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德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城市大脑”在做好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疫情期间,“城市大脑”成为高新区最前沿的指挥中心和信息调度中心,实现了233天不间断值守,通过视频融合体系和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分散在东区的11个乡镇的距离问题,帮助政府部门完成整个疫情期间的集中调度。最高每天有7场调度,至少也有1至两次。在今年2-5月期间,该平台调度密集度极高,是整个高新区疫情信息的调度中心。
除了疫情防控,高新区“城市大脑”的社会和經济治理功能也表现突出。疫情过后城市之间的往来被中断,但已签署的协议、已约定的会谈还要做。“城市大脑”的融合通讯平台、视频会议平台,在线翻译系统实现了国际化的交流。中日的友好合作会谈、面向欧洲和联合国人居署关于整个顶层规划的会议等都是由该基地的系统承载。随着新的场景在不断地诞生,载体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类似的还有政务审批、公共服务等方面,“城市大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副主任陶路根介绍,目前高新区通过政务大数据共享专项改革已经汇聚了近9亿条数据,通过数据价值深入挖掘,打造了业务全程网办、‘守信通等特色应用。高新区的市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智能终端实现大多数事务的全程网办,减少跑腿和重复填表的环节。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探索信用领域的应用,通过‘守信通平台让所有市民能享受到智慧的便利。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和新华三等企业近日达成了更进一步的合作协议,就未来智慧“城市大脑”建设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沟通。
大数据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自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副处长陈亮介绍,数据是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最基础的东西,高新区通过共享交换平台让数据汇聚在一起,存储在一起。“这就好比让以前大家存在自己家里的东西放到一个仓库里来”。
具体来说,高新区的主要做法有两点:一、对用于政府管理和政府治理类的数据有一套自己的数据运行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都能够使用到这些数据,而是根据应用场景来触发数据使用。二、探索向社会开放更多的数据,像一些不涉密的地理信息、人员数据比如疫情当中的人员管理的数据、产业当中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些数据。据介绍,在过去一年中,成都高新区一共面向公众开放了74项数据,这是今后成都高新区数据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数据安全是未来进入AI人工智能时代以后一个最重要的基础,高新区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规划,通过委托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四川分中心做了一项针对整个网络安全,基于硬件、软件和整个数据库管理的顶层规划。
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建设城市,与城市治理结合,让辖区内的企业和群众能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更高效的服务,同时也让他们有更高的获得感,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今天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
在成都,我们发现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给高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提升了成都作为西部之都的城市治理能力。据陶路根副主任介绍,今年5月28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了首批新建项目的清单。一共34个项目总共投入将近180亿元的资金,其中财政资金2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将近150亿元。在第一批项目发布的时候,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收到了银行、证券等等金融机构将近1800亿元的资金授信,更好地支持了地方政府新基建的发展。
高新区“城市大脑”从建成到现在运行了10个月,在成都市率先实现数据大屏幕集中显示和指挥协调。陶路根副主任说,“数据汇聚了之后可以在大屏上呈现,有一些数据通过分析之后在一些重点场景进行应用,各个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职能以及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决定数据汇聚以后实现什么样的场景应用。除了经济运行、重大项目、环保、应急指挥、政务服务等场景,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包括正在探索的无人机项目、金融科技等板块,各有自己的亮点和创新”。
“守信通”是成都高新区基于目前政府审批领域内的重点工作进行的探索,这个产品是与新华三集团一起共同探索的结果。据新华三集团城市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介绍,“守信通”汇聚了政府部门的一些数据,通过数据汇聚、数据抓取,可以为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做一个精准的画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获得感。并且,通过“守信通”可以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机的互信,减少了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成本。
目前,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采用龙头企业来领建、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来参建、金融助建这样一个模式。它可以让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加入进来,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当前,在成都高新区主管负责人的坚持改革态度之下,全区正在形成一种共识,要抓住新基建来的机遇,以政务治理为场景需求,构建整个城市的架构,实现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共建融合共生性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