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筑风貌是村容村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庄传统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安徽省马鞍山市濮塘镇黄里村为例,结合村庄现状风貌情况、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探索了分要素、易实施、展乡土、显内涵的整治提升方法,为同类型村庄建筑风貌整治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 建筑风貌;整治提升;黄里村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也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建筑风貌是村容村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村庄历史人文、时代变迁、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但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冲击下,农民审美倾向城市化,乡村建设管控不完善,大部分村庄建筑风貌已失去其特色而趋于雷同。并且由于建造年代不一,材料工艺不一,建筑风貌显得较为杂乱。这一问题已引起相关学者关注,主要有史北祥等提出类型化、模式化的技术策略,以达到建筑风貌提升有限性投入、低技术实施和协调统一的整体效果[1]。左力等从建筑材料和形式、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屋面与构架、建筑立面开窗比例及材料等方面分别提出整治方法与要求,建立模板,控制细部,凸顯特色[2]。
本文结合安徽省马鞍山市濮塘镇黄里村现状建筑风貌情况和研究经验,探索分要素、易实施、展乡土、显内涵的建筑风貌整治提升方法,提升村容村貌水平,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1黄里村现状建筑风貌
黄里村地处皖苏交界处,东侧毗邻江苏南京江宁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村庄历史悠久,乾隆下江南时曾留宿于此村。现状村庄农宅建筑多为2000年后陆续建设的二层楼房,建筑质量良好,但城市化的建材与装饰使得村庄乡土韵味逐渐消失,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也毫无彰显。村内也留有两处建设年代较早的一层青砖建筑,是村庄农宅变迁的重要体现。
(1)建筑形式
每户农宅多由主房和辅房组成,主房坐北朝南,两层坡屋顶,辅房位于东侧或西侧,一层平顶或坡屋顶。部分有院墙围合,设置院门,形成典型的院落式。部分无院墙,主房辅房形成半围合式。
(2)建筑立面
由于经济条件良好,农宅多为砖墙砌筑。主房砖墙外面水泥粉刷饰面,但经风吹雨淋,墙面色彩灰暗。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对主房正立面进行瓷砖贴面,凸显门面。瓷砖多为白色、米色等浅色调,也有较为不协调的粉红色。辅房部分水泥粉刷饰面,部分红色砖墙裸露。窗户多为银色铝合金外框加浅色玻璃,木质大门,但院落门多采用铁栅栏或铁皮门。为遮挡雨水、增加细节、凸显入口空间,门窗和院门上方会增加檐口,采用较为鲜艳的红瓦装饰。院落围墙一般高1.8-2米,下部为实体砖墙,水泥粉刷饰面,上部为水泥制镂空花窗。屋顶部分为青瓦,部分为红瓦。
近些年,受江苏乡村旅游发展影响,黄里村所在的濮塘镇一方面加强镇内濮塘风景区、濮塘老街、凤凰湖原生态休闲山庄等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升,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黄里村由于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濮塘镇乡村旅游试点示范村,要求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引导村容村貌改善、村庄文化彰显。建筑风貌整治提升是整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建筑风貌整治提升策略
(1)开展质量评价,进行风貌基础整理
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对现状建筑质量进行详细评价。近十年左右修建的质量较好的农宅保留,建筑质量较差的一层辅房、土坯房和牲畜棚建议拆除,以形成相对整齐协调的风貌基础。两处青砖农宅保留,采用相同材料加固整修,保持原有风貌。
(2)分解要素,制定易实施的整治措施
将农宅建筑按要素分解为墙体、门窗、围墙、院门、屋顶等部分,根据其可替换性和工程量大小,采用适宜的整治方法。墙体要素体量较大,整体替换难度大,根据现状风貌情况建议采用清洗、粉刷、局部整治等方式;门窗、围墙、院门等要素,体量较小,拆除替换工程量小,建议采用部分或整体更换的整治方式;屋顶视农宅防水质量、风貌提升要求,对重要入口空间和节点空间影响整体风貌的红瓦屋顶替换,其他修补为主。
(3)乡土地域,引导显内涵的提升措施
整治中采用砖、石、木、竹等乡土材料,扭转村庄乡土韵味缺失的局面。同时根据村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采用适宜的色彩、图案、装饰,形成富有韵味、人文彰显的建筑风貌,吸引乡村旅游人群。
3黄里村建筑风貌整治提升方案
结合黄里村皖南地域特征和历史人文底蕴,总体打造白墙灰瓦、传统古典的建筑风貌特色。
(1)墙体:根据立面材质情况采取不同整治措施。水泥墙面统一粉刷浅灰白色。白色、浅色瓷砖墙面清洗、保留。粉红色瓷砖墙面建议水泥饰面整治后涂料粉刷。为降低地面泥水对白色墙体下部的污浊影响,增加高至一层窗台边缘墙裙。墙裙采用青砖贴面,与村内保留的青砖农宅风貌呼应协调,有机传承。两层建筑还可以增加青砖贴面的腰线,增加细节装饰,增强立面效果。
(2)门窗:统一更换传统木质门窗,增加古朴典雅的窗格图案。门窗檐口结合雨水遮挡要求,设置青瓦窗檐。
(3)围墙:增强院落通透性,降低实体围墙高度至1.2米以下,青砖贴面,与墙体墙裙协调统一。上部以木、竹等乡土材料制成栅栏篱笆,增强乡土韵味。
(4)院门:选用木门、竹门,设置双坡青瓦顶或茅草顶,与门窗、檐口风格协调统一。
(5)屋顶:选用相同材料修缮破损处,重要节点地区农宅的红瓦屋顶替换小青瓦或青灰色机制瓦。如经济条件许可,建议整体农宅屋顶统一修缮更换。
4结束语
本文以黄里村为例,根据现状建筑风貌情况和乡土、地域、人文彰显要求,分别对墙体、门窗、围墙、院门、屋顶提出整治提升措施,以期引导黄里村形成有机协调、特色彰显的建筑风貌。在整治过程中,需要注意墙体粉刷时色彩明度的调和,避免明度过亮导致建筑凸显于周边自然环境。同时还要注意按要素整治时,相同材料、相同形式易造成家家户户相似的情况,建议在门窗、院门、围墙上部栅栏篱笆整治时,推荐多种样式供农户选择,也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采用乡土材料、传统图案自我装饰,避免同质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史北祥,杨俊宴,汪晓春.从模式整治到模板控制——村庄建筑整治技术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2):80-82.
[2] 左力,李和平,严爱琼.村庄风貌整治规划设计的思考——以重庆市北碚区五新村为例[J].南方建筑,2009(4):80-83.
作者简介
缪婷婷(1985-),女,江苏江阴人;学历:硕士,职称:规划师;现就职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