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究

2020-10-26 06:56王晓芳
知识文库 2020年20期
关键词:寄宿生寄宿制心理健康

王晓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进城务工热潮的兴起,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我县城区寄宿制小学学生现状,就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进行的阐述。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每一位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但目前随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寄宿生在城区小学越来越多。他们大多远离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了城区小学特有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的不适应,逐步暴露出了诸如胆怯、自卑、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自我调节、焦虑等心理弱点。从其家庭生活到寄宿生活的情感适应严重影响着学校管理和个体成长两方面,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并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1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究的必要性

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保持平衡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近年来,鉴于寄宿制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理能力、独立性、群体意识、规律性生活教育的培养;学习时间充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减轻经济压力等优势,寄宿制学校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小学寄宿制教育模式趋于流行。有利必有弊,寄宿制教育也有着一系列问题。由于家庭关爱密度减少导致学生亲情饥渴、生活自理能力较低者不适应自助式的寄宿生活、与社会和自然接触机会少导致学生精力过剩等原因,使得寄宿生突出问题表现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使得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平衡打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因而探析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误区,对于优化寄宿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造成寄宿生心理不适的原因

2.1 家长方面的原因

1)寄宿生活的不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监督和管理。可他们却突然离开父母,依靠自己来生活,而自身又缺乏独立性,所以在生活上会有很多困难。例如父母给的生活费不能满足需求,而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晚上不能按时就寝,睡不好。想家,思念父母等,这使他们厌烦学校,逃避住宿生活。

2)家长教育方法不合理。有的寄宿生家庭里,平时父母忙着做自己的事,把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抛给学校。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却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只要学习好就有求必应,零花钱随便给。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要求,家长则从不考虑任何原因,一味地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孩子。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的厌学、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

3)缺乏情感沟通。寄宿学生的家庭,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教育观念陈旧。因而有八成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情感沟通时间减少,而我们这些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关心的年龄,特别渴望父母能多留给他们一点相聚的时间。如果这种需求不能满足,那么我们的住宿生的性格行为就会偏失方向。

2.2 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教师没有让全体住宿生感到关爱。由于学生众多,情况各异,有时老师的关爱,个别生感受不到。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平常的中等生,常常容易被教育者忽视。

2)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住宿生在学校的活动方式很少,因为安全因素的考虑,他们的玩耍形式也很少。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感到学习疲劳,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

3)教师没有设立科学的监督引导机制。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的住宿生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有的老师只强调做好,却不教给他们如何做好的正确方法。

3 针对寄宿生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3.1 改变观念、做到先做父母,再做教师

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比起走读制学校的工作量要大出2—3倍,学生一周不光学习,吃、穿、住在学校,而且活动时间长,隐藏着许多安全方面的隐患,这就要求学校每一位教职工务必做到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所以,每一位教师要 “先做父母,再做教师”,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3.2 舒适的食宿环境及较好的食宿标准,是寄宿生活的良好开端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能否吃饱、吃好。办好学生餐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把餐厅工作作为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除严格把握学生饭菜质量,合理安排调节学生饭菜种类外,還要成立学生、老师参与的餐厅考评小组,对餐厅的各项工作经常检查评估,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请学生家长来参观,品尝学生饭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宿舍是休息和放松的场所,学校对学生生活实行人文化管理,努力营造宿舍内部团体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母爱或父爱般的接纳,减轻对父母的依恋,从而减少恐惧、焦虑的情绪,从而快速融入这个团体,逐渐地适应新的生活。

3.3 抓好日常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好朋友、好师长,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室的功能作用,对于处在困惑中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关注全体学生。要经常表扬和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增强自信心。在工作中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有志于成功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都不可忽视精神和情感在教学中的分量。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和对自身的否定心理,曾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害怕的是考试。我们现在已施行等级打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保密。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帮助其分析原因,克服自卑。要以爱心架起与学生互相沟通和信任的桥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和谐氛围。

3.4 丰富闲暇生活,促进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棋艺、歌咏比赛等多种活动,组织寄宿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让他们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3.5 加强与寄宿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寄宿生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方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教育水平。

总之,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是它的开展对于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却有着极大的意义。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成长所面临的已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精神生活的渴求。培养寄宿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教育下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如果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寄宿生活中学会沟通,拥有友谊,增长自信,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明天都将是充满希望的。

本文系2019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课题立项号:WW[2019]GH039。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

猜你喜欢
寄宿生寄宿制心理健康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