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刘睿博
摘 要: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始终备受学界关注。以规范制度主义为视角,将目光聚焦于微观层面,可以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制约因素总结为“干部情境认知能力不足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干部自身角色认识不清而社会关系愈加多元”“干部制度价值认同有待增强而主流制度价值遭受挑战”这三对矛盾。在准确把握矛盾内容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着眼恰适性逻辑,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可以为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转化;规范制度主义;恰适性逻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增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19VSZ074)。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6-0051-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編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6.0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立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1]这一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1]这一重要阶段任务,为当代制度体系改革完善工作和国家治理实践活动明确了目标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有效路径,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者们从多种维度对如何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厚成果。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与成果主要集中于宏观、中观两个层面,而在微观层面鲜有涉猎。在宏观上,学者们从“现代国家治理离不开制度体系作用的发挥”[2]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紧紧围绕着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有机联系,着重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推动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突出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推动制度改革,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度体系等对策。在中观上,学者则普遍认为强化制度执行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3],并据此以“执行力”这一核心概念为切入点对我国现有制度体系进行了整体考量,提出了强化制度执行监督问责,培育制度执行文化等方法途径,希望以此增强制度的约束作用,从而达到规范主体行为,提升制度执行力的目标。但是,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制度与人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包括了宏观层面上制度对人的整体塑造和中观层面上制度对主体行为的具体规范,更涵盖了微观层面上人对制度的理解以及基于此的主观活动。目前,虽然有学者指出了我国干部队伍中部分存在“本领恐慌”[4]、“行为失范”[5]、“社会角色冲突”[6]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提升干部素质,培育执行者的执行力”[7],增强执行主体责任感、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8]等对策。但总的来说,现有微观层面研究多是作为对宏观和中观层面研究的补充,且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因此,从规范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将目光聚焦于微观层面,将有利于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视角,与现有的研究成果形成合力,为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探寻新的有效路径。
二、规范制度主义内容梳理及合理化评述
20世纪80年代,面对政治学界盛行的制度虚无主义思潮,詹姆斯·G.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批判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发现制度”的理论主张,为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成为改变当代政治学的主要推动力。不同于以往的情境主义、化约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研究路线,马奇和奥尔森认为,制度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用来解释世界的意义符号和指导人类实践的惯例,“反映了集体和个体的特性、利益、价值和观念”[9]23,具有以规则约束下的行为来替代个人自发行为的积极作用。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他们进一步指出,政治个人的行为由政治和社会制度决定,是政治个人“在特定情境下通过适当的规则”[9]22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行为发生机制被他们称为恰适性逻辑。与结果性逻辑不同,恰适性逻辑认为,能否获得最有利于自身的结果将不再在政治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取而代之的则是政治个人在制度规范和惯例引导下对“做最恰当的事”的追求。美国学者B.盖伊·彼得斯认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连接个体行为与制度的方式,并进一步指出可以将恰适性逻辑的运行视为一种角色理论:“制度规定了一套对制度内不同职位个体的行为期望,然后加强那些适合角色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合角色的行为。”[10]31可以看出,规范制度主义习惯于从微观层面出发来探讨个体制度角色和行为发生逻辑,注重依靠制度的引导和规范能力来帮助政治个人形成符合制度规范和社会需求的适当行为,进而增强制度执行力,提升制度治理效能。
