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最后宣言

2020-10-27 10:16陈晨星
党员文摘 2020年9期
关键词:沃什氢弹罗素

陈晨星

爱因斯坦在去世前几天完成了一项重要的签字,即《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签字。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二战后处于冷战的美苏相继成功研制出氢弹,核军备竞赛的阴云笼罩全球。

英国著名学者罗素对核武器的相继问世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意识到这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战争武器,而有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1954年6月,罗素写信给英国广播公司(BBC),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唤醒公众对当前人类面临威胁的认识。同年圣诞节前,BBC播出了罗素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警告公众:在使用氢弹的世界之战中,所有人无疑都会被消灭,包括敌人、朋友以及中立者。

这样的演讲选择在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前播出,结果当然是引起了各国包括政府官员、科学家群体以及民众的强烈反响。

不久,罗素将其演讲改写成一个共同宣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其他著名科学家的签名支持。

罗素首先想得到爱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罗素致信爱因斯坦,力陈原委。爱因斯坦于2月16日发出回信,不仅对罗素的倡议表示支持,还特意强调,“你熟悉这些组织的工作。你是将军,我是士兵”。

同年4月11日,爱因斯坦正式在宣言上签字。谁也不曾想到,两天后,爱因斯坦因腹部主动脉硬化破裂,被送进医院,经抢救无效,于18日与世长辞。这份宣言上的签字成为他最后的签名。

后来,又有多位知名科学家加入签名。连同爱因斯坦和罗素,参与签名的科学家共有11位。

1955年7月9日,罗素在英国伦敦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向来自世界的媒体公布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宣言开篇即指出:“我们在此发言,不是作为某个国家、大陆或信仰的成员,而是作为人类、作为不知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人类物种成员的发言。”

其中的一些文字放在今日也有很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比如,“大家都同样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大家都了解这种危险,我们就有希望共同避免它”。

针对热核武器的成功研究,宣言表示:“普通民众,甚至许多身居要职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一场核战争会涉及到什么。公众仍然从城市毁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众所周知,新核弹比旧核弹威力更大,一颗原子弹可以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可以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威力甚至是原子弹的2500倍。”

宣言中很多话语发人深省:“我们发现,懂得最多的人最悲观”;“在此,我们要向你们提出一个赤裸裸的、可怕的、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是要消灭人类,还是人类要放弃战争”;“我们大多数人在情感上都并非绝对中立,但是,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记住……這些问题一定不能由战争来解决。我们希望这一点在东方和西方都能被理解”。

宣言通过陈述与设问,传递出富于理性和人性的观点,阐明站在人类立场上维护人类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观点得到东西方科学家的认可,进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宣言主张召开的国际性科学界和平会议也于两年后的1957年在加拿大不为人知的海滨渔村帕格沃什召开。首届会议参加者是来自10个国家的22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作为代表出席,并参与讨论和发言。

后来,帕格沃什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周培源也多次作为代表出席。由宣言倡议的帕格沃什会议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进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帕格沃什和平运动。

时隔65年,各种不安全因素依然笼罩全球,令人担忧。让我们重读宣言结尾的呼唤吧,这理应成为全人类的格言:“牢记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余!”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中国科学报》)

猜你喜欢
沃什氢弹罗素
罗素悖论
礼物
米沃什词典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氢弹,不过如此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