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没有标准答案

2020-10-29 07:32霍霍
书香两岸 2020年5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楼顶叶子

霍霍

拆开《一蔸雨水一蔸禾》那绘着几个淋雨的可爱娃娃的外封,露出的是清冷素朴的内封,这是蔡皋最初希望采用的封面图。虽然后来由于太过于个人化而放弃,但她还是很喜欢那幅图所传递出来的意境,“这就是我的笔记本里的样子”。

蔡皋还记得,当时是秋天,自家楼顶的各种植物落了一地的叶子,她上楼去清扫,发现风已经把叶子扫成一堆一堆的了,就好像内封上的文字一样,一小堆一小堆地挨着墙,“我觉得这是自然恩赐给我的,很多时候,自然已经设计好了,我们只要参与就可以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蔡皋迫不及待地把地上的落叶化作文字,记录在笔记本上,“其实这些文字没有太多的故事,只是因为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时候很快乐,所以赶紧留下文字,留住这种快乐”。

蔡皋记笔记的习惯由来已久,这种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手账本一样的记录,蔡皋的家里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摞,上面有画有字,记录着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点点滴滴。“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画画,看到喜欢的东西就画下来,喜欢到连上课都会偷偷画”,画画的兴趣保留到了现在,还不时来帮文字的“忙”,“我看到自然的事物,心里一激动就有话要说,就在笔记本上变成了文字,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再用画画来‘帮忙,二者相互为用。有时候我画着画着突然有话要说,就不画了而是开始写;有时候写着写着,也会突然画起来。”图画和文字都是蔡皋很喜欢的表达方式,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自己喜欢的自然。

楼顶的乐土

熟悉蔡皋的人都知道,她住家的楼顶是一片城市钢筋丛林中的绿洲,她和邻居们在那片天地里种花种树养鱼养鸡养兔子,各种生命在此生生不息,热闹非凡。每天清晨一睁眼就能看到绿色,是她最感开心的事。

因为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蔡皋在乡下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后来回到城里工作,对农村生活依然很怀念,现在只要有机会,她还是会到乡下去郊游,“哪怕就在田里走走都是好的,那种脚踩在泥巴地里的感觉让我感觉非常好”。但是乡不可能每天都下,所以楼顶成了她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亲近自然的一处乐园,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楼顶也有不同的颜色。蔡皋说,植物不能单独种一盆一盆的,而是应该一丛一丛的种,这样才能形成生态,“植物也要有伴儿才能长得好呀”。

于是,楼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也就吸引了其他一些小生物。蔡皋在楼顶常常能有新发现,“有一种细得像灰的蚂蚁,很难打发,大家都挺苦恼的。不过前几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麻苍蝇,瘦瘦的,颜色是灰黄再加一点点红,长得怪好看的,这样的颜色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说到“好看”的自然物种,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欣喜,“我希望能够多发现一些好品种”。可以说,楼顶不但是动植物的乐土,也是蔡皋的乐土,每天只需要上几段楼梯,就能投身这一片自然的环境中,吸收自然为她提供的灵感。

成长没有标准答案

蔡皋特别喜欢陶渊明,尤其喜欢他的《五柳先生传》,其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让她感触颇深,“我觉得他的意思是,‘不追求标准答案,所以我在画《桃花源的故事》的时候,也不给标准答案”。在蔡皋的理解中,陶渊明的境界很宽阔,“魏晋第一人”的风骨是很难被模仿的,“他的成就浑然天成,是在特殊的禀赋、特殊的感知事物的能力、特殊的生活境遇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他太自然了,没有标准可以让人去循”。蔡皋认为,艺术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需要创造,不能被标准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捆绑住自己的手脚”,所以陶渊明的那种自由的境界,也是艺术家蔡皋所追求的境界。

对于孩子,不求标准答案的境界,意味着更为广阔的成长环境。“生活是有目的的,但也不能过于目的化。孩子的成长过程难道不是应该随性一点、愉快一点吗?”蔡皋说,培养孩子就像种一株植物,今天长一片叶子,明天长一片叶子,家长们往往都想人为将每片叶子设计到完美的100分。但是植物最后长出的叶子是不是真的能得100分,谁也不知道。但她认为,只要每一片叶子都很精神,很好地扮演了这株植物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从生命本体自然涌动出的生命力量,虽不完美但才是最美的,难道不是吗?”

