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蔡晓臻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的原因,人群的流动仿佛凝固了一般,往年熙熙攘攘的春节变的冷冷清清。一转眼就到了十月,十个月过去了,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人们早已按捺不住的出游心和十一黄金周撞个正着。今年的十一又恰好和中秋节是同一天,八天的长假可以充分满足人们探家、出游的需求。如果来北京旅游,天安门、颐和园、前门等等都是必去的景点。既然提起前门,我们就不得不来聊一聊前门步行街上的“铛铛车”。
铛铛车是老北京对于有轨电车的称呼。它的车头挂着一个铜铃,司机只要踩下踏板,铜铃就会发出铛儿铛儿的声音提醒行人躲避车辆,因此有轨电车就被叫做了“铛铛车”。1924年北京的第一辆往返于前门和西直门的有轨电车在前门正式通车,因为电车顶上的接线设备和电车行驶中发出的声音,老百姓也把有轨电车叫“摩电车”或“铛铛车”。
当时,共有10辆“铛铛车”往返于北京前门至西直门之间。相对于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人力车、畜力车,“铛铛车”载客多、速度快,这被认为是抢了艰难维持生活的人力车夫的生意。最终,北京的人力车夫爆发了以工会为组织的示威大游行。这些几乎不能养家糊口的人们或毁钢轨掘道岔,或拆站亭砸机车,或在电车两线之间抛铅丝造成短路,或把送电线路的隔电瓷瓶当做靶子……几次下来,“铛铛车”元气大伤。
本来线路就少、车况就差的有轨电车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损毁与折腾,几次下来,电车公司“元气”大伤,而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乘客。有打油诗道:“站头等车二三时,两眼望穿脖梗直。为省金钱六七角,如似婴儿盼奶吃。”这首诗正是当时等车的真实写照。
前门有轨电车最早采用法国样式,之后也用过日式和国产电车。1966年5月6日,随着从北京体育馆驶向永定门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有轨线路的停驶,运行北京长达42年的有轨电车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其实北京原本可以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但谁也不曾料到那正是铛铛车命运多舛的开始。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显示,随着1897年北京马家堡火车站的建成,189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从这里向永定门修建了一段有轨电车线网及轨道,甚至连有轨电车都已经配备到位。然而让人没有想到是的,1900年,义和团的斧头砸向了这段刚刚落成的网轨。顷刻间,中国第一批现代化有轨电车便荡然无存。后来,几经挫折,中国的第一批有轨电车的运营于1906年在天津通车,随后几年的时间里,上海、大连也纷纷运营通车。
“铛铛车”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和先进交通工具,它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市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从有了第一条供城市居民乘坐的线路开始,在往后的时间里,北京的“铛铛车”线路一度发展到7条,车的保有量达到103辆。与此同时,“铛铛车”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铛铛车”成了许多大城市里主要的交通工具。北京的老人们坐着它去喝茶听戏;上海的姑娘小伙儿坐着它去公园约会;哈尔滨的小学生们坐着它去看冰灯……“铛铛车”上演绎着人间百态。
那时“铛铛车”上的服务人员,例如司机、售票员以及查票员,没有女性,都是男性。司机和售票员在穿着方面,他们身穿蓝色的布制服,戴蓝色的沿帽;在人员配置方面,机车有前后车,上边两个售票员,而拖车是中间一个门,只有一个售票员。机车是后门上前门下,拖车是先下后上,安排的秩序井然。查票员又称稽查员。高级查票员是毛料制服,袖口分等级,有一道或二三道红线。在车开行时候,中途上来查票。
售票员的肩头上挎着一个黄色皮袋子,铜元、铜元票、毛票都放在里边。他们卖的车票,不同的段路有各段的颜色,放在票板上,乘客报完地名交完钱后,售票员将车票会用红蓝铜笔一画,交给乘客。
坐铛铛车,车来就上,不久售票员便会到你面前,拿钱卖票。不管多挤的电车,卖票的挎个大钱兜子,总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当时的售票员没有现今的公交车售票员舒服,有专门的位置,坐着卖票。会不会有人逃票,这就考验售票员的工作经验了。
有轨电车的车场,有南场和北场。南场在崇文门外磁器口东,过去这个地方比较空旷,自从有轨电车设车场在这里后,这个地方逐渐兴旺起来;北场在西直门大街路北。从前电车上的售票员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有礼貌,态度也好。有上年岁的老头儿、老太太,他马上搀上一把,扶到车上:“哪位?让个座儿,给老者坐?岁数大的人,站不住啊!”每到一站,售票员老早就喊:“王府井!灯市口!”每站开车前:“还有下的没有?灯市口!”假如是外地人来,坐铛铛车,如果对售票员说:“我要到前门大街下车,我没来过,到站请劳驾告诉我。”等到达前门站的时候,售票员就会告诉他:“前门到了!刚才那位,下车吧!”
