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军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其本质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产品和服务质量要好,综合效益也要佳。质量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员工素质等因素的集成,是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诚信建设的综合反映。
质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相互关联,在给定设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实现降低返修时间、减少缺陷和返修成本,进而降低质量成本,尤其是降低质量损失成本,最终实现总成本降低、利润增长的目标。提高产品的质量,要求控制好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走之路。
质量成本指为保持规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所需的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发生的费用,例如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费、培训费、奖励费,开展质量评审、质量改进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办公费等。鉴定成本,是指检测评定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规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例如检验测试费、检测设备折旧费、内外部评估确认费、产品认证费,以及质量检验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和办公费等。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和服务交付用户之前因不满足规定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例如报废损失、返工返修损失、停工停产损失,以及事故调查分析处理、产品降级损失等。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和服务交付用户之后因不满足规定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例如保修、退换货、赔偿、信誉损失、诉讼、降价损失等。
质量成本管理目标是力求质量、成本和效益三者平衡,以及质量成本内部科目的合理占比分配。质量成本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C1为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曲线,C2为内外部损失成本曲线,C为质量成本曲线,Qm为C1与C2的平衡点,是质量最适宜点,也称为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具有如下特点:总质量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最佳的投入产出区域是质量控制区。
对于质量成本模型中的质量改进区、质量控制区和质量过剩区,其各自的质量成本构成占比和控制措施如表1所示。
图1 质量成本模型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quality cost model
表1 质量成本构成占比及控制措施表Tab.1 Quality cost composition propor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ble
1)确定比较基期和基数
基期,是指质量成本统计周期,如6个月、12个月,基期一般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时期,一旦确定,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基数,是指用来预测下一个基期的计算数据,通常包括工时基数、成本基数、销售额基数、产量基数等。
2)质量成本指标的设定
根据质量成本总额、质量成本构成,以及总产值、总收入、总成本、总利润等数据,可以设定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构成比例、质量损失率、单位质量成本等指标,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例如:质量成本率指标有4个,分别是产值质量成本率、收入质量成本率、成本质量成本率、利润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构成比例指标有4个,分别是预防成本率、鉴定成本率、内部损失率、外部损失率;质量损失率指标有4个,分别是产值质量损失率、收入质量损失率、成本质量损失率、利润质量损失率;还有1个是单位产品的质量成本指标。
3)质量成本预测
质量成本预测是制定适宜的质量成本计划、改进措施计划的依据,为控制质量成本提供方向,可以促进企业以较为经济的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预测周期包括长期预测(如3~10年)、中期预测(如1~3年)和短期预测(如0.5~1年)。
质量成本预测,通常依据企业的历史资料、方针目标、产品的质量要求及技术要求、顾客的特殊要求,以及竞争对手的资料等,通过调查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数据、预测下一周期质量成本指标的步骤来完成,指标预测要保证可行、合理、经济、先进。常用的质量成本预测方法,如表2所示。
4)质量成本计划
质量成本计划要与企业的市场经营计划、资产财务计划、研发生产计划、质量安全计划等相协调,明确要达到的质量成本目标,明确为完成质量成本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检查与考核要求,通常包括单位产品质量成本计划、总质量成本计划、质量成本构成计划、质量改进措施和费用计划等内容。通常采用质量成本计算法,首先编制单位产品质量成本计划,然后根据单位产品质量成本计划,结合研发生产计划,编制总产品质量成本计划,选择需要进行控制的质量成本指标,设定目标降幅,并且将质量成本计划目标和措施,按部门、项目、岗位展开,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计划。
1)质量成本核算要求和分工
质量成本核算必须按照质量成本的各级科目进行,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核算周期同期进行,将显见质量成本和隐含质量成本分别按照会计科目和统计项目进行核算。
根据质量成本科目内容、成本列支范围和成本产生区域,将各项成本归口到相关部门。资产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建立费用归集分配体系、数据报表,各质量成本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质量成本科目,根据规定收集质量成本数据和原始凭证,提报上级部门和资产财务管理部门。
2)质量成本数据收集
企业质量成本数据一般是指质量成本各科目在报告期内所发生的费用额度。为便于质量成本数据归集,将质量成本的发生划分为两类:计划性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可按常规的会计账目来提取相关的数据记录;突发性质量成本,包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外部质量损失成本,需要专门设计原始凭证,从而使记录的质量成本数据可对应从会计账目中进行核实。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整体工作由质量部门、财务部门牵头策划,由各归口部门进行管理,如表3所示。
3)质量成本原始凭证归集
显见质量成本的原始凭证通常是会计原始凭证,需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归集,隐含质量成本的原始凭证通常是统计原始凭证,可以按照统计项目进行归集。质量成本原始凭证举例如表4所示。
表4 质量成本原始凭证Tab.4 Quality cost of original document
4)质量成本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法,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流程,持续、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统计核算法,采用货币、工作量、工时等多种计量单位,运用统计调查方法收集和整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数据,通过分配质量费用、计算质量成本等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的结果,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经济特性。
常用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是排列图分析方法,如图2所示,通过质量成本构成占比分析,可以逐层深入,最终定位到具体产品、工序、岗位的质量成本数据。
图2 质量成本构成占比排列图分析流程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nalysis process of quality cost composition proportion permutation chart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的格式和详简有异,报送对象不同,但是一般应包含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质量成本分析结果、质量改进措施建议。质量成本核算数据,包括质量成本相关指标、质量损失归集、质量成本差异归集等内容。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包括质量成本总额和构成占比分析、质量损失率分析、质量成本指标计划执行情况及对标分析、典型质量事件分析等内容。质量改进措施建议,包括减少质量缺陷的改进建议、质量成本构成的合理化建议、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改进建议、质量成本管理的改进建议等内容。要注意质量改进建议既不是决策方案,也不是某个问题的具体改进措施,而是从成本角度,指出质量改进方向的建议。
