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
教育部将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定为“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陪伴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专业能力。在真心、用心陪伴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教育得以保证,积极正面的家园关系得以形成。今年,漫长的居家生活既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宝贵的亲子共处时光,也对幼儿园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特邀几所幼儿园展示他们因地制宜开展远程家园合作,利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解决家长的育儿困惑,与家庭共同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促进幼儿和家长共同成长的经历。
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冲击。这段时间,我们也经历了从慌乱到渐渐安定,形成平稳节奏,找到温暖力量的过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遇到困难时,教育工作者只有依靠专业的力量,才能让教育展现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疫情期间,我们将工作重点从园内转向家庭,从“与儿童共同生活”转向“指导家长如何与儿童共同生活”。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以下工作思路。
第一,幼儿园要运用专业力量帮助家庭提升家庭韧性。“家庭韧性(Family Relations)”是美国心理学家McCubbin M. 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面對逆境时个人及家庭与外在环境的互动方式。具有韧性的家庭能够有效处理压力事件,家庭成员也能够利用逆境重新塑造自我。疫情期间,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被迫宅在家中,他们该怎样生活和游戏,才能健康成长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与沟通,了解家庭及其教育方式,适时给予有效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和家长、孩子相互鼓励,用更积极的心态、更平和的心境,转“危”为“机”,提升家庭韧性。
第二,专业的陪伴才是温暖的陪伴。借助专业的力量让陪伴更有效,是家长在疫情期间的主要诉求。教师也需借这个机会对自身的专业身份进行审视和反思,并运用各种力量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活动,帮助孩子及其家庭拥有丰富的、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只有专业地介入,才能使陪伴变成一种汇集性的力量,变得更加有温度。
第三,建立起一种“共同面对”的教育与生活的信念。疫情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共同面对”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人类面对困难时的一种信念。具有这样的信念,能让我们的内心安定、充满力量。这一信念使教师、家长、孩子三者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凝聚更大的教育力量。
在以上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以下举措,开展了生动、有效的活动。
一、疫情初期,与家长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陪伴儿童
疫情突如其来,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那时每个人都是慌乱的。我们不仅自己要稳定心神,也要安抚好家长,更需凝心聚力与家长形成陪伴孩子的共同体,照护好孩子。当时,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恢复每日的微信推送,传递安定的力量
疫情期间,自媒体上各种关于疫情的报道增加了成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成人往往不经意地通过言行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正向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自身要做到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这次危机,为孩子做出榜样。于是,我们决定恢复每日的微信推送。我们希望通过微信公众号,客观、有效地传播信息,展示疫情期间孩子真实的想法,指导家长进行更多价值层面的思考,向全社会展示一个幼儿教育机构应有的中立、客观以及长远的视角,给家长和社会传递更多安定人心的力量。
疫情发生之初,孩子们感觉病毒很可怕,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我们将疫情初期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定位在引导孩子正视病毒,对疫情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
我们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情感需求,之后设计了一份给孩子与家庭的疫情应对指南(见下表)。我们希望孩子知道,灾难虽然可怕,而如何面对灾难,从灾难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应对指南”,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空中茶话会”栏目,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线上空间,孩子们可以尽情地表达担忧、恐惧、烦恼,我们不仅认真倾听、记录,还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这样,我们实现了线上的师幼互动,孩子也在互动中获得了一份安全感。
(二)唤起家长的力量,推动居家游戏活动的开展
疫情防控时期,家长和孩子形影不离,拥有了难得的亲密时光。面对这一教育契机,我们思考:如何唤起家长的力量,推动居家游戏活动的开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于是,在教研会上,我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讨论:这个阶段教师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支持家庭?
