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事例论证是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运用事例论证,要选择那些典型的、能够有力证明论点的事例。这一点多数同学都懂得,也能做到。可是,选取了事例之后,如何“叙例”,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学会“叙例”,既能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又能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文采。那么,怎样“叙例”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一、引述事例突出关键细节,深入分析
引述事例时,先高度概括,再突出有代表性的、最能证明观点的细节,并紧扣关键细节深入分析議论,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作用,彰显理性的思辨色彩,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这样能把事例蕴含的道理讲透,能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当然,运用这种“叙例”的方式,必须把握好叙述的详略程度,坚持叙议结合的原则。可以是先叙后议,也可以是夹叙夹议。切不可只叙不议,或者议不到关键点上,那样就会削弱事例的论据作用,削弱论证的力量。如果叙得过详,细节很突出,但议得不到位,那就会犯“文体不明”的大忌。
如《别用”侥幸“换”不幸“》一文,论述“侥幸”的危害,引用了泰国普吉岛翻船事故:
比如最近发生在泰国的一例惨剧——普吉岛“凤凰号”游船翻船事故,数十名国人丧生。虽然天有不测风云,普吉岛“凤凰号”游船翻船事故看似因为天气突变,风浪骤起,令人难以预料,但从整个事件过程,以及事后一些现场报道的细节来看,有不少地方值得反思。也许天灾难以避免,但如果消除侥幸心理,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工作人员应变得力,或可尽最大可能避免人员伤亡。据新华社报道,即便在风浪来袭之际,“凤凰号”上还有导游说:“我都没穿救生衣,你们怕什么?”这种心存侥幸、麻痹大意的行为,为悲剧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事实上,当时在那片海域还有一艘游船——“天秤号”,就行驶在“凤凰号”后面。当风暴到来之时,“天秤号”的管理者采取的措施,一是赶紧让游客穿好救生衣;二是船长立即调整方向,从附近的蜜月岛绕行,在岛后的无风区等候了约10分钟,等风力减小了才再度起航。正是因为他们面对危险不存侥幸心理,谨慎应对,科学处理,最终逃过一劫。就整个过程来看,“凤凰号”从导游,到船长,甚至到游客,在风雨面前侥幸心理占了上风,最终导致惨剧发生,真是可悲、可叹!
作者使用普吉岛“凤凰号”翻船事故这一个热点事例,叙述中既有概括,又突出关键细节——导游的表现,紧紧围绕“侥幸心理要不得”这一论点来写,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加入“天秤号”的应对方式作对比时,也突出了关键细节——如何避风,突出不存侥幸心理、谨慎应对这一点,也是围绕论点有叙有议。所以,这一段“叙例”的篇幅虽长,但并未喧宾夺主,还使论点得到了强化,使论证更有力。
二、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以相对整齐的形式,连续列举多个事例
高度概括,以相对整齐的句式连续呈现,列举多个具有共同主题的事例,使文章显得事例丰富,论证更具说服力。如《且闲且珍惜》一文:
列宁曾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正是因为有了闲暇时光,人才有了更好的创造力。《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是作者在行乐的宴会上写出来的;无数诗词歌赋,是诗人们在游山玩水时从脑海中“蹦”出来的;划时代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是莫里斯在泡温泉时想出来的……可见,闲暇,能激发灵感,促进工作,成就事业,彰显人生价值。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连续用了三个事例,每个事例都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写出来”“‘蹦出来”“想出来”,句子结构基本一致。这些事例形成合力,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再如《别用“侥幸”换“不幸”》一文的开头:
为什么会有人去当小偷?难道他们不怕被抓吗?怕,当然怕。但是他们都抱着侥幸的心态,几次得到甜头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会有学生考试作弊?难道他们不怕被惩罚吗?怕,肯定怕。但是他们还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企图能蒙混过关。为什么会有官员贪污?难道他们不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吗?怕,一定怕。但是他们仍然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以为会“神不知,鬼不觉”。
开头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列举三类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事例集中、丰富,很有说服力;以排比的形式呈现,富有气势与文采。
(插图/稻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