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甘蓝良种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2020-10-29 05:44杨静
共产党员·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甘蓝新品种品种

杨静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营养价值十分丰富的甘蓝品种还大都引自国外,我国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种子,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常常难以得到保障。为了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的方智远院士,专心研制并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带领团队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一代杂种“京丰一号”,先后育成甘蓝品种30余个,累计种植面积超1亿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让甘蓝飞到了寻常百姓的餐桌上。

破解命题  回应关切

出生于1939年的方智远与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他们亲身经历国家贫穷落后的现实,因而他们的奋斗除了科学上的追求外,还有为国家图强、为民族争光的特殊意义。

话要从1967年说起。当年,外商在“黄苗”甘蓝种子上进行刁难,提高种子价格,还降低了种子质量,结果我国南方百万亩甘蓝出现大面积只开花不结球的现象,给广东等地的菜农造成了惨重损失。方智远随专家们连夜赶往广东,看到菜农蹲在地里掉眼泪,方智远感同身受,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甘蓝品种,不再受制于人。”为了这个决心,他一干就是五十年。

科学是面对未知的无尽的探索,是揭开自然“面纱”的较真较劲。没有不变的发现模式,也没有恒定的预期路径,不变的只有对客观真理的不断探求和追寻。从零做起,谈何容易。方智远和同事们从全国搜集甘蓝种质资源,听说哪里有好品种就马上赶过去,回来就一头钻进试验田。甘蓝一年只开一次花,不仅育种周期长,而且不确定因素多,经常花费好大力气做了几千个组合,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品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智远戴着草帽,拿着铁锹和锄头,带领课题组整地、播种,弯着腰、低着头,一个接一个地为甘蓝进行人工授粉。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方智远带领团队秉持求实精神,艰苦创业,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敢于怀疑,大胆挑战;同时,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不浮躁求成,不急功近利。1973年,方智远和团队一起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一号”,标志着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获得突破并逐步推广应用。这不仅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也提高了我国的甘蓝育种和生产水平,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到促进作用。

正是因为一代代科研人坚持“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反哺社会、造福于民,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才有了坚实支撑,我们的生活才有了质的飞跃。他用奋斗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潜心专一 不断突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数十年走完了西方一兩百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描绘出无愧于时代的科技创新版图,这得益于中国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甘于无私奉献。相比于单纯的科技成就,奉献精神是更为宝贵的道德品质,是支撑起站得住脚的科学成就的精神力量。

方智远的一生只为了做好研究甘蓝这一件事。他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心血都贡献给了甘蓝事业。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后,方智远率课题组又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的报春、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解决了甘蓝品种单一、收获过于集中的问题,使甘蓝在我国菜市场上实现全年供应。

苦心人,天不负。1985年,方智远团队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的成果“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亦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科技的价值在于应用。科学发现只有通过技术应用,走出书斋和实验室,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方智远在科技转化的道路上持续用力。他不断突破自己,站立潮头,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先后主持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甘蓝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相继培育成功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等。这些品种比原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以上。

方智远聚焦品种推广的关键领域,精准把握品种普及的痛点堵点,破解发展瓶颈,攻克“卡脖子”问题,在协同攻关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智远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五代优质丰产、抗病抗逆、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并推广至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种植面积达1.5亿亩,占国内甘蓝种植面积的60%,使甘蓝成为百姓餐桌上四季常见、质优价廉的蔬菜。

写在大地 装在心中

袁隆平曾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书斋里、实验室中穷经皓首,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干一番事业。对此,方智远深有体会。

在方智远的办公室,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准备随时准备下地用的。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来自生活。现实中无穷无尽的“变量”是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模拟的环境。

为了推广甘蓝新品种,方智远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了10余个甘蓝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30余个良种销售网点。为了让甘蓝良种能够尽快地播撒在中国大地上,方智远带领课题组深入北京、河北等省市生产第一线,还在北京郊区花乡、四季青乡蹲点,在海淀、丰台等地长期建立繁种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这些技术,课题组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等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共享。

内蒙古乌兰察布属于贫困地区,寒凉的自然环境曾是农业发展的短板。在方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优势产业,这里已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现在的乌兰察布,每年种植甘蓝等蔬菜60万亩以上,远销20多个省区市,出口俄罗斯等国家,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他一天三班倒,上午上班,下午上班,晚上回到家还要‘上班,一年也就过年能休息一两天。”“之前不听我们的劝累倒了,好了之后他就又下地了。”方智远夫人章振民说。

尽管已年逾八旬,还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但方智远仍然孜孜以求最美甘蓝梦。他几乎每天都到研究所上班,要不就去外地出差,带领团队调查和选种。不能久站,他就带着板凳下地,站一会儿,再坐一会儿。为了让菜篮子装满中国自己的蔬菜,方智远带领育种团队辛勤耕耘五十余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方智远就是这样的民族英雄。

本栏编辑/赵芳宁

猜你喜欢
甘蓝新品种品种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看禾选种
变色的紫甘蓝
厨房色彩游戏
紫甘蓝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