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娟
他用一张X光片做鼓面,放到阳光下面,鼓面上能清晰地看到不知是何人的身体透视。他用一个油罐做大提琴的琴身,调音弦轴则由木勺、水龙头和高跟鞋跟组成。于是,每个上音乐课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乐器。
在拉美那片充满魔幻色彩的大地,发生任何不可思议的事都不足为奇。
卡特乌拉小镇位于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以南10公里处,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亚松森每天产生的大约1500吨垃圾,几乎全部都运往卡特乌拉的垃圾场。卡特乌拉居住着大约2500个家庭。他们终日与垃圾为伴,大多数人靠从垃圾场里捡可再生的东西维持生活。
2006年,法维欧·查韦斯来到卡特乌拉。他的工作是帮助当地家庭进行垃圾回收、分类、售卖,以提高他们的收入。随着他对当地情况越来越了解,法维欧意识到,那些家庭的孩子未来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在垃圾场工作。于是,他决定教孩子们音乐,让孩子们有追逐梦想的机会。
音乐课一经推出,消息很快在卡特乌拉传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其中。“我们只有少量人们捐赠的乐器,无法满足那么多想要学习音乐的孩子。”法维欧说,“幸好我在垃圾场遇到了古拉——一名能工巧匠。古拉看到我教孩子们音乐,就跟我说,他可以用垃圾制作乐器。”
法维欧向古拉展示了一把小提琴。古拉量好了小提琴各个部位的尺寸,便出去找材料。结果,古拉找来一个铁罐,对法维欧说:“我就用这个做小提琴。”制作过程并不容易,古拉也不知道他做出的小提琴能否拉出美妙的音符。经过多次试错,古拉终于将成品交给法维欧。“拉动琴弦的那一刻,真是太美妙了!”法维欧说,“那就是一把真的小提琴。”
阿达的奶奶看到音乐课的传单后,给孙女报了名。奶奶曾经的梦想是当一个名歌手,“我爱音乐,尤其是摇滚,我喜欢披头士乐队。以前想学音乐,需要去亚松森,还得花钱。我不能想象卡特乌拉能有免费的音乐课。”阿达的父亲年轻时曾在垃圾场工作,当时他捡了很多磁带,开始听各式各样的音乐,他的梦想是加入一个乐队或者拥有一件乐器。阿达也正是从父亲那里,自小就认识了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现在,阿达拥有了一把小提琴,实现了他父亲没能实现的梦想。
一开始,孩子们的音乐技能和整体性都比较差,在法维欧不厌其烦的指导下,孩子们演奏得越来越好。由于孩子们演奏的乐器都是由垃圾做成的,就有人提议这个乐团取名“再生乐团”。后来,再生乐团的名声传到卡特乌拉之外,孩子们被邀请到亚松森的音乐厅表演。孩子们虽然紧张,但演出非常成功,台下观众被深深震撼了。
再生乐团的名声也传到了邻国巴西。孩子们被邀请前往2012年的“里约+20”峰会表演,那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会议。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法维欧鼓励他们保持自信和勇敢。
孩子们的巴西之行,是他们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看海,演出也非常成功。这次巴西之行让再生乐团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关注,多国媒体播发了对孩子们的报道。
此后,再生乐团前往美国、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地演出,并受到西班牙王后索菲亚的接见。随后,他们又开始了在南美的巡演。用一个孩子的话说,他们“触到了天空”。
突然,孩子们燃起的梦想火花被洪水浇灭。一场20年来最大的洪水将卡特乌拉变成泽国,大部分房子泡在水里,垃圾场被冲散。居民们流离失所,很多人被迫住在临时板房里,还有人睡在大街上。古拉坐着小船回到卡特乌拉,看到他曾经的“乐器工作坊”,黯然神伤。
两个半月后,洪水退去,居民们回到卡特乌拉,重建家园。古拉在一片狼藉中找出了可以用来做乐器的垃圾。“从我们开始做乐器,这里的人就认识了我。孩子们会对我说,‘古拉叔叔,可以给我做把小提琴吗?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和尊敬,我感到非常开心。我会战斗到最后。”古拉说。
再生乐团在洪水之后重生。阿达和她的同伴玛丽亚还当起了老师,教更小的孩子学习音乐。玛丽亚说,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专业的小提琴老师,让这里的孩子学音乐,让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拥有梦想。
再生乐团的演出在继续。法维欧在一场演出中说:“音乐可以改变人生,当你处在最惨的境地也不例外。我们不能放棄梦想,一无所有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借口。”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环球》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