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珊
前阵子,上海某小区先后出现20多只貉,夜里一双双眼睛闪烁着绿光,甚至有传言说一向温和的貉也会出现伤人行为,小区里的“人貉之争”引发关注。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城市里的野生动物。
也许没亲身体会,但你肯定看过这样的视频——峨眉山的猴子冲上来扒拉游客的背包;奈良鹿合影时温驯可爱,但一见鹿仙贝就躁动起来;无边的夜色里,刺猬冲镜头投来仓皇且闪闪发亮的目光……在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一次次互动中,游人看到了野生动物的可爱个性,专家看到了生物对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机制,科普达人则看到了出于善意的投喂行为可能对野生动物种群带来的伤害。
野生动物与城市的距离并不遥远。有的动物“大隐隐于市”,小心选择领地。闹市区整齐划一、造型别致但品类单调的绿色园林景观,被野生动物“用脚投票”淘汰出局,反倒是更原生态、更“野生”的灌木丛,公园与小区的绿地更被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栖居,成为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之一。
野生动物的融入,有时也不如看起来那样岁月静好。貉、黄鼠狼和刺猬,经常出没在流浪猫的聚居地,因为在那里,它们可以在投喂的猫粮中分一杯羹,但这也引发了狂犬病、疥螨、蜱虫的扩散;被称为“干脆面君”的浣熊上门乞食,可爱之余也有隐患:高油高脂的加工食品还会让它们患上“富贵病”,有的还会因此改变习性、过度繁殖等;而野生动物入侵人类居所,也可能发生攻击行为、破坏房屋甚至引发火灾等。
还有一些动物在城市的建设和扩张中,不断“受伤”甚至逐渐退出城市空间。城市高楼林立,钢筋水泥森林中随处可见锃光瓦亮的玻璃制品,经常引发“鸟撞”现象。在大树荫凉、阵阵蝉鸣的夏日意象中,一只蝉花费几年时间冲破硬壳等待破土上树,或许硬化的水泥已经阻挡了它前行的步伐,又或许当它爬出方寸泥土,却恓惶着找不到可以爬上去的树。
城市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野生动物与城市生活,并非线性的你进我退、此消彼长。让动物适应城市、适应人类,我们同样也需要学会与它们共存。如何寻找和谐共存的平衡点?如何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如何建立对野生动物友好的生态城市?这不仅仅是城市生态学的课题,也需要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层面考虑更多。往上游说,这需要我们更加了解生物的习性;往下游说,这也需要更精细的城市治理。
怎么对待野生动物,折射出城市文明的一个侧面。学会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需要学会突破视角局限——不以人类的好恶生杀予夺。既不残忍暴戾地对待动物,也不是毫无原则地保护生灵,既不屈从于人类中心的傲慢,也不盲目于动物权利的鼓噪,尝试在与它们相处之前先了解并熟悉它们。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森林、湿地默默消失;但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除了宏观的生态保护政策外,一些民间组织也在为调节城市生态主动作为,不少城市引入了先進的绿化理念、逐步建立起野生动物监测网络。我们想要的绝非是在“寂静的春天”里追思诗与远方的田园,而是自然野趣俯拾皆是的都市新生活。
这正是:
鸟叫虫吟,悠悠我心。
獐嘶鹿鸣,食野之苹。
但为人故,遁隐至今。
何以为解?共存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