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光朋
新乡市按照一体化政府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要求,推进政务系统整合共享,努力实现“让老百姓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工作目标。
新乡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秉承“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规范实体政务大厅建设,实现政务数据资源按需共享和有序开放,解决了政府数据的聚合通问题,为下一步以大数据政用带动商用和民用,开展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地智慧政务服务夯实基础。
通过整合、优化、完善现有政务数据共享系统资源,搭建完成“一云一网一目录,五库四平台”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基础平台。“一云”是指华为新乡云计算中心,实现全市17个局委及40多个业务系统云端部署、数据集中、业务协同,有力推动了新乡市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了新乡市政务服务水平。“一网”是电子政务外网,上与国务院、省政府相联,本级覆盖全市各部门,下与各区县相联。“一目录”是指数据资源目录。一方面数据归集,另一方面开展政务数据按需共享和有序开放。“五库”是综合人口库、综合法人库、电子政照库、信用信息库、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库。“四平台”是指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平台、数据共享平台、信用平台。全市各级政务部门可通过登录共享门户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提供和共享。部门可以通过市共享平台进行申请,申请到国家部委、省厅、市直部门共享平台的数据。按照一体化政府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要求,推进政务系统整合共享,努力实现“让老百姓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工作目标。
目前基于智慧政务服务已初步实现了“七通”:
一是“网络通”。完成新乡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接入174家市本级部门和14个县(市)、区670家县本级部门,覆盖全市重点电子政务项目,包括新乡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区)所有涉及行政许可、便民服务和“12345”社会公共服务热线、公安、环保、不动产等多个业务系统。二是“数据通”。完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工作,已接入62个涉及审批服务便民化和政务资源目录工作的市直部门和14个县(市)区,并与省级平台连通。三是“资源通”。汇聚发布共享目录11187条,完成55个市直部门、13个区县目录的编目、注册、发布工作。完成共享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监察委、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共计5家部门19个目录4977万余条数据,支撑新乡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侦查破案,反恐,国保及纪检监督工作。四是“印章通”。已完成电子印章系统的基础建设并启动印章数据采集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40家市直单位的电子印章制作工作,正在同步开展与省平台的对接工作。五是“证照通”。印发了《新乡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关于梳理归集新乡市电子证照数据的通知》,要求市直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证照类型名称及代码2019515》和省政府关于《河南省直证照类型代码及名称_20190722》证照明细清单的内容,认领梳理已颁发的电子证照,并将有效期内所有类型证照的照面数据推送至市级电子证照系统。目前,已认领目录40条、数据37万条。六是“评价通”。根据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要求,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与省“好差评”平台进行对接,申请人可以在新乡市政务服务网对已办结事项进行评价,并覆盖新乡市所辖区县,形成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反馈群众、形成闭环的工作机制。七是“服务通”。加快推进企业开办、企业注销、道路运输等一网式集成套餐服务并实现集成服务的网上可办,以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整合事项、再造流程、梳理完成“一件事”集成服务22类。
一是扎实推进一体化平台对接工作。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加入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了从国家部委、省级各厅局、市县级各部门、乡村便民服务网点的互联互通,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截止10月底,新乡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件达468余万件。二是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事项办理时限,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优化办事流程,取消各类无谓申报材料和证明材料,11个部门91项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得到了精简,减少材料226份,精简比例达到38%;实行电子化审批,11个部门的157份申请材料由提供纸质材料变为电子材料。列出《新乡市一星、二星、三星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通过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数据在线核验、快递邮寄送达等方式提高事项星级和本部门全流程网上办理事项数量。三是推进一证通办。印发“一证通办”事项清单,共111个事项,超额完成省局100项的要求,涉及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等13家单位,只需身份证就能办理。四是梳理“一件事”。以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整合事项、再造流程、梳理完成“一件事”集成服务22类。
