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马医生:
您好!我今年快70了,是位退休教师。三个多月前老伴突发心脏病走了。我和老伴是同学,生育了一对儿女。自从孩子们成家后,我们老两口自己住,虽然生活中也有过磕磕绊绊,但是到底是互相照顾着过日子。去年,老伴感觉身体不好,我想了各种办法安慰他,告诉他不管他成什么样,我都会照顾他。年前,他说自己不行了,让我把孩子们都叫到身边,看着他走。我吓坏了,和孩子们商量后,把老伴送进了医院。在医院治疗了几天后,老伴突发心脏病走了。
对于老伴的离开,我始终不能接受,每天看着他的照片流泪,看着为准备他出院而新洗好的床单流泪,看着家里老伴用过的各种旧物流泪,也怪自己没有照顾好他,怪自己在他生前时常和他拌嘴。
孩子们都很孝顺,都要接我去他们家住。但是,我总觉得去哪都不如在自己家。没有老伴的房子不能叫作家,我哪也不愿意去。
三个月过去了,虽然失夫之痛稍淡了一些,但我还是没有完全走出来。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呢?
一个走不出丧伴之痛的老人
老人家:
您好!很理解您的心情,您的感受正是老年人丧偶的正常心理体验,这是不少老年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老伴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生伴侣。丧偶肯定会对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影响极大,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会引起机体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内分泌严重紊乱,损害免疫功能,很容易诱发各种心身疾病,或促使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
丧偶的老年人心理活动的变化,通常要经历心灵震惊、情绪波动、自我谴责、孤独绝望、恢复平衡五个阶段,对心身的伤害主要发生在前四个阶段。因为在前四个阶段,丧偶老人的心态基本上是消极的。这些消极的心理是难免的,但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尽相同,时间持续过长的可以通过心理调节来缩短。
之所以先说这些,是希望您能足够重视,尽快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尽快走过前四个阶段,恢复心理平衡,安度晚年。
若能按照如下心理调节六步走,可以帮丧偶老人早日走出心理阴影,恢复心理平衡。
第一步是尽情倾诉宣泄 老伴突然离去,悲从中来是人之常情。如果一时之间,丧偶老人确实悲伤难消,也不要强加抑制。此时,应痛痛快快地哭出来,把内心的哀伤、痛苦、焦虑和种种想法,尽情地向子女或亲友说出来,来寻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这样的倾诉和宣泄,可以起到“心理消毒”的作用。一旦将心中的痛楚倾诉出来,可使忧伤的心绪平息许多,并从亲朋好友的安抚中感受到温馨与关怀。
第二步是避免过分自责 许多老人丧偶都会自我责备,认为自己对不起死去的老伴。为此,丧偶的老人会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给自己增加了沉重的压力,以致身心衰弱,难以恢复平衡。其实,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身体永远健康、永远陪伴身边呢?但是许多事情都由不得人。这既不能责难医生,更不能责怪家属,至于曾与老伴生前发生口角或矛盾,也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不用责怪自己。长期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老伴,绝对不可能在九泉之下,还记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
第三步是积极转移注意力 如果丧偶老人总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到老伴的遗物上去,势必会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为了不折磨自己,应该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或事上去。注意力转移可以是客观转移,比如可以听子女的建议,暂时到子女家中住段时间;可以把房间重新布置一番,及时将老伴生前常用的物品收藏起来,避免触景生情,见物思人。也可以是主观转移,比如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未来生活上去,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第三代的养育上去。
第四步是重新认识死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哀伤逐渐淡去,我们还可以从老伴的离去上重新认识死亡。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死亡是每个人这一期生命的结束。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必将孕育新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像地上的草,草枯萎了,却孕育了来年春天新草的萌发;我们的生命像天上的云,云消散了却融入了无尽的蓝天;我们的生命像大海的浪花,浪花消失了却融入了永恒的海洋。这不是文学的描写,这是我们生命的真相。这样正确地认识死亡,会让我们对老伴的离去多一份释然,也会让我们对生命多一份坦然。
第五步是重新学习独立 有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临各自飞。”过去,我和很多人一样,把这句话误听成“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我就想,连夫妻这样亲密的人,大难来临都是“各自飞”,我们这个人世岂不是太悲哀了?后來才知道,这句话说的不是“大难”,而是“大限”。这就是说,大限来临的时候,有几对夫妻不是各走各的?说到底,这句话把夫妻比作“同林鸟”,是要告诉人们,夫妻不管怎样亲密,也是各自独立的人,也要学会独立。老伴走了,正好让自己练就一番独立的功夫。
第六步是走向新的生活 心绪逐渐平复了,认识逐渐清楚了,内心逐渐独立了,接下来,就要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尽快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还有工作在身的,应全身投入工作中,成就感有助于充实心灵。无工作的应积极参加社会或群体活动,比如加入到晨间锻炼的队伍中,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如果有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适当参与社区或老年团队的活动。双休日可以与儿女及孙辈相聚或者拜访亲朋好友。当然,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比如养花、养鸟、钓鱼,练习书画等。这样,我们在新生活中照顾好了自己,先走的老伴也会心安。
您是有文化修养的老人,也许听说过“鼓盆而歌”,讲的就是庄子的妻子去世后,朋友却见庄子边敲盆边唱歌,就责备他说:“妻子去世你不哭也就罢了,还鼓盆而歌,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庄子解释说:“妻子刚去世时,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后来细细想来,人死是复归,人的生死如同四季运行一样。现在她已静静地安息于大自然中,我再哭哭啼啼,岂不是不通情理吗?”我想,以庄子的故事作为给您回复的结束,会让您更多些达观和释然。
马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