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萍
记得女儿6岁时,我们和好朋友乐乐一家一起去河北玩。第一天,乐乐的父母发生争执、闹不愉快,原因是乐乐没有按时大便,妈妈把他按在厕所里,厉声呵斥:“今天不大便就不许出去玩。”
当时我和先生都震惊了,女儿也被吓到了,她忧伤地看了我一眼,小声地说:“妈妈,我今天也没大便。”我一边带女儿出门去广场看跳舞,一边假装不经意地说:“没事,宝贝,换了个新地方拉不出来便便很正常。”
其实乐乐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爱运动也爱阅读,让父母很省心,可就是在吃饭和排泄这方面,因为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没少挨训。作为旁人,我也感觉很心疼乐乐。
其实,我一直觉得,父母有时候应该随和一些,让孩子随性一些,也许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天性,甚至会让孩子的成长变得自然而具有延展性。
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君君,跟乐乐一样大,他小的时候很少上早教班,休闲的时候就在小区里玩,但这孩子独立、胆大,而且很会说话。君君上幼儿园时,他妈妈有一段时间做微商,年纪小小的君君经常帮着妈妈把客户买的东西送到小区门口,还经常教客户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而且还能自己算账收钱。君君正式成为小学生之后,语言、交往能力很强,计算能力也不弱,老师让他当了小组长。由于英语成绩稍稍落后,他怕被同学笑话,便主动要求去上英语培训班,因为性格开朗,他在课堂上跟老师的交流非常多,英语成绩提高得飞快。
我也是个“随性”的妈妈。生活上不给女儿太多生硬的约束,学习上也不给女儿太多的条条框框。女儿从小就跟我学习古诗朗诵,并一起阅读中外名著,但我从来不要求她一定要背诵诗句。首先,阅读应该是不带功利性的;其次,我想,如果孩子的大脑里储存过多固定的东西,也许会限制她自己的创造力。
女儿四年级暑假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带着两个孩子去西湖玩,朋友的孩子体质很弱,没玩多久就支撑不住了,我们只好回到了住处。那天女儿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坐的是一摇一摇的大木船,那种船晃得厉害,晃得我直想吐……”我想,如果孩子只会背诵和套用,她大概会在日记里写“我们坐的船摇摇摆摆”。还有一次,我们去北京野生动物园玩,女儿在游记里描写鸟林的景象:“鹦鹉雨林里到处都是鸟叫声,这个叫完、那个叫,没完没了……”六年级的孩子,如果熟读过好词好句,也许会写“这里的鸟总是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虽然女儿的日记里没有太多固定的成语,或者是名言名句,但我却看到女儿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用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写着自己的故事。
有个亲戚的孩子,现在上六年级了,居然主动要求重新学习中断的钢琴。小姑娘幼儿园时曾经跟我女儿一起学过钢琴、中国舞、画画。钢琴学到二级左右不想学了,父母并不勉强,给她停了;舞蹈勉强学到三级,也不想学了,父母也给停了;只有画画,是孩子一直喜欢的。如今,5年多过去了,孩子突然对钢琴又有了兴趣,重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主动练,从不用父母操心。
有时候我在想,很多父母也许会为了培养孩子的常性、磨炼孩子的意志,要求孩子即使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去坚持,到最后,孩子哪样也没有学好,而且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喜欢什么。我很欣赏亲戚的随性,她很少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哪个时间段、哪个年龄段做哪些事,也很少在乎孩子是否比邻居家的孩子优秀。
我想,隨性大概意味着不给孩子定太多条条框框,不插手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应该有的选择,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看来,在普遍存在教育焦虑的当下,“随性教育”也算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保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