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诗词里的重阳习俗

2020-10-26 06:56潘春华
新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赏菊茱萸重阳节

潘春华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歌咏重阳的诗篇。品诗赏俗,趣味盎然。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说:“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抒发了诗人眺望山川,思念家乡的情怀。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天气晴好,可谓登山的大好季节。杜甫则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连身体有病也不肯错过,登高的兴致跃然纸上。刘长卿亦有诗云:“九月登高望,苍茫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描述了重阳欣然登高远眺,观赏如画江山和金秋景色的情景。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而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宋时“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盛况,古人赏菊的名诗佳句,也俯拾皆是,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菊赋诗的情趣不减。陶渊明“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于朴实中见真情,意趣横生。白居易的“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发翁入少年场”,以菊喻人,抒发了诗人晚节欢快的情怀。但同是重阳赏菊,诗人的心情不同,诗的情调也就不同,如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语,幽怨凄清,声情两绝,令人悲怆。

插茱萸乃重阳节一大趣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而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插茱萸起源于晋代,《风土记》云:“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驱除恶气而御初寒。”古代诗词中也有不少关于这种风俗的描写,但带上了显明的感情色彩。唐代诗人杜甫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了“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萸衰”的诗句,描绘了诗人插着茱萸,划着小舟拨动凋衰的残荷,饱赏曲江沿岸菊花的情趣。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已是风烛残年的杜甫又写道:“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疾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触景抒怀,感叹其年老多病,长期流寓他乡的愁苦心情。至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诗句,则倾吐了诗人寄居异地孤愁苦寂,怀乡思亲之情,更是千古绝唱,为世人所传诵。

饮菊花酒,是古人过重阳节以祈延年益寿的又一习俗。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吉祥酒、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此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以后。《梦粱录》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历代诗人皆有咏菊花酒的名篇传世。“诗仙”李白高歌“携壶酌流觞,赛菊泛寒荣”;陶渊明抒怀“酒能去百虑,菊解制颓龄”;白居易邀请“待到菊花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杜甫低吟“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卢照邻则感叹“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等等,可谓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做重阳糕,吃重阳糕也是古代不少地方重阳节的风俗。重阳糕又名桂花糕,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的特色食品。其来历与重阳登高有关,平原地区无山可登,古人就变通了一下,以吃重阳糕替代登高,表示步步高升。《齐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北宋的宋祁《九日食糕》诗曰:“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清代诗人杨静亭也有《都门杂咏·论糕》诗曰:“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诗中的刘郎指唐代的诗豪刘禹锡,据说刘诗豪写《九日》诗时,曾打算用“糕”这个字,可是查了下五经,发现没有此字,就索性不写了。宋祁和杨静亭都拿这事调侃刘禹锡,显得不甚厚道了。

猜你喜欢
赏菊茱萸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赏菊
瞧,明艳的菊
叹流年
一束茱萸满乡情
金秋赏菊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