在合理性层面,规范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相融相通,并首先体现在关于制度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11]。制度作为一种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受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被社会存在所决定。规范制度主义也同样从此出发来理解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正如侯伊莎所言:“在新制度主义的体系中,决定规则、制度、行动及理性的,是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系统。”[12]马奇和奥尔森多次强调,制度、传统、规范以及产生规则和改变规则的历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存在于各种经验、各个地方、各种情景之中”[9]36。一句话,存在于社会存在之中。其次,规范制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还体现在对政治个人本质及其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解之中。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3]。而制度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在马克思眼中,政治个人作为现实的人,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时刻处于交织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其行为是复杂环境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规范制度主义也认为,政治个人“是被嵌入到与其他个体及集体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中的个人”[10]26。马奇和奥尔森还明确指出,政治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共同体内部存在的规范和价值体系,是“在规则和惯例框架中制度化的结果”[7]26,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和社会关系对政治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实践层面,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个人在制度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毛泽东曾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必须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实现上下联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因此,从规范制度主义视角出发来探索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路径,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规范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制约因素及表现
如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绝不是平坦无阻、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蜿蜒发展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从规范制度主义视角出发,着眼于微观层面,可以将这些制约因素总结为以下三对矛盾。
(一)干部情境认知能力不足与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之间的矛盾
所谓情境认知能力是指政治个人对制度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识别把握能力。规范制度主义认为,在恰适性逻辑下,合适的政治行为来源于主体对所处情境的正确判断。也就是说,政治个人的情境认知能力是决定其做出合理政治行为、妥善执行制度的首要因素。当今,受国内国际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这些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我国干部的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甄别不同社会事件,明晰各种制度执行情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然而,目前我国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个别干部综合素质不够高,政治敏感度不够强,处理复杂事件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情境认知能力,干扰着他们的政治行为选择和判断活动,并在制度执行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将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化处理、用习惯取代制度、为求息事宁人而不讲法律原则、遇到冲突矛盾“和稀泥”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客观上导致了执行搞变通,落实不到位等不良现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损害了制度权威和效力、阻碍了治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干部自身角色认识不清与社会关系愈加多元之间的矛盾
政治个人的角色认识问题是规范制度主义探讨的重要内容,其所要回答的是恰适性逻辑中“我是谁”的问题。在规范制度主义视角下,政治个人作为高度社会化的个体,深受其所从属组织的影响。“他们的行为被其制度成员的身份所塑造,也因其制度成员的身份而改变。”[10]38在当代,随着人类社会交往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繁杂,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愈加丰富。面对社会关系纠结交织,社会角色重叠交错的现实境况,个别干部往往陷入迷失与混沌,对自己社会角色认知模糊,甚至做出违背制度规范、违反制度角色要求的政治行为。其现实表现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一是角色责任使命认知流失。通常,干部在进入制度系统初期往往对自己的身份特征有着清楚的认识,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由于不断受到外界影响以及思想教育、政治建设的缺位,随着时间推移个别干部会逐渐表现出政治意识淡化,责任担当意识降低等不良思想倾向,这种不良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他们的制度执行意愿和执行能力,甚至会直接诱使贪污腐败行为。二是对自身角色优先级认识不明。在多元社会关系中,干部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而在制度执行实践中,把哪一种角色摆在首位往往决定了干部的行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制度执行难问题在于“一些干部当‘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不讲原则讲人情,不讲党性讲关系”[13]。个别干部在实际制度执行中,缺乏底线原则和党性修养。将生活角色和日常交往角色置于制度角色和政治角色之上,使人情利益关系遮蔽了制度关系和政治关系,为人情和个人利益大开方便之门,以至于做出了与“人民勤务员”身份相抵牾的政治行为,造成政策梗阻。
(三)干部制度价值认同有待增强与主流制度价值遭受挑战之间的矛盾
制度价值是凝结在制度之中的社会理性,是制度内在合法性的集中表达,是区别于外在强力机制的制度内在支配能力,是政治个人在行为选择时所参照的基本尺度。正如西蒙·赖克(Simon Reich)所指出的,规范制度主义将“价值和实践如何扩散”[14]作为研究的一项中心问题。在规范制度主义视角下,政治个人对制度价值认同感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判断,是“做恰当的事”这一目标能否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象征,而且还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及其实现形式”[15]。既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也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景和根本利益;既内涵了“民主、公平、法治、参与、有效、廉洁等价值理念”[16],也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特征;是伦理道德价值与现实发展价值的有机结合,也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但是,在部分干部制度执行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识,这与干部制度价值认同不够强有着密切联系。
