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筱璐 赵 翠 肖 珍 郑传海
1.项目部党员突击队旗帜迎风飘扬
2.项目部员工赶到现场抢险(张彦湖摄)
黎明的曙光轻轻地掀开了夜幕下的轻纱,渐渐地露出了灿烂的一缕阳光,静谧的陇海铁路峡口隧道,突然间传来一声火车的鸣笛声,震慑山河。
伴随着这久违而又熟悉的鸣笛声,首趟货运列车沿着陇海铁路上行线杨家河至天水区间,呼啸而过。目送着渐渐远去的货运列车,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天平铁路项目部(以下简称天平铁路项目部)负责人刘丙鹏这才觉得持续紧张了近70个小时的神经可以放松一下了。
进入8月以来,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强降雨频繁来袭。8月26日11时24分,陇海上行线杨家河至天水区间路堑高边坡,由于受到长时间降雨浸泡,突然间出现滑坡,导致陇海线上行线行车中断。
天平铁路项目部派出的118名员工,与兄弟企业项目部派出的员工一道,连续奋战68个小时,最终夺取了陇海线上行天水区段水害滑坡抢险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险情就是命令,保畅就是责任”。从河北省高碑店来到甘肃天水承担新建天(水)平(凉)铁路施工任务的天平铁路项目部接到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抢险救援通知后,项目负责人刘丙鹏第一个念头就是:抢险救援保畅通,一分一秒也耽误不得。
应急救援的“快捷键”瞬间启动,冲锋陷阵的“集结号”迅速在项目上下吹响,排在应急救援先锋队第一方阵的党员突击队、工人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各自拿起防洪抢险工具,按照应急预案分工,乘坐交通车辆直奔杨家河至天水区间的事发路段。
8月26日中午12点,驻扎在天水火车站附近的作业队88名施工人员携带3000个编织袋、361把铁锹、洋镐及安全绳等工具,连同12辆抢险救援车辆,准时出现在塌方现场。
26日15时,第2批30名抢险救援人员,从130公里外的华亭施工现场,翻越六盘山、关山等崇山峻岭,驱车3小时火速赶到指定抢险位置。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风险较量的抢险救援保畅通攻坚战就此打响。
由于电气化铁路专业性强、分工明确,既自成独立的体系,又相互交织,必须做到无缝隙融合,才能发挥集成优势,进而确保铁路安全平稳运输联动体系有效运行。在应急抢险救援的关键时刻,更是如此。
“服从指挥,严密有序,分工协作,环环紧扣,分秒必争,忙而不乱。”任何情况下,这都是信号、通信、电力、接触网等各个专业参加抢险救援必须遵守的“座右铭”。
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的统一部署下,项目部负责人刘丙鹏现场指挥、信号作业队负责人刘卫强现场协调、安全总监张彦湖负责现场安全。
山体滑坡引发路基坍塌,铁路通行被迫中断,除了路基和桥梁,受到伤害的还有信号、通信、电力、接触网四电专业。刘丙鹏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信号、电缆、接触网是否还带电会伤人和四电缆线、设备受损情况,于是刘丙鹏发出第一道抢险指令:信号专业负责人张素生、王林,通信专业负责人孙志明,接触网专业负责人李新,电力负责人寇德龙,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分别和相关站段对接,对信号设备、光电缆、接触网支柱等铁路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并做好防护,排除抢险机械或落石对现场既有设备造成二次损伤。
3.抢险队员在清理边坡土方
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为保证夜间抢险工作正常进行,由电力和接触网部分抢险人员配合兰州供电段抢在白天安装了探照灯,使得夜晚的抢险现场如白昼一般放开手脚你追我赶地拼命大干。
发生山体滑坡的长度有100多米,边坡高达100多米,上部宽达50多米,下部宽近百米。一坡到顶的复杂山地地势,无疑给抢险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抢险人员根本就找不到立足之处。
