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璋
摘要: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推进党校办学治校,要立足党校姓党的旗帜表达、强化“不一般”的价值认定、善念“真经”的执教定力;运用矛盾观点看待问题、斗争哲学应对问题、通过矛盾转化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抓关键、破立并举抓全面、点面结合抓落实。
关键词:习近平;党校姓党;办学治校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4-0038-05
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认识论与历史观的统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的高度,基于唯物辩证法及历史观的视角,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一、价值逻辑:坚持实事求是的决定论维度
从价值逻辑上讲,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价值哲学。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为什么办党校、办什么样的党校、怎么样办好党校”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为实事求是推进党校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推进新时代党校办学治校,必须牢牢把握实事求是这一精神灵魂,强化实事求是的价值哲学思考。
(一)党校姓党的旗帜表达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姓党这一旗帜表达,是党校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和力量所在。习近平指出:“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好党校姓党、能不能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始终。”[1]这一重要论断意味着,推进党校办学治校,务必将党校姓党贯穿于党校的一切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办学活动的始终,“让党的旗帜在各级党校上空高高飘扬”[1]。习近平关于党校姓党的旗帜表达,不仅是党校性质的政治表征,更是具有深厚哲学意涵的党校办学治校的行动纲领,是党性原则在党校办学治校中的集中体现。一是表现在对党校姓“马”姓“共”的坚定性上。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1]在习近平看来,姓“马”、姓“共”与姓“党”是辩证统一体,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依托。若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会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而会逐渐失去党性原则;只有“信马信共”,才能“姓马姓共”,只有党校姓党,才能兴党治校。习近平还指出:“如果党校不姓党了,那党校就没有必要存在了。”[1]推进党校办学治校,就是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就是要大张旗鼓地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二是表现在举旗定向的政治性和纪律性上。对于党校办学治校举旗定向问题,习近平引用荀子的格言“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1]来加以说明。这种“中心定,则外物清”思想蕴含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哲学观。在习近平看来,只有保持内心的安宁、头脑的清醒、定向的稳定,才能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他要求,党校办学治校始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任尔东西南北风”,都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表现在对“无禁区”和“有纪律”的界定上。习近平关于“学术探索无禁区、党校讲课有纪律,但‘无禁区也不是绝对的”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党校办学治校中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在哲学视角中,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与相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相互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党校教学布局,要着眼于学术探究,但不能口无遮拦,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推进党校教学改革,需聚焦“主业主课”的教学设置,强化“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逻辑。
(二)“不一般”的价值认定
习近平指出:“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这样的‘不一般对党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党校师资建设力度也应该不一般。”[1]这个“不一般”的价值认定,从哲学层面讲,是基于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存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认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习近平看来,推进党校办学治校,需着力建构“不同于一般的高等学校”及“不是一般的培训机构”的党校治校体系,培养造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布道者”“熔炉工”——党校师资队伍。通过对党校这一“主阵地”“大熔炉”的“不一般”靶向,培养造就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队伍。一是“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1]重要论断,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在哲学中,整体包含部分,部分从属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习近平关于“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一方面在于高度认识党校在推进党的事业中具有重要而特殊作用,党校办学治校水平影响党的事业进程;另一方面要发挥党校在推进党的事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提高党校办学治校水平、发挥党校系统整体优势,助推党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党校不是兴趣俱乐部”[2]的特别提醒,凸显党校办学治校中的底线原则。这意味着,推进党校办学治校,也要强化底线思维,必须初心不改坚如磐石,永葆本色不变样;必须聚焦主业主课,突出党校特色,切不可将党校建成“度假村”、办成“俱乐部”。三是将党校教育“称之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武器”的形象表达,体现党校办学治校需致力于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具体的统一是静态的,历史的统一是动态的,推进事物的发展,要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推进黨校办学治校,在静态的具体的统一上,需积极强化党校作为“学校”“重要部门”“主渠道”“重要阵地”“重要智库”“大熔炉”等价值认定;在动态的历史的统一上,要努力践行党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能抓紧而不能放松、只能改进提高而不能停滞不前的办学要求。
