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鑫 付彦荣* 张 满
盆景与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富有艺术性的形式表现了诗意栖居的理想,两者各自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盆景艺术以不同流派分别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扬派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苏派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传统艺术的良好保护和有序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国盆景艺术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园林艺术方面,留存的古典园林大多被列入文化遗产,但只有扬州园林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因此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尽早提上日程。然而申遗有很多制约问题需要尽早解决,如在叠山、插花、盆景等园林要素单独申遗的前提下,如何考虑园林艺术整体申遗等问题,而理清园林各个要素与园林整体的关系,需要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研究。盆景与园林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分析其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作为非遗的两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盆景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盆景创作者的构思设计,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有生命的艺术品[1]。其经过园艺栽培和相关艺术创作,在各式各样的盆器中模拟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形成的作品犹如缩小版的自然山水景观,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园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2-3]。中国园林富有哲理与诗情画意,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概念和表现形式来看,中国园林与盆景确实是形式和内涵较为接近的艺术类型,都具有艺术化再现自然的本质属性,追求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也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思想层面来看,盆景和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了相同的宇宙观,即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芥子纳须弥”“壶中天地”等思想的直接体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在此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显露无疑。此外,两种艺术均直观地展现了古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即以“道法自然”为目的,以体现“情感”为归宿,表达人的自然天性,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也包含在造园和置景行为中。两者都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反映创作者对自然艺术文化的领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和样本,也共同启迪着人们不断去创作和体会。
从构成要素上来说,盆景和园林都是取自然物进行加工和艺术再创造。盆景制作的主要元素为山石、植物等,以及亭台、楼阁、小桥、古塔、人物等配饰,表现山水风光、村舍渔庄、山间景物等,造园的主要内容也是掇山理水、栽植花木、营造园林,两者都利用自然物模仿自然,如以模糊尺度来看,两者是相通的,即为同一类艺术形式。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盆景艺术和园林艺术均为自然景观的缩影,都讲究小中见大,追求在咫尺之地再造乾坤,达到的理想境界也可以用“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来概括,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讲究立意、构图、布局等,强调意在笔先,产生好的意境,造景技法上讲究主次与均衡、变化与统一等,两者在核心要素树木、山石的经营位置及布局章法上所体现的艺术美原则基本一致。
从文化内涵上来说,盆景和园林都具有诗情画意,画论对两者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深刻影响了盆景和园林的经营布局原则,要求在设计之初做到“胸中有丘壑”。此外,历史上许多诗人都写过赞颂盆景的诗词,他们对园林也关注较多,或者其本身就是造园家,如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两者因文学性而带来的意境都较为明显,园林通过园名及楹联匾额等体现其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盆景通过题名提升了意境,欣赏时不仅看到景,而且通过景激发出感情,产生深远的联想。
盆景和园林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极为相似,都是人们营造的理想艺术化空间,但是除了空间维度和尺度的不同之外,在功能和产生目的上存在着根本不同。盆景本质上是一种活的艺术品,以视觉欣赏为主要目的,是古人赏玩自然的一种文化和艺术作品(图1),人是不可进入盆景所营造的环境之中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盆景与绘画更接近,更适合卧游欣赏,这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盆景归为传统美术范畴的主要原因。
1. 王图炳(清代)《盆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园林中的盆景(清代十二月令图局部)
3. 阎立本(唐代)《职贡图卷》中以怪石作为贡品出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造园目的是提供理想居住的场所,主要满足园主人隐居、园居等生活需求,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人可居可游可赏的场所,人是可进入的,因而空间体验感更强(图2)。造园时讲究景物入画,而历史上很多著名的造园家本身就是画家。
