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潇(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网络学习成为高校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各大高校和相关部分纷纷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网络公开课、精品课、微课、MOOC 等,倡导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020 年上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许多高校都采用了线上教学方式来代替传统授课方式,学生是否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提升自己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网络学习方式是否满意都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国对于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研究起始于2000 年左右,但研究成果不多,而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提升,到了2007 年以后,相关研究开始迅速增长,其中对于网络学习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绩效指标的建立和网络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李雁云(2011)提出了网络学习实效的评估指标——学习满意度、学习成绩,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的要素。刘洪久,胡彦蓉(2014)认为学生满意度包括四个类型:互动、网络自身效能和自我调节学习以及其它因素。曾嘉灵等(2016)从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困难、学习过程和学习满意度出发,探究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熊素娟(2017)构建了混合式学习学生学习满意度模型。郭丽君,曹艳(2018)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自我效能感理论探究大学生慕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选取了武汉商学院大一到大三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8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97 份,有效率为94.7%。问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体部分,为网络学习的满意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5=非常同意、4=同意、3=不一定、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第二部分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你对网络学习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网络学习进行优化”,作为对第一有效补充。第三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
表1 大学生网络学习满意度分析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生占比38%,女生占比62%;大二学生占比最大,达到了47%,其次为大三学生,占比35%,大一学生占比最小,为18%;所有受访同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其他类别的学生数量较少。
(一)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进行网络学习过程时使用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学生最多,占比92%,其次是腾讯会议、学习通、腾讯课堂,分别达到88%、76%、65%,详情见图1。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在学习过程中会用到2 种及以上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超半数的老师会使用线上资源和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小部分老师会采用纯直播方式教学,还有极少数老师采用提前录播或单纯使用线上资源的方式。由于疫情期间几乎以网络学习完全代替线下学习,所以学生网络学习的频次和时长普遍较高,有79%的学生判定自己每天的网络学习时间达到3-4 个小时,只有6%的学生认为每天的网络学习时长不足2 小时。
(二)网络学习满意度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涵盖个人学习认知、网络资源因素、系统因素和教师因素4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各指标值介于3.04到3.98 之间,具体数值及排序情况详见表1。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满意度排序最高,整体均值达到3.68。其中,对“各平台的课程资源数量、课件视频的清晰性”持肯定态度,在16 项指标中得分最高,表明在原始的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大部分建课教师投入了较多的精力,视频课件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在平台界面的操作上,学生普遍认为操作较为方便,简单易行。但是在与视频资源相配套的练习、测试等方面得分却不太理想,综合排序为第13 位,说明在课后作业、讨论这些模块上,需进一步考虑与知识目标的适配性,以及对学生查漏补缺的辅助性。
在个人学习认知方面,有54%的学生在“我是为了完成学校和老师的要求”这一项上选择了比较符合,学生对于网络学习并非出于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进行挑战等深层次的动机,而是停留在获取学分、通过考试等浅层动机之上。受到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影响,学生在进行线上视频学习、完成网络练习方面也显得主动性不够,均值只有3.32。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结果整体认可度不高,未能达到心理预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开课前学生对于网课的预期普遍较高,但经过一学期的大量网课输入,学生会产生“容易感动枯燥”“学习效率较低”“课后作业较多压力较大”等感受,导致随着网络学习的深入,学生体验感逐渐下降。
在4 大指标中,教师因素均值为3.38,排序第3,几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均不是太高。“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有效管理课堂秩序”是教师因素中得分最高的一项,说明授课教师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肃的对待教学工作。但大部分教师都是首次全程使用网络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在怎样与网络资源有效结合上还需提升,同时与线下教学相似,教师也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感较差,仅有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与老师互动,21%的同学表示偶尔与老师互动,还有35%的学生几乎与老师没有互动。
系统因素在4 大因素中得分最低,半数以上的同学都遇到过网络不稳定、系统崩溃等情况,还有13%的同学表示系统未能正确记录学习进度,致使同一知识需要反复学习。有接近50%的同学在教师直播过程中出现过卡顿情况,导致要反复退出进入,极度影响学习体验。
(三)网络学习需求分析
在补充的开放性问题和随机访谈中可知,较长的网络学习时间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感,大量的视频输入会有枯燥感,多数学生认为单次网络学习时长应控制在30 分钟左右,否则精力难以集中,又由于没有现场监管,容易出现挂机、敷衍现象。有部分学生表示,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网络平台,同学们需要去学习和适应各个平台的使用方式,虽然单个平台的使用都并不困难,但多平台的使用还是会带来一定困扰。还有不少同学在教学互动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认为网络学习的互动较少,有时候老师直播感觉是在“唱独角戏”,大部分时候看不到老师的画面,只有屏幕共享,缺乏上课氛围,在互动的时候老师还是应该“本人出境”以增强交流感。另外也有一些同学谈到,希望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
(一)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以中国大学MOOC、腾讯会议、学习通等为主要网络学习工具。学生普遍对网络资源数量认可度较高,能从网络课程中习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课后练习、测试的匹配度打分较低,大部分同学认为网络学习结果未能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的互动性较差,同时受到网络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学习体验较差,学生更认可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二)提升网络学习满意度的建议
1.优化网络课程资源
网络平台课程资源较为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且主要以视频、PPT 为主,长时间观看会形成疲惫倦怠等消极情绪,教师在选定课程资源之前,需认真比较鉴别,继而选择更契合授课对象特征的网络资源。由于现有的课后作业与测试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课外需求,教师需整合多种资源,在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或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2.合理设置网络学习时间
在疫情期间的纯网络教学模式并非常态,在日常教学环境中,教师应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单次的网络学习时间应该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尽可能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3.重视外部环境保障
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数量众多,各高校应该精选少数教学平台供教师使用,减少因平台过多给学生带来的困扰。目前,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稳定性满意度较低,除了全国同步网络教学带来的压力以外,也与平台自身的技术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要大力促进各平台提高服务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外,教师在进行网络直播时也要考虑网络的稳定性,尽量选择网络效果较好的软件平台,并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减少其他设备和程序对网络的干扰。
4.提升教师网络教学水平
大部分教师对于网络教学模式并不熟悉,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网络教学的老师占比较少,且绝大多数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类网络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将传统授课方式生硬的搬入到网络直播课程当中,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水土不服”,学生的学习感受不佳。因此,在开展网络教学之前要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综合小视频、动漫图片、PPT、文档资料等多种形式,充分考虑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环境的适配性,调整教学方式,如提问方法、讨论模式等,针对学生特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