其中,有一位教师的思考和做法值得借鉴:
对家庭成员的了解是我们设计活动时的重要依据。借由近期一直坚持统计体温情况、回京情况来看,这一阶段,班级孩子的父母均在家办公的占绝大多数。
从群里分享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会给自己制订计划、丰富自己的生活。制作美食、完成家务、玩游戏是目前孩子们和家长们选择比较多的活动。孩子们目前很喜欢在群里和同伴、教师互动,乐于展示自己的新技能。
家长们也一直关注着幼儿园的微信推送。有家长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孩子更爱幼儿园了,因为这让孩子更加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
近期,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每天和孩子们聊聊天,肯定家长和孩子当下的活动,也多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些更为深刻的话题,帮助家长释放焦虑情绪,从而让孩子们的家庭氛围变得更轻松一些。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要想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还是要引导家长稳住心神,提高认识,积极加入陪伴的共同体。于是,每个教师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的班级教师邀请家长参加孩子们的“空中茶话会”,有的班级教师直接给了家长一些活动建议,等等。
在线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家长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比如,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日常生活的安排,却无法与孩子共情;有的家长不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无法捕捉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家长一对一的指导。这样的指导也让教师的专业性得到了认同与尊重。很快,孩子们就找到了一种平稳的居家生活节奏。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美食并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家长加入到每天清晨与孩子做早操的活动中,家长开始跟随教师为孩子阅读绘本故事,等等。教师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与家长、孩子的深度联结,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家长,孩子与孩子的关系都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二、面对宅家的状况,引导儿童积极创造,体验居家生活的乐趣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帮助家长和孩子逐渐从容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并找到一种稳定感与秩序感。只有站在孩子的视角,与孩子和家长一起寻找居家生活的乐趣,才能让他们在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选择“相信”。“相信”意味着用更大的勇气超越当下,不回避现实问题与缺憾。于是,我们开始引导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积极创造,汇集爱与温暖的力量。
(一)在具有“烟火气”的活动中温暖儿童的心灵
我们设计了几个活动,展现教师的镇定、温暖,引导孩子和家长找到生活里那些可以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用家乡话大声说出我们的思念
开展这个活动时,教师们大多还在家乡,他们用最亲切、最地道的乡音表达对孩子们的思念,我们把教师的照片和乡音制作成了一个视频文件。有的教师用方言描述着家乡的天气情况,有的教师用方言给孩子们介绍可以居家玩的游戏,有的教师用方言提醒孩子们不要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记得锻炼,不要长时间看电视……视频的最后是幼儿园当下在雪中安静的样子,教师与孩子们约定:“等我们回到幼儿园,教师一起在操场上使劲地跑步,在葡萄架下看天上的白云,在小鱼池旁边看小鱼、小乌龟,还要一起闻花香。再见面的时候,我们一定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好不好?”教师们用温暖的声音将关切与问候直接送达孩子们的心底,孩子们一遍遍地听辨自己熟悉的教师的声音,家长们也感动于教师们真诚温暖的表达和守望。
●把耳朵叫醒
这个活动也出自教师们的创意。在喧闹中,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就能听到自然和生命的声音。我们制作的视频文件记录了生活中那些平平常常的声音:有的教师分享了窗外簌簌落雪声与小鸟啄食声,怀孕的教师记录了小生命的心跳声,有的孩子分享了清晨在家里做早操的音乐声,有的孩子记录了做美食时搅拌机的声音,有的妈妈记录了孩子和爸爸一起诵读古诗的声音……在这样的倾听中,每个人的心逐渐安定下来,这些生活细节抚慰人心,构成了美妙的教育。
●最美的风景在窗外,也在心里
在一次“空中茶话会”上,我们了解到,孩子们感觉自己被困在家里,无法探触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告诉孩子们,最美的风景在窗外,也可以在心里。我们希望他们将目光投向窗外,发现生活中的美。有的孩子捕捉到了窗外的绿植和安静的小动物,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有的孩子拍摄窗户上的“福”字,表达美好的祝愿;有的孩子将镜头对准窗外的太阳和变幻的云朵,传递一份希冀与力量;还有的孩子将目光投向楼下值班的抗疫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忙碌的身影传达出一种信心和力量……总之,我们想传达一种“境随心转”的人生态度,浸润、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二)在艺术与游戏活动中帮助儿童表达积极的情感
孩子有着丰沛的情感,他们在艺术创造以及与同伴游戏、在大自然奔跑等过程中释放着情绪,表达着情感。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表达情感的通道被阻断。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些充满乐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得以释放和表达。
●用音乐“按摩心灵”
音乐是抚慰人心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们推荐了很多适合孩子欣赏的美好的音乐。曾经在上一年毕业典礼上唱响的歌曲《亲爱的旅人》被教师推荐,优美的旋律让人升腾起希望;园歌《大大的梦想》被很多教师推荐,歌中唱道“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给孩子们增添了一份力量。用音乐“按摩心灵”,烦恼、不安、悲伤随之而去,感动、温暖、坚定随之而来。