当前的盆景研究中,对园林和盆景艺术及其造景技法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4],得出同根同源的结论,但是从二者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一结论并不十分准确。植物盆景起源于盆栽或者早期的容器栽植,而植物在盆栽后会有一些性状得到改变,如植株小型化、开花结果减少、生长势减弱等,古人观察到这些变化并记录下来,加以利用后为微缩景观和盆景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盆栽植物带来的便利因素就是植物可移动,这无形中扩大了植物的栽植应用区域,在一些不适合露地栽植的区域也能正常生长。由盆栽到植物的小型化再到微缩景观的产生,植物盆景走上了演化发展之路。山石盆景的产生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山的崇拜、对山石等自然物的欣赏。最初盆景石是基于对自然界中山的微缩和模拟,更多的是对神仙境界的象征意义的体现。魏晋时期山石开始作为独立的观赏对象出现在庭院中[5],与园林的关系开始更紧密,隋唐时期开始赏石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山石盆景的快速发展(图3)。
中国园林的源头可追溯到囿、圃和台,更早是宅旁植树绿化和田猎祭祀。早期园林雏形并不是对自然的微缩,也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或模拟自然。先民们对山岳和树木的崇拜反映在居住环境的营造中。山的因素在早期园林中表现为台或堆土为假山,海外仙山的思想演化为“一池三山”的布局模式(图4),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通过“法天象地”的人工环境方式再现,中国园林开始朝着这种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再现自然本质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盆景和园林这两种艺术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
盆景和园林的创作自由度也不同,盆景一般来说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创作,可以模拟高山河流、树林古树等裁剪自然要素,而造园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多,自然因素可能更加抽象。同时因自身的尺度问题,盆景常为聚焦赏景,而园林是散点赏景。
盆景和园林虽都师法自然,通俗的认识就是自然景物缩小后成为园林,再缩小则变成盆景,纳天地烟霞于一盆。造园是把自然景物缩小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而盆景是把景物缩小于咫尺盆中,虽也可称之为微观造园,但其实两者维度不同。一般来说,盆景比造园更概括、更集中,因而也更有利于表现大自然的风光面貌,虽是高不盈尺的树木,但却具有虬曲苍古的风姿,犹如参天的百年古木(图5)。如一盆之中,巧妙地布置几块山石,放几条小船,即能表现出广阔的水域(图6),正如山水画论中所谓“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因此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盆景创作小中见大相比较于园林更需要想象力。
4.《关中胜迹图志》中的汉代建章宫太液池的“一池三山”
5. 树木盆景
6. 木石盆景
7. 麟庆(清代)《鸿雪因缘图记》中半亩园拜石轩前盆
8. 苏州留园中的盆景园
盆景与园林相互影响、相谐共生,园林中有盆景,作为单独的陈设品(图7),也可有专门的盆景园(图8),两者有机融为一体;盆景则很好地体现了园林,也很好地装点了园林。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织,最终自成体系,但又无法完全分开[6]。盆景蕴含的哲理和艺术内容与造园相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盆景是解剖园林的最好样本,而揭示人与自然关系最精巧的就是盆景。
钱学森提出“园林可以有若干不同观赏层次;从小的说起,第一层次是我国的盆景艺术,观赏尺度仅几十个厘米;第二个层次是园林里的窗景,如苏州园林的漏窗外小空间的布景,观赏尺度是几米;第三个层次是庭院园林,像苏州拙政园、网师园那样的庭院,观赏尺度是几十米到几百米;第四层次是像北京颐和园、北海那样的园林,观赏尺度是几公里;第五层次是风景名胜区,像太湖、黄山那样的风景区,观赏尺度是几十公里,有没有第六层次?也就是几百公里范围大的风景游览区?像美国的所谓‘国家公园’?从第一层次的园林到第六层次的园林,从大自然的缩影到大自然的名山大川,空间尺度跨过了六个数量级,但也有共性。从科学理论上讲,都是园林学,都同意于园林艺术的理论中”[7]。该论述很好地反映了盆景和园林两者的密切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园林是放大了的盆景,而盆景是缩小了的园林,这也为中国园林整体艺术境界的概括和总结提供了思路,因此无论是发展过程、艺术特征还是外在形式,盆景与园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位一体(一景、二盆、三托架)的盆景不能拆分开申报文化遗产,中国园林艺术作为浓缩时空的艺术形式,也是一个整体,只有尺度上的层次而不能将其进行分拆,在中国园林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考虑从总体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盆景与园林艺术基本理念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彼此促进。近千年来,正如诗画艺术的互融关系,园林与盆景两种古老艺术也呈现出相互交融和促进的关系,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世人所瞩目[8]。这种探索和实践一直持续至今。江西南昌进贤青岚湖森林公园,在营造中,将盆景手法巧妙运用于空间造景,借鉴盆与景的比例、位置关系等,把多处节点塑造成为盆景式的园林景观,突显了盆景艺术的内在意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相反,造园理论也可用于指导盆景艺术创作。王江萍等[10]探讨了将《园冶》中的园林美学运用于盆景艺术创作的方法,指出园林艺术的妙造自然、优美如画、因材施艺、出奇创新、自由适宜、景园尊雅的造园理念与盆景艺术在立意构思、构图布局、材料配制等创作章法上所体现的思想,存在对立统一的艺术美。将园林美学运用于指导盆景创作,有助于创作出符合现代人欣赏标准、富有时代风格和传统艺术风韵的新型盆景。
盆景与园林相谐相生,共同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宇宙观基础,以极富生命特征的元素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反映了古人的自然观、审美观,整体的审美情趣与设计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盆景与园林在形式、内涵以及造景手法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虽造景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较于园林,盆景更突破了空间限制,超越了外在束缚,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地调动了观赏者的灵感和想象力。
盆景与园林均与生活息息相关,对满足人们文化生活和美好环境需求至关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文化传承和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对二者的研究和保护。建议在现有基础上以整体角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利于文化遗产的活态和整体保护要求。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两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盆景和园林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