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20-10-29 03:28迟晓明靳晶晶廖晗
记者观察 2020年26期
关键词:舆情媒介素养

文 迟晓明 靳晶晶 廖晗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和思维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重要因素。网络舆情事件及网络舆情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本文从思想教育、素养教育、专业教育三个方面,分析网络舆情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网络舆情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突发的、负面的社会事件,游离于传统思想政治体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控的特点,甚至社会舆论影响可能会超出传统课堂教育的准备与预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将网络舆情教育隔离在外。除了让具有时效性的热点新闻走进思政课堂,还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舆情教育课程,从传播学、舆论学的角度,分析舆情事件的形成过程和规律,让同学们看清网络舆情事件背后的传播规律和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更全面、理性、客观的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说教式的,容易造成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能在课堂之外便利地获取大量时效性强的新闻信息。因此,过时的、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就会缺乏吸引力。而网络舆情教育,紧跟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在时效性上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各类评论观点进行总结分析,用丰富的现实观点与资料,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更现实、更有深度的社会认知能力。选用生动、现实的案例,是对理论观点更有针对性、最有实效的诠释与佐证。因此,网络舆情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的创新,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引导。

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这要求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设置网络舆情课程,或者在新闻传播类课程中增加网络舆情教学内容,能够较好实现专业课程德育目标。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能最早接触网络信息,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被削弱。现实社会中不断涌现的网络舆情案例,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公共选修课、主题班会的教育素材。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及国庆期间影视剧作品点爆青年大学生爱国热情,全国支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激发广大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仙女宿舍覆灭记”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消防安全课。

二、网络舆情教育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今天的互联网早已不是虚拟世界,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已经密不可分。网络舆情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真实问题和矛盾,是公众情绪在网络世界的表达和体现,也是社会状态的晴雨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已经上升为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升公民媒介素养水平,也成为公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接力者,是社会的主力军,具有知识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辐射影响力大等优势,也因为特殊的年龄阶段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既能引导积极正向社会舆论,也易被负面舆论引导走向极端。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健康、理性程度。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而网络舆情教育是主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社会公众无论是从互联网获取信息,还是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观点,都需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这是新媒体时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今天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互联网上储备的可供所有人使用的信息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从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来说,这个时代的公众是幸运的。但是信息过剩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公众遇到的问题不是信息缺乏,而是被信息淹没,手机依赖症、网瘾人群,都是现代人的信息筛选病症。因此,每个个体应该具备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有用信息的能力,是启动大脑的自动导航功能,屏蔽掉不需要的信息,媒介素养是个体在信息过剩时代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

另外,因为网络传播规律、舆论生成特点以及算法推荐等信息传播方式,舆论容易呈现片面性、非理性、极端性等特点,会对社会公众的共识形成造成压力。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应该是评论良性互动,同时公众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能辨别事实真伪、理性发声,培育健康文明的网络舆论环境。随着社交媒体及网络支付的普及,互联网已经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维护互联网安全、清朗网络空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三、网络舆情教育是大学生现代传播能力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个体都对网络舆情有了普遍的重视。无论是新媒体从业者,还是普通公众,都需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科学处置能力的提升。网络舆情教育,正是可以通过具体舆情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处置经验总结,进行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毕业生,会从事社会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什么类别的部门,都应该具备较好的媒介沟通能力和舆情敏感意识,掌握网络舆情产生、发酵、发展的规律,能准确、及时、科学地进行舆情研判和处置,将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现实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矛盾。当遇到新媒体传播,就可能会扩大社会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社会信任度,积累负面情绪。因此,各行业都应该具备舆情风险意识,在新闻宣传、公共关系、信息发布、传媒教育等各个方面,要提升社会整体的舆情研判和处置能力。

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的主要力量,承担着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和维护的主要责任。在无国界的互联网时代,中国青年人还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与世界交流思想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因此新时代的青年人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科学的现代新媒体传播能力。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当代青年群体的责任和使命。“李子柒网络走红”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很大的舆论关注。其实还有很多在校大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进行类似的新媒体传播,有着很好的社会效果。

四、结语

网络舆情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在当下信息传播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是偶然的,具有不可预知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敏感性高、冲突性强的事件,舆情教育是面临风险与挑战的。有可能因为没有把握好诠释角度、教学方法、话语风格而造成负面的影响和效果。而教学素材是时效性极强的,是变化的、不确定的。需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时政分析、舆论分析能力,要了解大学生心理现状、接受特点,掌握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育部门或学校要进行适度的教学监控,既要有统一的标准与原则,也要给一线教师以自主权和灵活性。要积极培养优秀媒介素养课程的老师,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要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把握好教学过程的“时度效”,鼓励开放性话题讨论,更必须做好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教育,是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创新方法,可以通过思政课堂、专业课程、选修课、主题班会等多种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舆情媒介素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