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品牌”抑或“多品牌”战略?

2020-10-29 04:09:48王焕
华东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施耐德品牌战略战略

文 王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递一点点信息给消费者都变得更加艰难和昂贵,你是否还有足够的预算去维持多品牌的沟通呢?

单一品牌战略指的是所有的业务和产品都只使用一个品牌;多品牌战略则是指针对不同的市场或客群,使用不同的品牌。那么,两种品牌战略的差异是什么?

塑造品牌的背后逻辑是差异化的需求

品牌,可以被赋予极多的含义和价值,但它首要的作用,是为了把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而这种区别会慢慢变成一种固化的联想,使得这个品牌一旦被提起,就会在你脑中浮现一幅画面,从而想象出这个品牌背后的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和感受。

营销工作的首要目标是避免价格战,因为一旦开始价格战,不管是否由你挑起,最终都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活下来的一方也只能勉强靠微薄的利润存活,直到被新崛起的行业或者商业模式所替代。

而避免价格战的主要手段就是找到并维持差异化。营销虽然是一门发展了只有150多年的年轻学科,但是发展得非常快。对于获取差异化的方法论也一直在不断发展。

从强调卖点和特色的USP(Unique Sales Points)理论,到强调不同商业要素逻辑关系的科特勒营销组合理论,再到以打造目标客群体验为核心的定位学说,以及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传播和带货为主要目的的私域流量体系,都是为商品和服务寻找差异化的各种营销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然而,品牌对于差异化的价值,在近几年虽然有所下降,却还是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对于消费品行业来说,打造一个在目标市场具备相当含金量的品牌,依然是最优的商业模式。

那么,到底是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倾尽资源只使用一个品牌,还是平衡各方利益,兼顾不同市场和客户的想法,以多品牌来传递多种不同的市场信息呢?

单一品牌战略的优势在于业务拓展

事实上,B2B领域里赫赫有名的公司往往都是走单一品牌战略,即使有一些控股的子公司使用独立品牌,那也基本和其他业务没有任何交集,属于战略投资的形式。

其中知名的公司有GE,西门子,3M,霍尼韦尔,飞利浦,等等。

单一品牌的好处是,由于业务较宽,你作为客户接触到这个品牌的机会更多。而当你从自己熟悉的业务了解了这个品牌,在一个你不熟悉的业务领域上也看到这个品牌的时候,我们前文所说的联想能力就出现了。它能帮你很快建立起一个基本的信赖和感知。

我所知道的从多品牌战略转型成单一品牌战略的企业,比较成功的就是施耐德。

2008年之前,施耐德作为投资型业务公司,收购了大量电气业务领域的优质品牌,如梅兰日兰,奇胜,Square D,TE,等等,并且用多品牌战略维持他们各自在其原本优势领域的发展。

但当其严格贯彻公司自1999年后专注电气领域的战略,在子品牌和业务宽度积累到一定量时,它们决定合并所有品牌,只保留母公司品牌—施耐德作为唯一的产品品牌。

这一战略在当时是受到许多质疑的,因为它面临着要抛弃一大堆优质品牌的抉择。

然而,其主要竞争对手西门子,ABB,GE,Eaton,乃至国内的正泰和德力西等公司却正好都是单一品牌战略的拥护者。

这一点,也算是帮助它做出了这一艰难抉择。

如今,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施耐德的单一品牌战略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不仅巩固了原有的业务线,还把品牌价值传递到新业务上,在智能家居、家用线路保护、机电零售等业务上获得了巨大的增幅。甚至其综合体量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溢出,利用消费者口碑的传递,使得其作为仅有的外资电气品牌,都可以沉到中国的四五线城市市场,与国产品牌争锋。

多品牌战略更符合投资型战略

从做业务和开拓新市场来说,单一品牌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多品牌,甚至可以节约大量知识产权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成本。

我曾经拿自己的公司和一家执行单一品牌战略的竞品做过比较分析。如果把两家公司一年的媒体声浪各自加总,其实双方势均力敌。

但是,由于这些媒体的声音和展现分散到十几个品牌上,又在不同的行业里无法协同,最后的结果就是差不多的总声浪,但竞争对手的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远远大于我们任何一个子品牌和母品牌。

同样地,需要维护数量众多的品牌资产,每年要投入的法务、注册、维权等方面的人力和物力也是成倍增长的。

那么,多品牌有没有好处呢?

首先,一方面的好处是容易保持各个子品牌之间的独立性,便于业务的收购、兼并和再出售。这对于投资型战略的公司是更加有利和便捷的管理模式,但是一旦要做业务整合和深层次管理,多品牌的数量就是难度系数的倍数。

多品牌的背后是多方内部利益的平衡

很多单一品牌战略的B2B公司也曾推出过独立子品牌,但是新品牌、新产品上市后本想拓展一块独立的新市场,却发现不是被现有的销售当作低价抢现有项目的工具,就是被客户诟病为看不懂或是贬低他们的智商。往往到最后,这些“多品牌+多渠道”的战略就只能活在PPT里,或者短暂面世后就不了了之。

然而,想要反过来让多品牌转向单一品牌却是更加地艰难。因为每一个独立品牌,代表着一条独立的决策链和价值链,如果合并了,首先消失的就是它们背后的决策层,那又有谁会站在公司业务的层面来挑战自己的利益呢?

现如今,不仅B2B行业玩不转多品牌战略,B2C行业的多品牌战略也越来越难。

也许,当你满怀憧憬地按照你的判断、市场模型和现有数据做好一个新品牌的定位的时候,那个消费群体已经消失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递一点点信息给消费者都变得更加艰难和昂贵,你是否还有足够的预算去维持多品牌的沟通呢?

猜你喜欢
施耐德品牌战略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品牌(2020年3期)2020-03-04 05:09:12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品牌(2019年10期)2019-10-15 06:07:50
战略
战略
施耐德的失落
能源(2016年2期)2016-12-01 05:10:35
如新 品牌战略升级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施耐德电气睿易系列ATV310通用型变频器
施耐德:以PlantStruxureTM PES助力节能降耗
自动化博览(2014年7期)2014-02-28 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