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菲 练 纯 吴春秀 陈 勇 刘 爽 叶天申 洪 丹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多存在本体感觉受损[1]。本体感觉是指自身运动器官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运动觉、位置觉等,该感觉受损可引发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能力[2-3]。研究指出,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下肢智能康复训练技术也随之产生,其可通过模拟正常步态行走规律,调控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能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行走功能恢复[5]。本研究采用本体感觉训练结合下肢智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 年8 月—2019 年9 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3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6]诊断标准,且经CT 及MRI 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 例,对照组37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纳入标准 (1)年龄40~75 岁;(2)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脑出血或脑梗死病情无恶化;(3)患者能配合完成训练,耐受“闭眼双腿站立,单腿交替站立”;(4)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2)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完成训练的患者;(3)神经系统损害或严重骨科疾病者;(4)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者。
2.1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给予推拿、针灸、站立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每次45min,1 天1次;针对偏瘫部位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每次20min,1 天1 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由专业人员指导完成,以平衡板为辅助器械,患者着棉袜将足部踏于平衡板上,膝关节屈膝0~30°,按睁、闭眼双腿站立,单腿交替站立的步骤进行训练,每种状态训练20s,完成一组动作需2min,休息1min 后循环训练,20min/次,1 天1 次,每周6 次,共训练6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下肢智能康复训练,采用MOTOmed 智能运动系统进行训练,患者取坐位,完成下肢蹬踏环转运动,每次20min,1天2 次,每周14 次,共6 周。
2.2 观察指标 (1)平衡能力:治疗前和治疗后3、6周,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7]对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价,共14 项,总分56 分,得分越高示平衡能力越强。(2)下肢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3、6 周后,根据简式Fugly-meyer Assessment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共17 项,总分34 分,得分越高示下肢运动能力越强。(3)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前和治疗后3、6 周,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表(MBI)[8]评定患者ADL,共10 项,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示独立性越强。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BBS 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两组治疗6 周后的BBS 评分明显高于治疗3 周后(P 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6 周后BB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 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智能康复训练;BBS 为Berg 平衡量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后3 周比较,b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cP<0.05
3.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FMA 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均<0.01);两组治疗后6 周FMA 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后3 周(P 均<0.01);观察组治疗后3、6 周后的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 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智能康复训练;FMA 为简式Fugly-meyer Assessment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1;与本组治疗后3 周比较,b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cP<0.05
3.4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MBI 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MBI 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两组治疗6 周后的MBI 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3 周(P 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 周M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 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MBI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MBI 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智能康复训练;MBI 为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后3 周比较,b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cP<0.05
脑卒中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常引起患者偏瘫,偏瘫患者通常存在本体感觉损伤,并产生平衡功能等多种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9]。中枢神经调控本体感觉,并控制平衡功能等,因此,修复及重建受损的神经系统是帮助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关键[10]。既往研究指出,在发生脑卒中后,大脑中受损的神经组织可以再生或者重构,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11]。本体感觉训练可通过刺激关节和肌肉来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已被逐渐应用于关节功能障碍的修复中[12]。智能运动训练是以康复理论为基础指导的强化版肌力训练模式,其根据患者的肌力恢复机制合理改进了训练强度、持续时间等,可激活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大脑运动中枢的活动,起到提高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13]。既往研究指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够使患者主动参与运动,利于增强肌肉自主控制能力,同时该运动训练系统存在多种模式,患者可以通过该系统学习多种肌群协调组合运动[14]。
国内研究显示,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BBS、FMA 评分呈治疗后6 周>治疗后3 周>治疗前趋势;且观察组治疗后3、6 周BBS、FMA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有研究指出,可穿戴机器人辅助训练后,所有参与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16]。提示本体感觉训练与下肢智能康复训练均可改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而联合治疗更能促进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的恢复。考虑脑卒中患者多存在肌无力情况,而本体感觉训练本就是一种增强平衡能力的训练,同时通过对运动觉、位置觉的训练还能起到改善肌肉感觉,增强肌能力的作用;肌力减退和痉挛是影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主因,而传统训练常忽视肌无力现象,脑卒中后肌力训练不仅需要提高肌力,还应协调肌群间的平衡。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在不诱导或增强偏瘫侧肌张力的同时,强化肌肉力量的训练,有效促进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MBI评分呈治疗后6 周>治疗后3 周>治疗前趋势,且观察组治疗后6 周的M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国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研究曾指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的MBI 指数均有明显改善[17]。提示联合治疗后6周,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也有明显改善。国内对急性期脑梗死的研究指出,MOTOmed 智能运动可增强下肢肌群的力量,刺激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促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恢复[5]。而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是保证患者独立生活的关键,因此,配合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后,患者的ADL 水平提高。但两组治疗后3 周MBI 评分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与3 周训练时间较短,患者还不能完全适应独立生活有关。此外,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还可以详细记录治疗数据,可为临床研究偏瘫治疗的新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经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促使患者早日适应独立生活。但本研究尚存不足,如样本量偏小,为研究延长治疗时间是否还能提高康复效果等,需行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