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特别行动》参考答案及解析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河南省试题 1.(1)行冠礼 (2)遵从(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情况。根据语段(一)可知,“大丈夫”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坚守仁、礼、义的基本原则;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守原则;在面对贫贱、富贵、威武等情况时,都能坚守原则,不动摇、不改变。根据语段(二)“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等语句可以看出,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体现了语段(一)中“仁”“义”的特点;不惧自己获罪,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特点。因此,何易于能称得上“大丈夫”。
山东滨州市试题 1.D(3分) 2.B(3分) 3.(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4.谆谆然/而告之曰(2分) 5.(1)妾妇之道(1分) (2)济国之士(1分) (3)人物:钟南山(或李兰娟等) 事迹:略。(3分,人名1分,事迹2分,具体写事迹或概括事迹均可。)
广东省试题 1.A(3分) 2.(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分) (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分)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3分)
《马说》阅读题
贵州黔西南州试题 1.(1)同“现”,表现 (2)正确方法(规律) (3)嚼子和缰绳
(4)贤士(4分,每空1分。) 2.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分) 3.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1分),【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1分);【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1分),【乙】文借描寫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1分)。 4.[示例一]能接受。(1分)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踏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今,真正能够超越普通人,成为精英,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我情愿默默无闻,做好自己。(2分) [示例二]不能接受。(1分)人生一世,只此一回,不能重来,机会不能错过。碌碌无为,平庸度日,不是我的选择。我一定要努力拼搏,轰轰烈烈,千里驰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分)(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四川成都市试题 1.B(3分)2.A(3分)3.C(3分)4.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艺术手法、主旨等方面的理解情况。【甲】文通过描写大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的观点,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而非展现作者的恐惧。所以B项错误。)
《岳阳楼记》阅读题
甘肃武威市试题 1.(1)离开 (2)如果没有 (3)零数,余数 (4)规模(4分) 2.B(3分。【解析】B.均为“在”。A.于是,就;副词,竟然。C.的;到达,表目的。D.来、用来;凭借。) 3.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分) 4.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2分。【解析】在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为陈述的对象,做主语或宾语,它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紧承主语。就本题而言,“中丞邵公”“经费”“容”均为名词,所以抓住关键点,把握词性,抓准主干,即可完成断句。) 5.(1)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乙】文中重修后的岳阳楼与原址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情况,并且题中已经点明“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所以直接从文中找支持这一结论的话即可。所选的话应该包括“重修”与“原址”这两个关键信息,所以很容易确定“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为答案。) (2)【甲】文借重修岳阳楼一事,着重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文侧重写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过程及结果。(4分。【解析】本题是内容概括题。答题时,注意审题,题目中说“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所以在答题的时候,要先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与“重修岳阳楼”相关的句子,再分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找出不同之处。)
四川南充市试题1.C(3分)2.C(3分)3.D(3分)4.(1)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3分) (2)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3分)
《醉翁亭记》阅读题
浙江宁波市试题 1.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2分。断对1处得l分,多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居高面下(1分) (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或“置亭于屿”)。(2分) 3.(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3分) (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2分) 4.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3分,意对即可。只写“能欣赏妙景”得1分。)5.(1)悠闲自在(1分) (2)得意(2分,仅从“快乐”层面作答给1分。)
吉林省试题 1.宋(北宋) 文学(政治、史学)(1分,每空0.5分。) 2.(1)意趣,情趣
(2)茂盛 (3)道路或路途 (4)遮盖或遮蔽(2分,每空0.5分。) 3.(1)滁州周围群山环抱(或“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周多山”“滁州处于盆地中”“滁州处于山地中央”)。(1分,意思对即可。) (2)蔚然深秀(1分) 4.[示例一]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 [示例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见,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 [示例三]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可见.这是一座“太守之亭”。 [示例四]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见,这是一座“醉翁之亭”。 [示例五]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予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环境优美之亭”。 [示例六]从“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见,这是一座“宴饮之亭”(或“欢欢乐之亭”)。 [示例七]从“醉能同其乐”可见,这是一座“与民同乐之亭”。(2分,结合选文内容,意思对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依据原文,鼓励有创意的观点,表达合理即可。) 5.写滁州风景优美,是为写太守与百姓出游做铺垫,写滁州百姓出游是为写太守做铺垫,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这是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写出三者之间的衬托关系,答出主旨“与民同乐”即可。)
山西省试题1.(1)qT (2)ming(2分)2.D(3分)3.(1)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2)水流减少,石头裸露(3分) 4.(1)愁