1)质量成本的控制
通过开展质量成本预测和计划工作确定目标质量成本指标;通过持续的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得到实际质量成本数据,并与目标质量成本进行比较;如果有偏差,则需要进行质量成本控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质量成本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质量成本控制流程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quality cost control process
2)全过程质量成本控制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业务阶段发生的成本,对全过程总成本的影响是不同的。越是前端业务阶段,发生的成本越小,但是对全过程总成本的影响越大。全过程质量成本控制如图4所示。
设计和开发阶段:制定研发目标,确定设计开发产品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设计,有效的降低产品后期的运营维护质量成本;通过工艺设计,确定合理的公差和工艺条件;重视设计方案的论证和各级评审,保证产品设计的质量目标;重视样品试制试验,完善产品设计的质量;重视技术状态的管理,保证设计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加工制造阶段:严格执行工艺要求,控制好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因素;适当采取返工、返修,减少报废,控制损失成本;做好不合格品统计工作,查找原因,及时采取再发防止措施;确定有利的检验方法和程序,控制检验成本;控制工序能力在适宜的水平,发挥设备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销售服务阶段:销售服务网点的经济确定;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做好用户调查,及时正确地收集、分析、处理质量信息,评价市场营销和售服务费用的经济性;做好用户技术服务工作,及时跟踪、分析和处理产品故障,防止故障升级为质量事故,减少外部质量损失成本。
3)质量成本的考核
图4 全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whole process quality cost control
建立适合企业的质量成本考核的指标体系,设定质量成本指标控制目标值,逐级分解为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成本目标值。明确质量成本指标的监督考核归口部门,通常是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财务部门管理全部质量成本,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预防成本,质量检测部门负责鉴定成本,生产部门负责内部损失成本,售后服务部门负责外部损失成本,归口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对相应的质量成本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提出信息,据以进行监督与考核,并进行适当的激励。
从系统管理层次上,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为导向,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为实现最佳质量成本模型提供制度保障。
从方法论层次上,以解决较复杂流程问题为导向,引入和运用全过程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内、外部质量损失成本。对于一般问题,可采用8D问题求解法、提案改善、清单管理等方法解决;对于复杂问题,可采用质量控制圈QCC、PDCA循环等方法解决;对于系统性问题,则需要采取六西格玛(6σ)、精益生产(LP)等方法解决。
从微观上层次上,以解决简单事件为导向,引入和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有针对性地降低质量成本各分项,从而进一步降低总体质量成本、优化质量成本构成占比分布模型。例如:调查表,用于收集、整理资料;分层法,用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鱼刺图,用于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柏拉图,用于确定主导因素;散布图,用于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直方图,用于展示过程分布情况;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波动性;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早期识别变更事项,避免后期变更;统计过程控制SPC,对过程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基本图形、统计工具加以分析,从分析中发现影响过程的变异,找出质量异常波动的原因,采取改进和控制措施,不断提升过程控制的能力;还有质量功能展开QFD、潜在的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FMEA、试验设计DOE、测量统计分析MSA等质量管理工具。
作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发集成企业,以产品质量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是公司秉持的发展理念。公司制定了有效、高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质量成本管理的制度,但是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一直未有效开展。自2017年开始进行年度质量成本统计分析以来,完成了3个年度的质量成本数据核算,并发布了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分析公司近3年的质量成本指标,收入质量成本率在1.5%左右,处于行业较好水平;收入质量损失率在0.2~0.4%范围内,优于全国2%的平均值;质量成本各科目占比不合理,鉴定成本占比在60~80%范围内,远超出各行业综合30~50%的范围,处于质量成本模型的质量过剩区。
未开展质量成本预测和计划、质量成本控制和考核、质量成本削减工作,只进行了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报告等方面的工作,未开展基于目标导向的质量成本全过程闭环管理。在质量成本核算方面,也存在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不全面、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影响质量成本分析的有效性。通过初步的质量成本分析和报告,认为企业的实际质量成本构成占比分布不合理,鉴定成本占比过高,处于质量成本模型中的质量过剩区,即通过产品测试、认证等方面的过高投入,达到产品较高质量水平。
1)完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全过程质量成本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覆盖质量成本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报告、控制、考核及削减等完整工作过程。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实施质量成本数据在线实时的统计,及时进行质量成本尤其是质量损失成本的统计分析,有助于及时充分地把质量问题显性化,引起全企业的重视,因为质量损失额实际上就是企业效益的损失额。
2)完善质量成本统计操作指南
参照现有质量成本管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通过与行业内先进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经验交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质量成本统计操作指南,在质量损失项目、内容、统计方法、结果使用等方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的作业指导。
3)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立企业质量成本数据库和质量成本管理信息化平台,深度挖掘全流程质量成本数据,与企业运营效益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国内外质量管理标杆企业进行对标提升,深度挖掘质量效益,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质量成本管理,是从经济的角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及运行效果的一个方法。质量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构成部分,通过质量成本的识别,总成本会得到识别与控制。企业通过质量成本管理过程,可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优化,降低产品成本,落实质量责任制,提高质量意识,也可以为企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