在任何组织内部都存在着多种价值文化,缺乏主流制度价值认同的干部通常容易被各种亚价值文化所左右,并在行为选择时陷入困惑,表现出利己主义和政治野心膨胀等负面倾向,最終造成行为失范。其次,制度价值认同缺失还会使制度的隐性激励作用下降,使强制性约束成为制度的唯一生效机制,损害制度执行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制度执行活动沦为单纯的机械反应,最终产生“官员不作为”现象,阻碍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和制度优势效能转化。最后,干部制度价值认同缺失还会深刻影响一国的制度环境。个别干部制度价值认同感低,缺乏法治思维和制度意识,推崇落后的官场文化,固守“熟人社会”思维模式,惟上是从、强调人治、导致组织内部出现人治代替法治现象,各种潜规则盛行。长此以往,这种恶劣风气便会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亚文化,对主流制度价值文化形成遮蔽,损害主流制度价值文化的主导地位,进而对干部的制度理解和行为选择活动造成干扰,降低干部的制度执行意愿和执行能力,阻碍制度优势效能转化。
四、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路径及对策
不难看到,有别于其他制度理论,规范制度主义从微观视角出发,着眼制度的规范意义和价值内涵,主张利用制度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从而使制度成为政治个人自觉遵守的行为法则,推动政治个人主动做出合乎制度角色需要、符合国家治理要求的政治行为,并最终达到巩固现有制度,增强制度执行力的目标。这对破除制度执行偏差,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提升干部情境认知能力,为制度优势效能转化厚植基础
情境认知能力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受制于人们所遵循的思维方式,依赖于人们自身固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我国社会各种思潮交织激荡,利益关系日趋繁缛,社会环境愈渐复杂。这种现实境况不断冲击着广大干部的思维认知,干扰着他们的情境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帮助干部树立牢固而坚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科学而系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法以抵御甚至避免外界干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提升干部情境认知能力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19]。为此,帮助广大干部提升情境认知能力首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提升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应通过组织理论宣讲,定期集体学习等方式,积极响应党中央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干部思想中的指导地位。还要坚持把学懂、弄通、用好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目标,帮助干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提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各种情境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选择,做出恰适性行为。
二是要增强广大干部的制度理解和应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20],是我国一切工作和活动展开的依据。但是,由于个体素质差异,个别干部在执行实践过程中不能全面准确地领会制度精神,理解制度要求。这使得他们在情境认知过程中难以合理地根据制度原则做出正确判断,导致其在解释制度和执行制度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主观倾向和选择性执行特征,客观上造成了制度执行偏差、制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分层分类宣传教育”[20]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干部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各项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制度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凝聚力、约束力和引导能力。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各级党委和政府还应努力提升干部的制度应用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干部的“对标对表”能力。要培养干部自觉以制度为准星、以规则为标准的执行意识,提高干部以制度规范为基本原则来应对复杂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从而有效避免将复杂事件简单化处理和“和稀泥”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制度得到全面准确落实,保证制度执行不走样。
三是要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降低干部情境认知难度。毋庸置疑,当前情境复杂程度明显提高、对广大干部情境认知能力要求明显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各领域深刻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中仍然存在着权责不够清晰、部分机构重叠等不足。这些不足时常会混淆问题本质,模糊制度执行情境,并成为干扰干部情境认知的重要现实因素。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科学合理、有机协调的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还要进一步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整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消除行政资源浪费和制度执行负担,突破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困境,优化政治生态环境,简化执行情境,充分释放干部主体的执行能力。另外,降低干部情境认知难度还必须在完善监督体系上下功夫。监督作为一种强力形式是制度执行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提升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增强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解、运用能力意在帮助干部厘清“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问题,那么完善监督体系则旨在给干部明晰“什么不可以做”的问题。合理科学的监督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为干部划清行为界限,明确制度原则和行为规范,并通过约束力来推动干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制度得到充分落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
(二)加强干部角色塑造,为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疏通路径