●把快乐的小瓶子填满吧
我们还借助互联网上的新游戏引导孩子体验积极的情感。比如“愿望小瓶子”游戏,简单易操作,可以在手机屏幕上通过点击来填涂每个“小瓶子”,每个“小瓶子”可以点击四次,“小瓶子”的状态代表对该事物(人)的想念或期待。每填涂完一个“小瓶子”,自己的内心就仿佛和“小瓶子”一样被快乐填满了。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向往的幼儿园生活做成了小瓶子,比如,追踪蚂蚁、找蜗牛、下叶子雨、在雨水花园淌水、和小兔子玩、采摘葡萄和桑甚等,孩子们通过截图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愿望小瓶子”反馈给教师。还有的孩子受到启发,设计了自己的“愿望小瓶子”……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发现,无论身在何方,温暖与爱可以一直留在心里,而幼儿园始终是一个可以让爱凝聚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树洞”,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在童话《皇帝长着驴耳朵》里,理发匠对着树洞说出了“国王有双驴耳朵”的秘密,由此,“树洞”就有了“隐藏秘密”的隐喻。我们运用这个童话故事,希望孩子们通过虚拟的“树洞”随时表达他们的情绪。有的孩子快乐地向“树洞”分享学到的新本领,有的孩子表达和爸爸妈妈相处时的小烦恼,有的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愿望……对于孩子们来说,“树洞”是一个没有成人的评判、充满安全感的空间。在这里,每一种表达都被接纳。“树洞”游戏也为不太愿意在集体中表达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空间,家长也借此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不难发现,这些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孩子的视角、生活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这些活动不仅走进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为教育赋予了一种美好的意境。教师们在这样的陪伴过程中似乎在告诉孩子们:“我们在乎你们,我们愿意一直陪着你们,和你们在一起。”相信每个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了这份温暖陪伴背后的专业力量。
三、借力生活化课程,凝聚爱的信念和力量
虽然与孩子隔着空间上的距离,但是我们依托“生活化课程”与孩子在“空中”对话,引导孩子借助月主题活动拓展经验,体验创造,分享成果。“生活化课程”也引领家长体验孩子的学习方式,呼应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
(一)结合生活化课程,讓有情感、有联结的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因为教师“不在场”,在月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开始为孩子探索更多便于家长参与并指导的学习形式。
●孩子们“最爱的那本书”
3月是幼儿园的“耕读月”,教师带领孩子们开始阅读之旅。虽然孩子们不在幼儿园,但阅读无处不在。教师给家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路径——找到孩子“最爱的那本书”。有孩子怕黑,不敢晚上一个人去洗手间,也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他喜欢的书是《害怕也没关系》,书中介绍了很多克服恐惧的小方法,他通过绘本试着和自己害怕的事物面对面;有孩子随着知识的增多,开始对历史产生兴趣,于是他最喜欢的书变成了《我们的历史》;有孩子喜欢的书映射着现实中的亲子关系,他在《父与子》的绘本中看到了自己和爸爸的影子……家长通过孩子“最爱的那本书”,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所思所爱所想,并陪伴他一起走进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楼顶的“一米菜园”里替孩子们“播种春天”
每年的4月,孩子们都会在幼儿园楼顶的“一米菜园”里播种自己想要收获的蔬菜。我们在倾听孩子们的“播种愿望”后,挑选了他们想要播种的蔬菜种子。之后,由园长和教师们带着孩子们的心愿,“云直播”了播种过程。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在线观看,这个过程很有仪式感,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感受到幼儿园里的勃勃生机。
●2020年初夏里的第一轮收获
以往的5月,孩子们开始寻找夏天的踪迹,也可以观察“一米菜园”里的蔬菜一天天长大。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一米菜园”里4月份种下的小白菜长势喜人,迎来了第一轮“绿油油”的收获。我们用图片向孩子们呈现了“一米菜园”里蔬菜的生长过程,同时将收获的蔬菜送到了孩子们手中。这一份有机、无公害的小白菜成为我们和孩子们情感连接的桥梁。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让家人把小白菜做成了美味佳肴,并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食物图片,形成了一次班级活动的小高潮,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在一起”的深刻蕴意。
●不一样的“六一”,一样的想“见”你
6月,我们召开了一个“云”上教研活动,决定凝聚幼儿园温暖的力量,为孩子们创造一种全新的“六一”体验。我们要求教师先将自己还原成一个孩子,许下一个“六一”心愿,再听听孩子们的“六一”愿望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一份“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的策划。活动分成几个部分:(1)在幼儿园门口设立一个大邮筒,请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装进信封,“寄”到幼儿园,加深孩子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结;(2)给孩子们寄出一份来自幼儿园的礼物——“六一”特制明信片,由每个班级的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在明信片上写下专属的思念和祝福,送出温暖;(3)“六一”当天,园长带孩子们“云”赏幼儿园;(4)将孩子们喜欢的幼儿园美食做成精美的便当,这样孩子们在家也能品尝到熟悉的味道。这一天,教师们体验到的是创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体验到的是被关爱、被支持的幸福感。
●2020届毕业典礼
7月,这一届孩子将迎来毕业典礼。经过半年多与孩子、家长共渡难关、隔空相伴,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所以将2020年毕业典礼的主题定为:相信未来,创造未来。
