月~2020年9月7日),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被授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荣誉称号。

延伸阅读

陈院士的一生注脚 吴采倩

能言善辩、记性超群、思维超前,这是陈定昌留给许多人的印象。

原航天工业部老部长李绪鄂曾送给陈定昌一个绰号“陈铁嘴”。只要讲到专业或技术方案,陈定昌必定滔滔不绝。不但能把世界各个时期、各种武器的杀伤力、作战效果说得头头是道,一些数据和指标甚至背得滚瓜烂熟。

专业的纯熟,来自日常的积累。陈定昌的身上常常带着一个小本子,“就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每天把遇到的新问题、新名词和新鲜事儿记下来。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档案馆的一间幽深库房里,保存着陈定昌的部分工作笔记,共46本,囊括1965~1986年的笔记。

翻开这一个个笔记本,工整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有些地方还附有地图和框架图。

在1966年的一个小本扉页上,陈定昌一笔一划写下——“百折不回,奋勇前进”。

这是一名老科研人一生的注脚。

研究“高精尖”而并不“高冷” 吴采倩

研究“高精尖”的陈定昌,平日里并不“高冷”。

1996年,建斌成为陈定昌的博士,当时陈定昌是二院的院长,尽管工作繁忙,但仍旧抽出时间指导建斌选课,经常约学生到办公室交流,还列出推荐书单。

给学生上课,仿佛陈定昌的报告会每每讲到兴之所至,往往会忘记时间。出现拖堂的情况一多,大家饿着肚子开玩笑:“陈院士,下次聽您讲课,我们得带着面包来。”

每每说到这里,陈定昌马上就回应:“下次一定注意,一定注意。”

但真到下一次,熟悉的场景往往再次上演。

逢年过节,陈定昌会给同事和学生发短信。建斌第一次收到陈定昌的短信时,感觉“不可思议”。那是除夕夜,突然收到导师的短信,“受宠若惊,那么大的专家给我发短信”。往后每年的重要节日,同类的祝福短信都会如期而至。“忆往昔,亲密合作,攻坚克难,友谊珍贵,终身难忘。”这是陈定昌写过的一条短信。

工作与生活中的陈院长 佚名

工作中,陈院长跟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不搞特殊化;生活中,他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了解他的人无不这样评价他:陈院长是生活上不会享受、金钱上不去伸手的人。因工作需要与他一起出国的年轻人开玩笑说:“陈院长出国就是带着任务跑,几乎不去看风景、逛商场。”他常常调动自己的“知识百宝箱”,在出差过程让对方享受聊天的乐趣。一次在火车上,陈定昌聊的“生物电子学但”,竟然把同事们的困劲儿给聊没了。

谈起工作,陈定昌的“话匣子”关不上,可提起家庭,他的话不多。相濡以沫的老伴非常体谅陈定昌,全力担起了家庭的担子。当年烧蜂窝煤,面对一整车煤,陈定昌的老伴一个人一趟趟地把煤从一楼搬到五楼。这种生活小事老伴做得太多了。其实陈定昌是个细心人,对妻子的支持他深深地记在了心底。

治学名言

陈定昌心语

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做科研要自身严谨,不能迷信权威。

低调、不张扬、少说多做、做无名英雄是航天人的特点。

人总是要老的,要注意培养年轻人。

带学生,就不能把他们放养。

航天总体人要当社会人才,听说读写都要会。“社会人才”,即听不同的声音,用多个视角去认识社会。

站在更高层次,置个人荣辱于度外才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

长大一定要投身国防事业,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中国梦,我总结就是强国、强军、富民、复兴。人类的文明要绵延,不受地球、太阳系的限制。

我们要给国家研究精良武器,不能跟着国外爬行,也不能小步快走,一定要跨代地发展,搞出精良武器才可能保卫国家。

我要当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抗衡世界霸权威胁。

陈定昌院士。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