(三)善念“真经”的执教定力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1]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党性教育则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真经”与“心学”需相得益彰、同体建构。基于哲学中因果联系的观点,我们认为,“真经”是“心学”的基础,“心学”是“真经”的升华;“真经”与“心学”具有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推进党校办学治校,要善于把握“真经”与“心学”的因果关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既要培养一大批善念“真经”的守护者、执教者、探究者,也要造就一大批致力于“心学”的信仰者、追求者、传播者。一是念“真经”,而不是“西天取经”。习近平指出:“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就是说,作为党校人,要练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而不盲从西方“普世价值”,不视西方话语体系为“金科玉律”,不当西方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要善于区分思想舆论领域的“红、灰、黑”,对于“红色地带”,要守正出新、防止“言必称西方”;对于“灰色地带”,要善于解惑释疑、积极争取转化;面对“黑色地带”,要敢于发声亮剑,维护党的权威,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善于净化“噪音”与“杂音”。
二、实践逻辑:突出问题导向的矛盾论视角
从实践逻辑上讲,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体现问题导向的哲学思考,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答党校办学治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推进任何事物发展,要从解决现实矛盾的实践出发,通过解决矛盾的客观条件,推进物质实践;通过解决现实矛盾的主观诉求,促进人的解放。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聚焦诊断和解决党校办学治校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一)用矛盾观点看待问题
习近平把问题导向作为开启党校办学治校之门的总钥匙。一是正视矛盾的存在。推进党校办学治校,必须正视认知中对党校的存在和发展的“可有可无论”现象,解决基层党校地位边缘化问题。习近平指出:“应该看到,相当一些同志还没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党校作用、看待党校工作,不重视党校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不少人认为党校可有可无。党校工作在地方和基层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这些都应该加以纠正。”[1]必须正视政治话语构建中的“盲从论”“妄议论”现象,解决“口无遮拦”“言必称西方”等问题;必须正视党校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先天不足”与“倒挂”现象,着力解决“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1]等难题。二是有聚焦问题的策略。习近平指出:“党校不是世外桃源,党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听到的、看到的问题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会在党校汇聚”[1]。“党校不是世外桃源”这一论断,从哲学层面讲,一方面是正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善于通过聚焦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以解决思想困惑及实际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着眼于矛盾的特殊性分析、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存在,对各种社会思潮善于通过“用学术讲政治”开展科学辨析与正确引导。
(二)用斗争哲学应对问题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哲学蕴涵着丰富的斗争哲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3]勇于坚决斗争、敢于发声亮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思想政治阵地,始终存在谁去占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必然会去占领。这一斗争哲学也同样适用于推动党校事业发展,体现在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中。一是面对政治立场问题,绝不遮遮掩掩。习近平指出:“党校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1]这意味着,推进党校办学治校,一方面要承认斗争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在把握党校办学治校规律、坚守坚强阵地中主动斗争、善于斗争,保持“布道者”本色,防止“言必称西方”。二是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习近平指出:“党校要有一套检查的办法,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也要拿出考核检验的办法,努力使党校党性教育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1]这指出了推进党校办学治校,要体现斗争的历史性与过程性的统一。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开展党领导的意识形态斗争,既是阵地战,也是持久战;既要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也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斗争;既要强化于“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的“量”的积累,更要致力于“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质”的飞跃。三是解答干群疑难问题,着眼令人信服。习近平指出:“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1]这指出了推进党校办学治校、解答疑难问题,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联系发展的观点,要基于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要讲究斗争方式方法,要坚持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
(三)转化矛盾解决问题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为此,我们既要善于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也要善于限制条件,防止矛盾向坏的方面转化,通过矛盾转化实现治理重心转移。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矛盾转化思想。一是针对“党校开设的党章和党规党纪课程只占总课程的2.5%”的问题,习近平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推进矛盾转化,促进党校党性教育提质增效。习近平认为,党章和党规党纪课程只占总课程的2.5%“这个比例太低了!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1]。在习近平看来,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党性修养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提高党性教育实效,务必创造条件促进矛盾的正向转化。“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增进“量”的积累;“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旨在推进“质”的变化。