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文化符号在城市中的公共精神构建研究

2020-10-26 06:56邵轶张子薇
卷宗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邵轶 张子薇

摘 要:城市公共精神包含了一座城市过往的沧桑历程、如今的发展建设理念以及未来的追求建设目标,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证总结提炼了城市精神的四个作用:增强地方归属感、导向作用、扩大社群向心力、承袭作用以及凝练形象表征的作用,同时对济南城市公共精神中的“泉文化”和“舜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精神;文化符号;公共精神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精神”一词随之涌入大众的视野。一个城市自身的自然地理文明和特有的、内涵的韵致,都会体现城市精神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是这个城市中各组成部分呈现的一种主流风貌。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认为:“城市精神应该是多元的、丰厚的、精致的,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面貌,还将充分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底蕴和发展前景。”[1]在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看来,全球化席卷而来的今天,“也许国家会变的越来越千篇一律,但是城市可能会前来救驾。”在日常使用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城市精神这四个汉字,瞬间将得到5710万个相关结果,因此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工厂化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在突出城市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又恰当地保存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达到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目的,成为当代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1 城市公共精神构建的作用

1.1 增强地方归属感

城市精神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犹如一种“粘合剂”,于外它能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于内它有助于全民形成共同的意志和精神追求,使全体市民同心协挈,同心同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一个城市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历程,其呈现的城市风貌必然与其当地人文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这所谓“精”,而其所呈现出来独有的城市氛围,这所谓“气”,其又反作用于当地的人文环境,即“神”,甚至影响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做到高度凝练城市精神,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提升市民的地方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才能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1.2 导向作用

从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中高度凝练总结的城市精神会反作用于市民的社会价值取向。城市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灯塔决定了船只的航向,而城市公共精神则能把市民的行为引导到城市所崇尚的行为目标上来。城市公共精神所倡导的,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共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市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日积月累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信念,从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信念支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3 扩大社群向心力

城市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人内心的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产生并扩大社群“向心力”,进而促使人产生积极的进取心,这种进取精神是物质因素或经济杠杆所难以取得的。城市公共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信念支撑,是城市撑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4 承袭作用

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总和,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形象。城市精神的发展与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精神的发展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内。城市精神的塑造,能够促进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傳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城市形象才会真正散发自己的光芒,城市精神才会得到不断的升华。继承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深掘细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促进了历史文化传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使之焕发光彩。只有重视历史文化传统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得城市精神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完善。

历史是虽然是过去的,但过去的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意义。它是一个城市进步发展的时代产物,其影响集中表现于精神层面。城市精神根植于历史文化传统,并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形象。

1.5 凝练形象表征

在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深入挖掘凝练城市表征,提炼出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环境建设和城市品位,才是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策。哲学家斯宾格勒说:“将一座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如同人与人之间交往,何为“灵魂伴侣”,不过是因为这个人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特别之处,即他(她)的内在精神性格,反映在外就形成了吸引力。

2 济南城市文化符号的公共精神构建

2.1 森罗万象的“泉”文化

“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最早见之于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在河南睢州自己“弗过堂”中属所著的自勉联。后又有清末政治界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都教导世人有宽广度量,广阔的胸襟才能有所成就。做人治国皆可借鉴,一个城市国家民族,甚至各行各业,能接纳不同的思想,才能高度文明,而不能某一方面畸形发展。济南的“泉文化”形象从古至今,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济南独有的响亮名片。处于华北平原的济南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济南地下泉脉纵生,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7年8月至10月,市园林局编志人员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在老城区范围内查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同时享有“七十二名泉”,因此“泉文化”是在探讨济南城市形象时不可忽略的。

济南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得益于济南人民的用泉,爱泉,护泉的情感,最终积淀成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诸多方面皆有体现,大到城市景观,小到文创产品,“泉”文化不仅连接这济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对外打造城市品牌的关键点。在城市精神中的公共视觉建设中,泉城广场上的大型主体雕塑《泉》以篆书中“泉”的字形为基础,将三股辗转上升的形似清泉的造型融入其中,成为城市公共精神构建中的重要视觉媒介。