“云毕业典礼”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我们一边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开展筹备工作,一边倾听每个毕业生对毕业典礼的期待,最大程度地实现孩子们的愿望。我们将毕业生们的照片打印出来,用花花草草来精心布置场地;提醒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布置“家庭毕业典礼现场”,穿上最喜欢的衣服;提前将毕业证寄给家长,并让家长把它藏在家里某个角落,给孩子准备一份惊喜;所有教师通过视频加入到毕业典礼中,和孩子们“云”见面……
毕业典礼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是“过去”。我们请孩子们分享在幼儿园难忘的事情,播放教师们精心制作的记录孩子们成长的短片,播放家长们向幼儿园表达真挚谢意与美好祝愿的短片。第二篇章是“现在”。疫情阻隔了孩子们回到幼儿园的脚步,但没有阻隔我们和孩子们相连的心,我们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孩子们的问题:“‘一米菜园里的蔬菜长得怎么样了?”“毕业以后,我的宝贝盒会给谁用呢?”“我们为什么要毕业?”教师们也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些对话被制作成短片《对话花草园》,呼应着孩子们关于毕业的情感表达。第三篇章是“未来”。我们请园长为孩子们送上毕业的祝福,邀请家长为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并定格这一美好时刻。最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毕业诗》,唱园歌《大大的梦想》,在依依不舍中结束了这次特殊的“云毕业典礼”。
(二)在有哲学意味的对话中引发儿童对生活的思考
在孩子根据月主题活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时不时地发起对话,让孩子参与对疫情背后关于自然、生命、责任的思考,深入地了解自我以及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与文化紧密联结的“完整、幸福的人”。我们希望教育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向另一种境界。
●重新修订《儿童宣言》
我们的《儿童宣言》内涵丰富,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世界的友好。我们希望它不仅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也成为孩子的座右铭。疫情期间,孩子们分享了一些他们可以做的事情,传达出对自然、生命、人类的理解:“我们在家要做好防护,一起对抗病毒,保护自然。”“不乱扔垃圾,保护好地球,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学会对他人负责。”疫情带来的思考让我们决定对《儿童宣言》作一些补充与修改。我们增加了“与自然相处”“独处时应做什么”“如何感恩生活”三部分内容,并让孩子们参与这份新的《儿童宣言》的诵读与录制。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未来的希望都在孩子们身上,因为孩子们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
●思考疫情带给我们的变化
这场疫情让生活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孩子们是如何捕捉、思考这些变化的呢?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线上对话,发现孩子们的情绪大多是积极的,他们愉快地展示着自己的成长。比如,发展了新的兴趣,喜欢上制作美食,喜欢上阅读名著,喜欢上自己创作绘本故事;掌握了新本领,学会了更多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会了跳绳,学会了更好地照顾植物;自己更独立、更有力量了,可以独自入睡,学会独处并享受独处的时光;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学会了感恩,还能怀着敬畏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事、物。我们引导孩子们在捕捉“变化”的同时,体悟“变化”之下涌动着的感动、温暖、坚定、美好。
我们引导孩子们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在這个超长的假期里,你过得怎么样?”“你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始思考与复盘自己半年来的生活。有的孩子说,在这个假期学会了想念,想念好朋友和教师。有的孩子这样分享与家人半年的相处:“每天一睁眼爸爸妈妈就在身边,我感觉很幸福。”“和家人相处时,有时很愉快,有时也会不开心,不过,这不影响我们是一家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更释然和从容:“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困难我们需要很认真地解决,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对着它笑一笑,就过去了。”有的孩子积累了更多的生活智慧:“我更热爱生活了,会在家里养一些花,还会把摘来的小野花做成花束。只要会创造,生活就会很有意思。”……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思考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他们对生活和自己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话,他们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逐渐体会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同时,孩子们对世界的感受以及思考中蕴含的智慧也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思考。
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大考,在这样“特殊的时光”里,我们和孩子们之间有了一场“不一样的陪伴”。在居家生活中,距离感让我们始终保持审视的态度,冷静地思考教育问题。其间,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反思、学习和行动,创造出了一个在网络上学习与生活的“共生空间”。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在灾难面前,教育机构究竟应该追求什么?肩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们的做法也许能够给同行一些启示。
疫情期间,我们从未退缩,也从不沮丧。借助“生活化课程”,我们不仅创造了另外一种生活,也给自己、孩子和家长树立了一个信念:陪伴不仅是空间上的陪伴,更是生命意义上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