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东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70周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国内他要辅佐毛泽东决策,在国际上他要去苏联争取斯大林的援助,还要同朝鲜金日成协调,同美国等进行斗争。周恩来以其超群智慧和胆略气魄,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命令美国驻远东的空军、海军参战,支援朝鲜南方的李承晚政府。6月27日,杜鲁门命令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并无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两个国际文献,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
新中国政府立刻作出反应。6月28日,周恩来以外交部长身份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是对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时刻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朝鲜的战火会不会影响东北地区的安全?带着这个问题,他来到中南海和毛泽东商讨,取得共识:提前准备,应对不测。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身份,于7月7日和10日,分别召开军委会议,从国家安全考虑,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问题。7月13日,周恩来书面报告毛泽东,会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随即下令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调动第十三兵团、第四十二军和若干炮兵师、高炮团、工兵团等,共25万余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命令上述部队,必须于8月5日前到达指定的安东(今丹东)、辑安(今集安)、通化、本溪、铁岭等地。空军编成3个团也齐集东北训练,并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严阵以待。
周恩来于8月26日再次主持中央军委会议,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的各项准备工作。他特别强调,朝鲜是我们的兄弟国家,要充分认识“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有我们现在抓紧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朝鲜战争一开始,金日成统帅的朝鲜人民军曾势如破竹,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打下了韩国大部分地区,把李承晚军队压缩到了洛东江以东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此时,金日成十分乐观。他认为,只要再加把劲,就会把李承晚集团赶下大海。而经历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的周恩来和毛泽东却有不同看法:战争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胜利。当时,李承晚的部队虽退守到洛东江三角洲釜山一带,但那里水网密布,易守难攻;美国空军不但对朝鲜狂轰滥炸,还不断侵入中国领空,“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甚至狂妄叫嚣“鸭绿江不是中朝的分界线”!
周恩来与彭德怀
毛泽东、周恩来密切关注着朝鲜局势的发展变化。1950年7月初,在朝鲜人民军顺利向南挺进时,他们就判断美军将来反攻有两种可能:一是在釜山、木浦、马山等港口登陆;二是在仁川登陆。8月和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两次会见朝鲜代表,建议人民军应注意应付后一种可能,加强仁川至汉城地区和镇南浦至平壤地区的守备。
中国领导人的超前预判,都及时通知了斯大林和金日成,朝鲜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仍忙于前线作战。由于仁川防范措施不力,麦克阿瑟指挥的7万余美国军队在强大的海空军支援下,完全按毛泽东和周恩来预判的那样在仁川登陆,并很快夺回汉城,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使战况急转直下。金日成在向斯大林求救无望的情况下,只好一再向中国政府请求出兵支援。
1950年9月28日,美军已进抵三八线,如果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推进,就是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严重侵犯。9月30日,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这是在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
10月3日深夜,周恩来紧急约见了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因为当时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事要请印度政府传话。周恩来说:“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请把这点报告贵国政府总理。”
印度政府很快向美国转达了中国的态度。可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却认为,这只是周恩来的虚声恫吓、装装门面的外交辞令而已。麦克阿瑟更是把周恩来的警告当做耳边风,他拍着胸脯向杜鲁门保证“朝鲜的战局我赢定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参加战争”,并表示朝鲜战争将在感恩节前结束。
杜鲁门因而授权麦克阿瑟:“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部队,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你控制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美国不顾周恩来的严正警告,10月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大举侵犯朝鲜,并向中朝边境推进。
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国出不出兵这个问题。对于开国元勋们来说,确实难以抉择:新中国刚从废墟上站起来,百业待兴,而我们面前的对手是世界头号强国,出不出兵,意见难以统一。5日继续开会,林彪等人不主张出兵。
毛泽东主张出兵。他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管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周恩来主张出兵。他说:“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敌人逼着我们非打不可。我们的自卫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的。”
彭德怀支持出兵。他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和台湾,他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迟打不如早打。”
最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决定,委派周恩来前往苏联,同斯大林洽谈出动空军支援和提供武器装备等问题。
周恩来10月8日离京,10日到达莫斯科。但斯大林正在黑海之滨别墅度假,周恩来又乘机赶过去与斯大林商谈。周恩来首先向斯大林通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出兵朝鲜;但中国面临许多实际困难,部队的武器装备还很落后,如果中国出兵,苏联必须提供军事援助,尤其是要提供空中掩护和所需的军事装备。
斯大林听了情况通报后,却顾虑重重。他说,我们早已声明过,我们的军队已全部撤出朝鲜了,现在我们再出兵到朝鲜等于我们同美国直接交战。中国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兵力,我们供应武器装备;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空军作掩护,但只能在后方和前沿活动,不能深入敌后,一旦被敌人击落后俘获飞行员,在国际上会造成不良影响。他又表示:“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要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