二是针对意识形态主流和非主流并存问题,习近平运用矛盾转化思想,将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习近平指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三个地带”的形象表达,一方面指出了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另一方面指出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压缩黑色地带地盘、争取灰色地带,旨在推进思想舆论领域向着我们坚守的“红色地带”转化。三是针对基层党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现象,习近平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促进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习近平指出:“党校有其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要探索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党校教师管理体系,增强党校教师岗位吸引力。”通过弄清党校的特殊性,聚焦解决党校尤其是基层党校师资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实现党校师资以“不一般”的标准向着“不一般”状态转变。
三、策略逻辑:体现以点带面的方法论思想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4]在习近平看来,推进党校办学治校,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强化策略逻辑,注重点面结合的方法论运用。
(一)突出重点抓关键的办学理念
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带动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问题的解决,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体现善抓关键的矛盾重点论。一是聚焦主业主课,让党校教育回归本位。习近平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搞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识、技能、兴趣的东西,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1]这意味着推进党校办学治校,需突出方向引领,主抓教育重点。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既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推动党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让党校教学回归主业主课,无疑也就抓住了党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5]的具体化目标推进党校办学。二是打造“名师工程”。习近平认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党校要办好,必须有一大批名师,要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1]。在习近平看来,推进党校办学治校,需要秉持“先有名师才有名校”的办学理念,拥有“治学者,方可为‘大学”的办学信条。推进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需突出抓好的关键环节,就是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
(二)破立并举抓全面的治校思想
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体现破立并举的辩证统一、着眼全面的系统思考。在党校发展认知上,针对党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及基层党校地位边缘化等问题,着力于“破”,提出“党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强化于“立”,要求“推进党校高质量发展”,做到破立并举;在党校姓党立场上,针对“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当吹鼓手”及“西天取经”[1]等问题,着力于“破”,提出“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强化于“立”,要求“让党的旗帜在各级党校上空高高飘扬”[1],做到破立并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针对“坐而论道”“先天不足”及“倒挂”等现象,着力于“破”,提出“对党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应该不一般”[1]的论断,强化于“立”,要求“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做到破立并举;在国际话语权争取上,针对“挨骂”问题,着力于“破”,提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的论断,强化于“立”,要求“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1],做到破立并举。
(三)点面结合抓落实的兴校举措
习近平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6]在习近平看来,没有促“点”就难以立“面”,没有立“面”就难以着“点”。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点面结合抓落实的兴校举措。一是强化主体责任,让各级党委聚力党校。提出“党委书記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第一责任人”[1],旨在强化党校办学治校的责任“点”;指出“各级党委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1],旨在促成党校办学治校的责任“面”;指出“要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工作年度目标考核,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党校工作”[1],从而将“坚持党委办党校、党委管党校、党委建党校”[1]的责任落实具体化。二是优化教学布局,让优秀师资汇聚党校。在教学布局中,提出要狠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突出了党校教学的中心“点”;提出“省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应该到同级党校讲一次课”[1],反映了要构建党校教学的授课“面”;提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旨在打开党校教学空间。三是建构治理框架,推进党校系统办学。突出强调“坚持把党校姓党全面贯穿党校工作始终”[1],这是推进党校办学治校的关键“点”;提出从严治校、质量立校、制度管校、人才强校的“四维支撑”,旨在着力构建党校办学治校的整体工作“面”。据此,推进党校办学治校,需以“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为统领,着力构建从严治校、质量立校、制度管校、人才强校“四维支撑”的治理架构,在伟大变革中实现新时代党校高质量发展。
总之,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既突出决定论思想,也体现辩证法内涵;既坚持矛盾论视角,也强化方法论运用,是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及策略逻辑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历史观和认识论的统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与哲学意蕴,对于推进党校高质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3-13.
[2]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8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4]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1).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
责任编辑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