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丽雪
尿潴留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及心理伤害,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影响术后恢复及临床疗效[1]。为验证预见性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效果,选择2019 年1 月至12 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择期腹部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手术时间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排尿功能指标,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至12 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择期腹部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纳入条件:①有腹部择期手术适应证;②年龄≥60 岁;③在我院进行了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④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前度列腺增生症患者;②严重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症患者。本文共入选87 例患者,男性51 例,女性36例,年龄61 ~84岁,平均(66.73 ±15.49)岁。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分组及预见性护理方法:全体入选对象按手术时间分为预见性护理组(44例)和对照组(43 例)。两组入选对象均接受我科腹部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另执行专项预见性护理方案干预:①预见性健康教育:术前进行排尿训练重要性、目的、方法及患者配合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②训练卧位排尿:术前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2 ~3 次/天。③训练使用排尿容器:指导患者床上使用尿壶或便盆。④心理干预:针对患者术后多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事先制定干预方案。⑤诱导排尿:术后保持卧姿,嘱其倾听流水声,在耻骨上区持续轻叩,激发膀胱收缩和松弛外括约肌。⑥疼痛预见干预:关注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适时进行疼痛护理干预。
1.2.2 术后排尿功能指标设定及评估方法:本项调查选择术后排尿功能指标如下:①术后尿潴留发生率。②术后12 小时残余尿量。③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等级:共分4个等级,级别越低代表膀胱功能恢复越好。④首次自主排尿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P <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对象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均无显著区别(P >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数据比较
2.2 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排尿功能指标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分级、术后12h残余尿和首次自主排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1),见表2。
表2 两组对象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各种排尿功能指标比较
尿潴留发病率较高,在老年人群中可超过1/2,男性多于女性。腹部手术是发生尿潴留重要危险因素,其机理为:①麻醉抑制了排尿反射中枢;②手术操作导致中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③创伤应激引发排尿反射传出神经、膀胱括约肌痉挛;④尿道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⑤手术刀口疼痛抑制了尿意。术后尿潴留使导尿时间延长,增加尿道感染可能,拖延住院时间,加重患者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指临床护理人员主动观察和意识到患者各类需求,并制定出针对性非常强的预见性护理方案,强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实施主动性护理,提高护理质量。针对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膀胱排尿功能问题,我们参照有关文献,制定了预见性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了预见性健康教育、训练卧位排尿、训练使用排尿容器、心理干预、诱导排尿、疼痛预见干预等。研究显示,预见性护理组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分级、术后12小时残余尿和首次自主排尿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些数据说明,预见性护理可以明确减低老年腹部择期手术后尿潴留发病率,显著改善各种排尿功能指标。国内一些同类内容观察[2~4]与本文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