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焦虑之我见

2020-10-25 08:16李双成
当代贵州 2020年30期
关键词:负面气候变化危机

近年来生态环境危机事件似乎变得更加频发。在生态心理学上,把关切目前和未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的焦虑或不安称为生态焦虑(ecological anxiety),它实际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后果产生的一种恐惧和悲观性预期。

事实上,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焦虑。根据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36%的美国人“非常担心”全球气候变暖,35%的受访者相信这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研究同时发现,女性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比男性更为严重。2008年美国心理协会成立了气候变化特别工作组,他们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的精神健康确实影响较大。例如,在飓风桑迪或卡特里娜等极端气候事件过后,创伤应激障碍者和自杀人数都在上升。一些负面的气候变化心理反应,如无助和顺从等正在强化,阻碍了气候变化社会适应力的提升。不仅当下的人存在着生态焦虑,早期的人们目睹环境破坏后也表现出焦躁不安。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吉辛在1903年发表的《四季随笔》中,借助主人公赖伊克罗夫特对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破坏状况进行了鞭挞,在生态批评中表现出深切的生态焦虑,并给出了缓解生态焦虑症的药方:欣赏自然、尊重自然、感谢自然。

何以产生生态焦虑?除了某些个体心理敏感脆弱因素外,良莠不齐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夸大事实的言论推动了生态焦虑的蔓延。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没有经过证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难的信息,长期面对这些负面信息的狂轰滥炸,一种担心地球末日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慢性恐惧就会逐渐积累,最终形成生态焦虑。事实上,自然灾害自古就有,只不过现在信息传播与获取手段丰富,给人以日趋严重之感。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就发生了1029次大水灾,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出现了1300多次大旱灾。

如何治愈或缓解生态焦虑?首先,在个体层面,通过了解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如何影响他或者她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结合心理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据英国《卫报》报道,新西兰学校从2020年起为11—15岁的学生提供气候危机课程,以使其纾解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生态焦虑”情绪。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发现,提升社会大众对突发自然灾害和缓变生态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缓解生态焦虑的有效途径。宋朝苏洵在《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同时,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也很重要,诚如晋代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天地万物的气象万千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并在这种审美体验中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其次,在信息制作和传播方面,新媒体和自媒体应当杜绝发布一些未经证实的或危言耸听的生态环境危机消息;公众应当采取审慎思考的态度去面对气候变化或生态环境负面信息的纷扰;科学家应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对一些社会公众关切的自然异常现象做出科学解释,以正视听。

最后,将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机融合,构建生命共同体。生态心理学家科恩迈·J.克尔认为,我们的生态焦虑根源于自身的健康与地球健康之间的脱节,需要与自然重新连接,以修复我们的情绪紊乱。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主动融入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壮丽景观便会呈现。

猜你喜欢
负面气候变化危机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声”化危机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河口正陷入危机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