10月13日下午,毛泽东根据周恩来的电告,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最新情况进行讨论,决定即使没有苏联空军作掩护,也必须尽快出兵。会后,毛泽东电告周恩来再同斯大林商讨:一是苏联援助中国军事装备能否用租借办法而不用钱买;二是只要苏联能于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出动空军支援,我们仍然出兵朝鲜。周恩来立即向斯大林转告毛泽东来电内容。14日,斯大林复电,答应:苏联对提供的军事装备将给以信用贷款;苏联出动16个团的飞机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
14日22时,周恩来又收到毛泽东的电报:告知志愿军拟在10月19日出动以及整个部署情况。周恩来又立即将电报内容通告斯大林。但没想到,斯大林改变了主意。他转告周恩来:苏联只派空军到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掩护中国志愿军作战。
斯大林说话不算数,让周恩来十分忧心:志愿军入朝作战,如果没有空军掩护,等于让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肆无忌惮地轰炸和攻击,这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周恩来积极争取,斯大林最终同意提供武器装备,但空军支援问题却不如原来的预期。
10月16日,周恩来只好带着一丝遗憾飞离莫斯科,18日回到北京。
10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聂荣臻等在北京最后一次研究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方针。10月19日傍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先于部队进入朝鲜战场,志愿军第四十军、第四十二军分别从安东(丹东)、辑安(集安)秘密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周恩来与金日成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面临如何与友军配合和各方面协调问题。因为参战的还有朝鲜人民军以及后来的苏联空军。1950年10月底至1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向“联合国军”发起第一次进攻并取得胜利时,苏联空军还是出现在鸭绿江上空,且越过鸭绿江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运送武器装备的通道。苏联空军飞行员作战十分勇敢,对美国空军造成了大威胁。可见,斯大林虽然口头上没有向中国领导人保证要派空军赴朝直接支援志愿军作战,但私下里仍命令苏联军方采取了支援志愿军作战的实际行动。斯大林电告金日成和毛泽东:由中国的周恩来担任中、朝、苏三军总指挥。周恩来当时不仅是中国政务院总理,也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是毛泽东的主要军事参谋和助手,朝鲜前线重大战役都是由毛泽东和周恩来策划,由彭德怀指挥实施的。
周恩来深知,美军的优势在于具有现代化武器装备,陆军火力猛、海空军强大;劣势在于作战不修工事、怕近战夜战、怕拼刺刀、怕断后路;而志愿军士气高昂、作战灵活、英勇善战,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制空权、制海权,作战持续能力有限。如何解决休整补充问题,成了志愿军能否坚持长期作战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及时确定了“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由各大军区轮流出兵,使得志愿军既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开赴前线,又使减员部队能得到切实的休整和补充。于是,周恩来主持起草了中央军委给志愿军和各大军区的电报,具体制定了轮番作战计划,经毛泽东批准后下发。
周恩来对志愿军前线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要求志愿军司令部的地点随时改换,还下达命令:只要美军空袭警报一拉响,志愿军司令部的全部人员都必须立即进入地下室或防空洞,必须有专人负责确保彭老总的安全。
几十万大军在前线,后勤保障极为重要。从兵员补充到所需的武器、弹药、粮食、被服、药物、医疗器材、生活用品等,都得靠后方供应,而且不能有任何间断。周恩来亲自组织指挥后勤保障工作,事实上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后勤部长”,是名副其实的志愿军后勤保障问题的总策划。
早在志愿军出国前,周恩来就多次召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和副部长张令彬,要求他们对志愿军的后勤工作要考虑周到,做到行行有保障,件件有落实。志愿军刚出国时,冬衣补充不足,朝鲜严冬气温能下降到零下40度,周恩来十分焦急,每天两次电话,催问冬服的生产和调运情况。周恩来于1951年1月专程去沈阳参加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对后勤供应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据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生前对笔者说,周恩来还亲自为志愿军炒炒面,一直炒得满头大汗。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战士就少流一滴血啊!”周恩来亲自做炒面的消息传到前线,给志愿军指战员们极大的鼓舞。
1951年4月下旬,周恩来听取洪学智关于前方情况的汇报,得知后勤保障方面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保证大量军需物资能够及时、安全地送到前线。因为,朝鲜战场上的空中优势被美军占据,不少运往朝鲜的军用物资,常常在途中就被整车炸毁。为了保障作战物资源源不断的供给,周恩来亲自组织铁道部、东北铁路管理局等各方面的力量,抢修和保卫铁路、公路以及交通枢纽,要求建成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他于5月19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从根本上解决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
美国侵略军由于接连遭受中朝军队的沉重打击,已经完全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并且受到国际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美国政府只好提出停战谈判。1951年7月10日谈判开始。为争取谈判胜利,根据周恩来的策划,朝中方面经过协商建立了三条线的谈判班子。第一线,是朝中方面谈判代表团,在谈判桌上与美国代表进行面对面的唇枪舌战;第二线,是停战谈判的前方指挥部,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兼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坐镇指挥,直接与毛泽东、周恩来和金日成、彭德怀联系;第三线,是最高决策层,由毛泽东、周恩来与金日成协商,确定谈判的总体方案、方针和原则。谈判的具体工作,毛泽东多是委托周恩来操作,实际上,周恩来是朝中方面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最高主持人。在两年零17天的朝鲜停战谈判中,由周恩来亲自起草或主持起草的有关文件和指示近300件。
谈判并不顺利。美国一开始就采取拖延和破坏策略,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中朝代表按周恩来的指示坚持抗争。美方总想着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能在谈判桌上捞到。周恩来明确指示参加谈判的中朝代表:“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决不能让敌人得到。”
历时两年多的朝鲜停战谈判,一直处于谈谈停停、边打边谈的局面。由于美国在战场上的失败和中朝方面在谈判中的坚决斗争,迫使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的板门店与朝中方面正式签订了军事停战协定。美军司令克拉克沮丧地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那就是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而且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周恩来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