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杨
课堂相关因素主要是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教材章节设计给我们教学顺序作了大致安排,但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情况,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师教学时对教材有一些独特的思路、做法.
一、新授课教学时,可以重组教材体系
将两节或多节新授课合并教学,加强对知识的共同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能够使学生获得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全面理解,把握其本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时,着眼于知识的根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整体教学.在设计教材内容时,通常的做法是合并,就是情境设置和相关内容的重组,须根据其特点进行和学生状况有针对性的设计,要因材設计,机智灵活.
二、加强不同背景下相同概念的专题教学,归纳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体现核心数学
在相同概念的情况下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具有相关性,有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相同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专题教学可以是对比教学、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过程中不仅为薄弱同学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对相对优秀的学生来说,加强基础的同时,让他们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对知识与方法实现想象、对比、横向联系、形成体系等.这些设计中必须处处包含体现核心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使人人获得有效学习.
例如,对于“最短距离问题”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1)直线的异侧有两点,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得P到2个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说明理由.
(2)直线的同侧有两点,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得P到2个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说明理由.
(3)直线上面有n个点,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得P到各个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图1
(4)如图1,边长为2的正方形表面上点B处有一只蚂蚁,点F处有一食物,蚂蚁根据香味找到食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可以有多少种走法.
(5)若食物放在EF的中点处,最短距离是多少?(利用(4)的结论分类讨论找出最短距离)
评述:这个“最短距离问题”专题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全体学生反应积极、分类讨论,水到渠成,没有教师的焦急等待和学生的搔头弄耳,只有师生双方高涨的热情及学生激烈的争论.学生思想自然流露,问题顺利解决.
三、设置的情境要少而精,能创造性的不断赋予情境更多的内涵
对于课本中很多情境,我们不能照搬使用,应有的放矢的、创造性地设置情境,但设置的情境要少而精.这里不是说不可以有多个情境,而是说不能滥用情境,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选择好的、富于弹性空间的情境.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都是比较好的做法,达到节约化使用情境的目的.随着教材的挖掘,这样的内容会更多.
例如:本人在“验证勾股定理”时完全舍弃课本上平铺直叙的方法,换上一个探究性更强的、利用网格图形为背景而进行探究的新情境.
教学过程:
师:问题1:求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面积.
生答:S=1.
师问:用的方法是:(停顿)
生答:边长2.
师:很好,问题2:图2中第6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生思考(很快就有结果,不少学生举手)
评述:教学设计时不要为情境而情境,而是将情境发挥到极致,达到高效教学设计.本课例仅利用网格这一个背景,能够有创造性的不断给情境赋予更多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探究的广阔平台,也为学生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设置了探究的最近发展区.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要求在发展能力的前提下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实现知识认识、联系、提高,这应该是未来课改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