抢险现场在那高高山坡上,受雨水和滑坡的泥土影响松动的石头还在不断地往下滚落。现场抢险面临着新的威胁。要确保快速、安全地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排除悬挂在大家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否则,安全快速抢通陇海上行线就是一句空话。
随后,路基上的塌方和塌方路面的砂石逐渐清理得差不多了,可是,让人十分恼火的难题又呈现在大家面前。距离边坡有20多米高的被动防护网损坏严重,损坏的这部分兜住了大量的石块和泥土,平均厚度达3米左右。尽快清理这部分被兜住的石块和泥土,成了一项突然冒出的艰巨任务。
发生在杨家河至天水区间的山体滑坡和坍塌,属于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一旦受雨水浸泡,稳定性就很差。滑坡山体的山脚下,紧邻着水流湍急的渭河。在滑坡山体尚未稳定,抢险工作还在进行的情况下,次生灾害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面对复杂的抢险环境,参与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各级领导和各抢险救援单位多次综合现场情况,优化抢险方案,最终决定,必须自上而下地处理险情,无论坍塌的山体面积有多大,工程量有多大,抢险作业有多难,都要坚持这一抢险原则。
抢险就是要抢时间,哪怕是千难万难,抢险工作必须迅速推进。高处排危清理坍塌的土石方,工作机械用不上,抢险突击队上!
天平项目部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一个个腰上系着绳子,攀爬到滑坡山体的最高处。然后,用绳子把需要打安全桩的工具和材料往上拉,便开始在山体上先行打进去安全防滑桩。
汗水和泥土“揉合”在一起,他们一个个脸上就像大花脸。借着抬头擦汗水的间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笑却又惦念着赶紧打桩最要紧。在他们心里,“安全防滑桩才是后面抢险队友安全的保障”。
长达七八十米长的安全绳,在青年突击队队员的眼里,如同梦幻般瞬间变成了“三根接头”,一端与防滑桩相连,一端紧紧地系着抢险队员的腰身,还有一端则维系着即将在滑坡山体下面开始抢险的所有队员和机械装备的安全。
从山底往山顶上看,那些大伙十分熟悉的青年突击队队员,瞬间变成了一个个“蜘蛛侠”。在雨水浸泡后湿滑的山体上,他们抡大锤的抡大锤,握防滑桩的握防滑桩……这支由青年突击队、工人先锋号和党员突击队临时组成的“蜘蛛人”团队,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是今年才分配到项目实习的20来岁的小伙子。他们无暇顾及四周的险情,埋头抓紧打防滑桩,这才是当下肩负的最神圣使命。
8月27日,天水的天气格外炙热,好像要特地考验参加抢险救援的建设者的耐力和意志力。所有抢险人员的衣服一遍遍被汗水浸透,又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满是盐渍。
中午时分,后勤保障分队徒步3公里送来工作餐,抢险人员匆忙吃过工作餐后,立马又开始清理坍塌土石,实在累得不行了,才在旁边席地坐上一小会儿。短暂地休息喘息之后,再次跳进浮土淤泥里,继续挥锹清除护坡弃土、弃石。
8月29日凌晨1点,抢险进入道床清理环节,大量的泥土和石块倾泄在铁轨上,被埋路段长达120米。抢险队伍又轮流用铁锹、钢耙子,一米一米筛分道砟,一遍一遍整理道床,有十来个抢险队员看工具不够用,索性就用手刨道砟。
8月29日6时20分,最后一道线路安全检查完毕,抢险救援队伍顺利地完成了受灾区间抢险救援工作,陇海铁路大动脉重新回到畅通无阻的运行状态。
目睹着抢险队员们不分昼夜,忘我拼搏,以血肉之躯换来了抢险救援保畅通的一幕幕情景,兰州局集团负责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在兰州局集团发给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的表扬信上,他们这样写道:“此次抢险救灾充分体现了电气化局勇于担当的国企精神,彰显了新时代铁路建设主力军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