(2)[示例一]作者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寄情山水的乐趣。 [示例二]作者叙写了醉翁亭的周边环境,其得名由来,山间朝暮、四季之美景。表达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乐趣。(4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江苏苏州市试题 1.B(2分。伐:平毁,铲除。) 2.宝(珍)(1分) 3.(1)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2分) (2)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将五千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颗宝珠。(3分)4.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2分。【解析】解答概括文意类试题,要联系上下文,确定相关的答题信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下文中東方朔对老翁的行为进行了解释,“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这就是老翁的用意。学生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用意,答案不能超过规定字数。) 5.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藻居:勇敢,有智慧,知恩图报。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3分。【解析】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关键在于结合语境,把握描写人物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如概括汉武帝的形象特点,应依据如下三句:“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帝日:‘朕暗,无以识君。”“‘帝甚玩焉,以五千万钱赐朔,取其珠。”从中可见,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概括藻居、东方朔的形象特点,可用同样的方法。)
陕西省试题 1.(1)显示 (2)带领 (3)封爵 (4)总共,共(4分,每小题1分。)2.B(2分) 3.制造了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4分。大意对,得1分;关键词“修”“广”翻译正确,各得1分;句式翻译正确,得1分。) 4.①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遣使朝贡;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2分。写对一句,得1分。【解析】“侧面印证”,指借助别人或者别物来表现郑和下西洋是“盛事”。写原句时务必保证抄写不出现错别字。)
山东青岛市试题1.A(2分)2.D(2分)3.A(2分)4.B(2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选项细读原文,逐句比照理解,同时关注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或思想内容。) 5.他品性正直,担心被名声拖累,很少与他人交往,因此知道他的书法作品的人很少。(4分)
《时文搜索》参考答案
《七块红烧肉》阅读 1.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 “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 2.第一次流泪,一方面是因为母亲心疼“我”年纪小小就离家读书,担心“我”适应不了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母亲想到马上要和“我”分别,感到不舍。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母亲送“我”上学,一路上在泥泞中艰难行走,挑着担子不能歇息,非常艰辛劳累,但在孩子面前一直强忍着;在撑船女人面前,因撑船女人的关心而不再掩饰自己的劳累和心酸,所以痛哭流泪。 3.文章最后两段写“我”从撑船女人那里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因心疼母亲而流泪。情节发生了陡然转折,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读者的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时更加突出了母亲关爱孩子、淳朴、善良的形象。
《风雪亥时归》阅读 1.偶遇男孩,受到信任 备感温暖,决定回家 2.这是对“他”的动作的描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他”主动帮助小男孩寻找纸飞机的过程,表现了“他”的热情、善良。 3.①“他”从小男孩一家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信任和关爱,这份信任和关爱坚定了“他”不走邪路、重新做人的决心,也让“他”对获得父亲的谅解和信任有了信心;②“他”隐约感到信阳的那个狱友从事传销活动,“他”不想卷入其中。 4.文章开头和结尾对风雪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这两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开头的风雪烘托出了“他”因求职受到冷遇而产生的失落、沮丧的心情,结尾处的风雪则反衬出“他”因受到小男孩一家的信任、关爱而感受到的温暖。 5.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腊月廿八”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用插叙的手法写“几个月前”“昨天”“这么多年来”的事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呈现出事情的全貌。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阅读 1.①用半山腰突遇大雨应继续向上攀登的生活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面对困难要选择攀登;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主要使用了舉例论证。 [示例一]第③段举了我国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攀登之路虽然更为艰险,付出的汗水也更多,却是突出重围、实现目标的制胜之路,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示例二]第⑤段举了湖北武汉市两周时间建成两所应急医院,三周时间建成十几所方舱医院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攀登中,唯有逼迫自己、激发潜力,才能刷新攀登高度,进而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善于攀登,因为攀登体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和意志。 3.[示例一]宋濂在家贫无书、没有老师、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不惧困难,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示例二]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立下移山大志,率领儿孙敢于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终于感动天帝,实现了使道路畅通的心愿。(举课文中能支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事例即可。)
《拓展练习》参考答案
1 B E 2.[示例一]放在引论部分比较好。用郭德纲教育儿子的例子,引出教养的话题;充当论据,阐释教养的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放在结论部分比较好。用郭德纲教育儿子的故事,补充论据,增添“教养的证据”,形象有力地论证观点;使行文亲切生动,语言表达富有变化。 3.[示例]不赞同。文章先从“教养”的内涵引出观点——教养是需要证据的,再围绕“教养的证据”展开论述,具体分析了“教养”的不同表现,最后强调教养是一种习惯,要长期培养才能养成。因此,以《教养的证据》为题,与主要内容相吻合,与中心论点关系密切。而《论教养》则比较宽泛,偏离本文论证的内容,不能作为本文的题目。
《名著阅读》参考答案
①鲁达 ②误失生辰纲(生辰纲被劫)③酒壮好汉胆(意对即可。) ④宋江 1.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内容。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古诗文精读》参考答案
一、1.(1)何事长向别时圆 (2)水满陂塘 豪兴徜徉 (3)凫雁满回塘 (4)露从今夜白 (5)蜡炬成灰泪始干 (6)溪云初起日沉阁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3.(1)[示例]秋草独寻人去后 边秋一雁声 蝉鸣黄叶汉宫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答出任意三句即可。) (2)汉文有道恩犹薄 沉舟侧畔千帆过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二、1.C(A.这首诗不是“写给侄子孙湘的诗”,而是写给侄孙韩湘的诗;B.这首诗描写的是商山春天的景色,不是秋天的;D.这不是作者的想象,不能入睡的是苏轼。) 2.B(是指贾谊被贬谪在此三年,不是诗人自己。) 3.(1)B(李白化用了鲍照的诗句,不是鲍照化用了李白的。) (2)相同点:两首诗的作者都写了仕途的艰难、人生的迷茫,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和不甘。不同点:李白的诗在结尾表达了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依然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鲍照的诗充满绝望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