一是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模式。政务服务事项涉及43家政府部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42家。120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1095项,进驻率90.9%。市政务服务大厅窗口131个,进驻人员400余人,综合窗口达114个,一窗分类受理事项1077个,综合窗口一窗分类受理率为89.5%。二是协助优化不动产交易登记专项改革。联合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管理中心召开业务联动办理推进会,实现水、电、气、暖、广电、网络与房屋过(立)户业务网上联动办理。在市政务大厅设置不动产税务联合咨询台,推动不动产登记、税费征缴、房屋交易“一窗受理、并联办理”。三是优化综合窗口业务办理模式。设置专门的委托事项综合办理窗口,安排市政务大数据局工作人员负责窗口业务受理工作,并于2020年3月5日召开委托进驻事项进驻大厅工作协调会,理清委托事项办理机制,确定各委托进驻单位27名业务联系人,负责编制本部门委托进驻事项服务指南、明确审查要点、按时完成办结和提供咨询解答等工作,接受市政务大厅统一工作安排。
巩固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创建成果,推广试点创建经验,对政务服务工作进行全面规范,打造审批高效、流程规范、服务优化的行政服务体系。编写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包括管理制度标准126项、服务提供标准895项、特色服务标准45项,合计1066项标准。一是编印工作手册。编印完成《综合受理人员标准化工作手册》,明确了窗口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各功能区事项数量、人员。二是编印培训指南。按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要求,对政务服务事项按照7个综合受理功能区划分为不同的分册编印服务指南,作为综合受理人员的培训教材,明确了事项名称、编码、类型、依据、受理机构、决定机构、办理条件、申办材料等二十项要素信息。三是强化业务培训。为让工作人员更熟悉关联部门的业务知识,对20多个部门的59名综合窗口人员进行全面培训,逐步掌握各自功能区的所有事项的服务指南和受理要求,真正实现一岗全通。
一是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营商环境联席会议,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和“放管服”审计问题整改工作,协调解决服务堵点。5月12日,召开由公安局、市场监管局、民政局、卫健委、医保中心和社保中心窗口负责人参加的业务协调会,推进解决命名规则不一致导致的群众刻章多、办事难问题。协调办公用房和窗口设置,支持配合新乡市市场监管局推进开办企业1日办结,提升服务企业便利化水平。6月3日,对大厅管理和业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提出要求,要求各窗口首席代表做到“两个认清、两个转变”:认清当前形势、认清自身职责、转变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二是优化企业群众监督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对全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大厅进行义务监督。4月15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专项活动”正式启动,征集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通告经新乡广播电视台、新乡日报、平原晚报、市政府网站、市政务大数据局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向社会广泛发布,经层层筛选,从众多报名群众中选出38名聘为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义务对全市范围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实体大厅进行全方位监督,同时出台了《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促进全市政务服务工作再上台阶。6月9日,新乡市举办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聘任仪式,38名社会各界人士接受聘任,成为新乡市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并于当天“走马上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跃勇出席聘任仪式,并为监督员颁发了聘书。
新乡市工程建设审批管理系统已于8月9日上线运行,市县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梳理并录入事项131项,组织人员培训45次,1000多人次,召开相关会议30多次,印发规范性文件22个。坚持将制度创新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建立涉及顶层保障、部门协调、监督监管、动态更新等内容的20余项规章制度。从10个与工改相关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选调19名同志按全供事业编制调入市政务大数据局政务服务中心,并充实到工改综合受理窗口,其中多名同志曾有窗口工作经历,业务熟悉,极大地提高了工改综合受理窗口办件质量。在市民中心办公用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改造出一个700平方米的大厅做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门服务大厅,水、电、气、暖、排水、电信、有线等报装业务已全部进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
一是部署智能终端设备,实时采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政务服务大厅部署了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政务服务一体机、证照录入仪、人像比对、智能机器人等人机交互设备,实时动态采集各类数据、实现咨询互动,方便企业和办事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统筹规范政务新媒体“两微一端”建设。一方面传播、引导、解读政策,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共享,融合创新发展。三是规划以城市门户APP为抓手,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的新型居民一码通。实现多元普惠的民生服务、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安全可控的防护体系,推进智慧政务服务利企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