陶渊明的自由境界,植物的自然生长,给了蔡皋更为超脱的教育观。相比于功利性的教育方法,她更崇尚自然的教育,“就像大自然一样,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成长是美妙的,不是被命令、被设计,而是自己主动去参与成长的过程,主动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他就会主动吸收更多的能量,这样的成长会不会更有意思一点?”

用绘本传递自然教育

2016年5月,蔡皋在长沙月湖公园举办了“啊,布籽的季节—蔡皋个人艺术展”,同年7月在长沙博物馆举办“月亮粑粑—蔡皋的艺文世界”。借着展览,蔡皋的众多原作得以与读者们见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看到了原作。

在日本或欧洲这些漫画、绘本创作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原作展是很司空见惯的。出版人会积极筹划,创造机会让读者看到原作,“他们就是有这种自信,敢于将原作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亲自去验证印刷品的效果,这样会让读者更信赖他们的出版品”。但是,再出色的印刷品,都不可能与原作达成100%的一致,微妙的色彩差别、颜料附着在纸上的质感,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或许都是印刷品传递不了的,“所以让孩子们看到原作,才能切实感受到我的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生命力”。

蔡皋的绘本作品涉及多种题材,既有取材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孟姜女》,也有由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桃花源的故事》《宝儿》,还有外国童话故事《海的女儿》《李尔王》等。有些作品不乏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思考,小读者能够理解吗?

“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蔡皋认为,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一脚深一脚浅”地去理解绘本的内涵。所以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尊重,以及对小读者们的信心,蔡皋的创作都会力求忠实于原著,“比如《花木兰》,我索性就以乐府诗歌的形式呈现,保持原味儿多好啊,太棒了!我很喜欢这样的创作。”

《宝儿》也是蔡皋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与儿童读物往往喜欢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不同,《宝儿》采用了大量的黑色,故事也取材于《聊斋志异》,原文是诡异阴森的鬼怪故事。因此也曾有人问过蔡皋,这类型的故事适合让孩子看吗?实际上,为了让这个故事更适合儿童读者,创作者已经努力将其重新诠释或加工,将狐狸和成人之间的情事解释成一种伤害,规避掉不适合小孩子的部分,“即使无法全部看懂,但孩子们可以理解接近他们认知的那一部分,通过部分文字和画面,感受到主人公的那种机智和勇敢,以及爱与生命的力量”。通过插图,蔡皋向小读者传递出的能量也受到了业界的认可,《宝儿》在 1993年第14屆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插图展(BIB)上获得了“金苹果”奖。这是中国的绘本画家首次获此殊荣。

可见,不要习惯地以大人的眼光去局限孩子的阅读能力,“如果一味地只是让孩子看过于简单直白的读物,就无法培养他们的欣赏格调”。“作为绘本创作者,如果总是迁就孩子的审美,总是做出低级的快餐给他们吃,红就是红,绿就是绿,孩子怎么能够认识颜色?”蔡皋说,现实生活的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单一色彩的,自然中的各种颜色,其实都包含着大量的灰色,红色和绿色也各有不同的层次,但搭配起来永远是那么美,“因为自然能够很好地把握各种颜色之间的平衡,多看看自然的色彩,才能培养起对色彩的感知”。

所以,蔡皋觉得,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爸爸妈妈哪怕平时再忙,双休日也要抽空带孩子出去自然界中走一走。家里的阳台,也应该种种植物。多让孩子去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界中的生命的胎动”。

作为绘本画家的蔡皋,通过图画为孩子传递自然教育;作为 “长沙好外婆”的蔡皋,在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不断学习着。最近她在整理“小先生”系列,“也是类似《一蔸雨水一蔸禾》那样的图文笔记,记录了我和孩子们交往的日常,就像是奶奶的观察笔记”,“这样的作品,可能孩子们不是很明白,但图文笔记的形式,至少能让孩子们也萌生拿个本子写写画画的想法”。她希望孩子也能热爱书写,用笔而不是电子产品来记录生活,“这样才能亲近纸张,亲近最原始的劳动”。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楼顶叶子
务虚笔记
割草机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在楼顶
标准答案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一片翻转的叶子
舞动的叶子
楼顶慢跑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