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露
从教近二十年以来,始终在思考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也尝试着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初有成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整体能力,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很重要,这个在提升学生能力上起到很好的作用。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在进行改革,这个问题我体会颇深,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复杂,七年级应该注重基础,培养学习习惯,八年级注重能力训练,以及思维提升,九年级是就该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了,所以七、八年级就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办法生成新知识,并体验新知识生成过程,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新知识生成方法及作用谈谈我的想法。
1 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教师要认真备课,留给学生可取的某个问题作为突破口, 在学生实际学习中成为学生的好帮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给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完全平方公式》是一节探究性很强的课,如何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很好的体现新课改精神,是我备教备学预设课堂活动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本节课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妙用:“如计算992的值。”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我也做了预先设计,用“买牛肉99千克,每千克99元,总共花了多少钱?”这样一个生活小情景引入,使学生觉得更有趣,乐于参与从而达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流畅的目的。新课引入是最关键的,引入好了同学们学习劲头就足了,会使整节课效果大大提升,本节课就做了如下的设计,利用正方形体育场进行扩建,增加边长,计算扩建后场馆的面积引出了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再用多项式的计算法则去验证。接下来的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课堂的实效,我预先将练习题也做了梯级设计,由简到难,逐层推进,对学生在套用公式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也做了预先设计,引导学生自助总结得失,加深印象,防患于未然。
仔细考虑每个教学环节,预设每种在课堂上学生的可能,巧妙的衔接中小学知识,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将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呈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利用媒体资源都是上好一节课要考虑的问题,每一个新知识如何生成更是老师备课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 在活动、探究中体验新知识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假设相关问题,给出一定的限制,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通过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
比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各写出一个所含字母因数只有x、y的单项式并要求:写在提前准备好的16开纸上,写好后举起来,和别的同学写出的单项式进行比较,观察他们写出的单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看看相同字母的指数有什么规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发现,他们写出的单项式中,有一部分有共同点,比如之母x的指数相同,或者字母y的指数相同,甚至两个字母的指数都相同,再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了同类项的概念,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果。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纵横交错的。
3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新知识生成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有效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学习方向角时,一开始只是很笼统的知道了什么是方向角,在初步学习了方向角的相关概念后,给出了一道题:点M位于A点的西南方向上,同时点M也位于B点的南偏东30度方向上,请通过作图确定点M的具体位置,在练习过程中,有同学就提出了问题:“老师,这个点M的位置不唯一,有好多个”,借助这个问题,我就在全班开展讨论,到底这个点的位置能不能确定下来,在同学们的集体探究中,发现位置是唯一的,最终的结论是:西南方向就是南偏西45度,结果全班同学们都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并且记忆颇深。
4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七个小组长就是七个“小老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带动各自的组员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在整堂课上“听 说 读 写”贯穿始终,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在探讨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时,各小组都总结得出了他们结论,有从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着手去探讨的;有利用面积法探讨的,从不同角度去论证,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各小组长在最后的课堂检测中能快速完成检测题目并交由老师批阅,之后他们再负责订正组内其它成员的题目,帮助老师顺利高效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用坐标表示平移》时,探索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为了让小组合作不是流于形式,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要求独立完成,按各组要求将A B C D四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平移,具体分配如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按要求让各组同学将四个点向右平移5个单位:第一组同学将四个点向右平移2个单位,第二组同学将四个点向左平移2个单位,第三组同学将四个点向上平移2个单位,第四组同学将四个点向下平移4个单位。
然后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出本组所平移的点前后坐标的关系,总结平移之后各点的坐标如何变化。最后各组代表发表看法,大家共同总结出规律:当一个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时,左右平移改变的是横坐标的值,上下平移时改变纵坐标的值,而且是按照“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变化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学生们理解起来更容易。这样,小组内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进去,将知识进行了分解、分工、探究后并展示出来,得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大大提升了新知识生成的效率加深学生印象,对新知识理解也更透彻。
5 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学习,抽象到数学知识,生成新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比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回想日出或者日落景象,和学生一起将实物抽象为图形,太阳就是一个圆,海平面就是一条直线,日出或者日落时,圆在动,而线是不动的,随着太阳的移动,会发现几个关键的节点,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具体有哪几种,降低了本节课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会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6 探究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师生平等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知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探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探究,弱化讲,尽量让学生参与,分工明确,活动多,在批评与纠错中将自己的能力提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章知识可以大大的开阔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极高,在讨论、总结,尤其是展示时,各组的C层同学敢于上黑板将本组的结论写出来,再由B层同学点评,最后由A层同学总结。这样以来各小组同学都有事儿做,而且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任务,相信这样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各有收获,有能力上的提升,有思维上的突破,也有一部分同学基础得以夯实。
重视初中数学新知识的生成,体验新知识生成过程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大帮助,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成长,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教这么多年以来,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一个好老师是当学生爬山畏惧了的时候,不是推着他向前走,而是引领着他们,给他们鼓励和信心一同前进,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强迫他们接受,而是老师要用心备课,钻研教材,更要思考,用什么方法引出新知识,将怎样的问题甩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得出新知识,并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消化,这也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學科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知识生成方法及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2020】PLG28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