从前的电车上,很少有乘客都挤在门口,导致车厢里边空着许多,这都是售票员随时维持车里秩序的结果。每一路车在机车前上顶都有个木牌,木牌上写着是哪一路车,在司机上面有一块一尺多长、四寸宽的玻璃小阁,如第二路向北开,标有北新桥三个字,如开往天桥,司机举手一摇就摇天桥两个字,回场车有回场两字。每天早晨五点半出场,下午晚间十点半以后回场。司机和售票员都很辛苦,每天早班在夜间二三点就得步行到车场,回场后再步行回家,那时是没有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
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市对前门大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老北平前门大街鼎盛时期的风貌,恢复了有轨电车。新的“铛铛车”复原了老式有轨电车的外貌和结构,充电一次可以运行16公里,这就使得“铛铛车”告别了长长的辫子,不需要载杆拉线,现在车身上的两个短短的辫子仅仅是作为装饰性的保留。
新铛铛车还采用了多项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为了方便乘客乘车时收看新闻、时事,安装了移动电视;为了方便残疾人上下车,加装了轮椅渡板,设置了残疾人席和残疾人扶手;为了降低车内噪音,地板采用了新型环保材料-泡沫铝地板。
这两辆车的名字分别叫“前门一号”和“前门二号”。在全长840米的轨道行驶单程不到10分钟。启动后设珠市口站,在月亮湾处两条“八”字型轨道分别向东西转弯,是专门维修用的轨道,轨道采用了树脂固定技术。电车未在珠市口站停车,每次运行只走全程,中途不停车。
北京有资格驾驶此车者只有7人,两位为交警部门教官,5位为天街公司驾驶员。车票价定为20元人民币。经区政府批准,0号车票由崇文区档案馆收存,1号票由前门历史博物馆收存,启动之日售票从2号票开始。铛铛车运营的时间为早9时至晚10时,冬季至晚9时。
乘坐着前门步行街上的铛铛车,全聚德烤鸭店、永安堂药铺、天蕙斋鼻烟店、一条龙羊肉馆等老字号,林立在街两边。秋风拂面,铛铛车穿梭大街南北,眼前是古朴的前门牌楼,耳边是地道的京腔京韵……虽然现在的铛铛车游览性大于运输的实用性,但是这带着历史气息的铛铛车应和着前门大街前的牌楼,焕发出了老北京古都风貌。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歇后语)
其意乃讽刺爱“吹牛皮”者。这句话的由来是有轨电车售票员的脖子上挂的铜哨,车每到一站停下,等乘客上完车,售票员就会吹响铜哨通知司机起行。但有时遇到乘客已经上完车,有位老太太从后面赶来,她跑不快,又怕车不等她,于是边赶边招呼售票员先别吹哨。
前门情思,除了大碗茶,应该还有铛铛车。如今的铛铛车不在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但确是北京公共交通发展的组成部分。来北京旅游的人可以乘坐铛铛车体验老北京的感受,也可以游览北京的古建筑;北京本地人可以乘坐铛铛车回到上个世纪,体会一下以前的北京。
铛铛车随着时间的流逝,见证了交通的发展,见证了无数人和事。尽管它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它带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听着清脆的铜铃声,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如今的正阳门下,铛铛车带着它的小辫子,缓缓的行进在前门大街上,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中德建基路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筑路新材料及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产品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企业,长期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始终把科研开发与技术进步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公司围绕着公路建设及公路预防性养护,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复合固化土路面基层等建立了专业的施工咨询队伍,为客户组建了整套的施工解决方案,承担了用有限的资金多修路、修好路的工作重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交通树立了目标。公司近年来承接了上百项工程,市场覆盖全国 20 余个省份地区,拥有丰富的路面养护工程经验。
公司以“攻关一批行业前沿课题,突破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的行业技术,转化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制定一批引领产业的行业标准”为目标,助力打造筑路材料与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全国道路现代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公司为行业标准《土壤固化剂应用技术标准》参编单位、内蒙古、甘肃等多个固化土技术地方标准主编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工程设施分会副会长单位、交通产业创新转化联席会副主席单位,环保型高强固化土材料等相关产品取得 2017 年度中国路桥隧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创新产品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 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已申报并在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公司还保持与国内外的行业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并聘请国内外专家为企业顾问等方式,多角度为公司研发提供支持和保障。
未来,公司将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努力建设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高地,促进企业、高校、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等战略层面的深度融合,建成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的筑路材料新型科研机构。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厂西门路2号吉友大厦4层(100097)
电 话:010-57721980/88430960
传 真:010-88430960转806
网 址:www.zhongdejianji.com
E-mail: zhongdej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