傍水而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居住习惯,在济南也不例外,依泉而居的痕迹在济南胡同体现得尤为明显。护城河包围下的济南老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志书有云:“其门南居中,东偏北,西偏南,北偏东,西去南近,东去北近。”济南胡同的走向灵活多变,老胡同的分布,并非横平竖直,规整有序,而是蜿蜒曲折,无甚章法,甚至坐北朝南在这里也并非铁律。正是因为“泉”的存在,济南的城门放弃了四门相对,胡同走向也打破了传统观念里的四四方方,这无一不是济南人对泉的偏爱。济南泉水虽多,但绝不千篇一律,反而各成一派。有的热情喷涌,沸腾而出;有的奔腾不息,倾泻而下;有的涓涓细流,含蓄内敛等等。因此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为驻足,赋词吟曲,挥毫泼墨。据史料记载,从远古帝王大舜、孔门高徒闵子骞到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一代英豪曹操,从好汉秦琼到名相房玄龄从婉约派李清照到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再到近代文豪老舍《济南的冬天》,名人雅士多对济南情有独钟。诗圣杜甫曾感奋于济南的人文气息,给了济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嘉誉。济南像一个时代的大海,容纳吸收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从不排斥,耐心的吸收并消化着,形成了独特的济南名士文化。

济南的泉水文化在吃食上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济南酒店大厨们会早起到黑虎泉打水,运至餐馆,拿来做菜、泡茶。大明湖和遥墙万亩荷塘的荷花、蒲菜、脆藕、茭白及其他水产品,也一一摆上了济南人的餐桌。泉水与食物巧妙结合,已然成为济南饮食的一大特色,也成为济南人吃食的灵魂部分。“泉水大碗茶”更是济南人的日常必备,好茶还需好水配,济南的泉水水质绝佳,清冽甘美,用来沏茶,味醇色鲜,清香非常。

2.2 敦睦仁意、吐故纳新的“舜”文化

“舜”文化对济南的整体形成定位起了深远的影响。《孟子·离娄下》记:“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迁于负夏(山东邹县北),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之德可谓至矣”。司马迁将天下明德起始归于舜,又把“德”达到最高境界“至”界,也归到舜的身上。舜帝为人豁达,宽厚坦诚,主张施“仁”政,是先人后己的身体力行者,同时也是民族和睦的执政先哲,是敦睦仁意的高度体现,这也为济南人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的性格提供了历史依据[2]。

据史料记载,舜帝也是勇于发明,善于革新之人,发明了凿井、制犁,还改进了陶器。虞舜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先创人,礼仪之邦乃我中华之誉称,济南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早有渊源可循。清朝末年,济南开商埠后,在老城厢的原本格局上,依照传统纺织经纬线的原理,拓展出了新的城市格局,新城區已非常接近现在的济南市。开埠是一种商业行为,正是由于有了开埠的创新意识,近代济南才得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济南城市固有的文化,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在“经十路”的建设上也体现的尤为明显[3],如今的经十路全长90余公里,横跨多个区,荣登“全国最长城市道路”的宝座,济南的经十路作为全国最长的城市道路,每一寸都铭刻着济南的历史与蜕变,书写着济南的繁荣与骄傲。

3 结语

城市公共精神不仅能够凝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风尚,同时还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中思想追求、价值理念和道德风貌。作为济南的城市公共精神,森罗万象的“泉”文化以及敦睦仁意、吐故纳新的“舜”文化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既是对昨日历史的写照、今日现实的展示,也是明日未来的追求,文化符号在城市公共精神构建中起到的凝聚、导向、动力、承袭以及凝练形象表征等作用对于城市形象的打造、城市品牌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4]。

参考文献

[1]程树铭,张晓红.城市精神的作用及提炼——兼论新时期常州城市精神[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03):47-51.

[2]王金铃.舜文化的博大内涵及发祥地诸城[C].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潍坊市政府.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潍坊市政府: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2009:8-10.

[3]王剑秋.济南城市国际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6:19.

[4]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4-12.

作者简介

邵轶(1997-),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张子薇(1995-),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