规范制度主义认为,角色、身份观念是影响政治个人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并强调制度执行的关键点就在于政治个人的行为要依据他们身份观念中的恰适性来符合当时情境。因此,在规范制度主义视角下,帮助广大干部形成准确的自身角色认知是增强制度执行力,推动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重要手段,对缓解乃至解决制度运行中的梗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指出,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一是要做政治的明白人”,“二是要做发展的开路人”,“三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四是要做班子的带头人”[19]。这一论述深刻指明了我国干部的社会角色与身份特征,明确了当代干部队伍的形象标识,为新时代加强干部角色塑造,强化干部身份认知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遵循。
首先,帮助广大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牢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1]。要通过坚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学习活动和反腐倡廉工作,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党性修养,深化干部角色认知,强化干部政治身份认同,帮助干部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政治清醒,时刻牢记责任义务,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保持一致”[21]。同時,组织中的制度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广大干部角色认知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坚持依托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推动组织文化建设,维护主流文化领导地位。还要防微杜渐,及时揭露消极作风和腐败现象,激发干部斗争精神、增强干部斗争本领、引导干部自觉同一切歪风邪气斗争到底,以此来强化符合主流价值的角色行为期望,增强干部的角色认知和自律意识。
其次,帮助广大干部“做发展的开路人”则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提升广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作为意识。应积极鼓励广大干部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和具体事务,“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1],不断通过实践来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加强治理本领,进而获得满足制度身份需要和社会角色要求的素质能力,为日后承担更大的使命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足准备。二是要增强广大干部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继承和发扬好爱国主义精神、民本思想和奉献情怀,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干部理想信念,保持干部先进的精神追求。三是要着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制度规范期望和制度内角色定位,厘清角色责任义务,理顺权责关系,帮助干部更为准确地把握自身角色期望,这不仅有利于避免因身份重叠、角色认知不清引起的互相推诿、逃避责任、不作为等不良行为,也有利于倒逼干部积极进取,努力开展工作,回应角色要求。
再次,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23]因此,帮助广大干部做“群众的贴心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摆正身份位置,树立服务意识。应坚持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干部角色的服务性特征。还要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始终把解决群众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行为恰适性判断的基本标准。此外,“做群众的贴心人”不应是干部单方面的追求目标,而是干部与群众双向互动的必然结果。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以群众和人民为“英雄”[24],贯彻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着力完善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构建“干部—群众”双向互动体系机制,拓宽交流平台,畅通民意渠道,为干部与群众之间架好桥梁,增加交流机会,提高沟通质量,当好干部的“娘家人”,做好人民群众的“自家人”。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制度真正生根生效,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25]。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重点突破。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班子带头人”角色定位,引导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头雁效应”,与其他手段措施一起形成合力,不断净化组织内部生态。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还应努力培育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和法治思维,推动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着力建设法治型干部队伍,坚决克服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现象,增强领导干部角色公信力,在组织内部乃至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法治、遵从制度的良好氛围,破除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隔阂壁垒。
(三)增进干部制度价值认同,为制度优势效能转化提供保障
制度价值区别于裁决和制裁等强力形式,是“一种静默无声但却有效地形成组织规范的内在统一的方式”[10]44。盖伊·彼得斯指出,对于规范制度主义来说,制度的“结构—能动问题通过个人接受和解释制度价值而得以解决”[10]44。换言之,在这种理论看来,干部的制度价值认同既是他们理解所处情境,认清自身角色的思想条件,也是促使他们做出恰适政治行为的必要保障。可以说,制度认同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干部与制度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着干部的执行意愿,是提升制度执行力,推进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关键要素。
一是要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6]9,10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立足我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总体制度安排。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不走改旗易帜的歪路邪路,又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优秀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7]105。还应进一步“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内涵和先进追求,帮助广大干部坚定制度自信,不断提升制度执行意愿和主观能动性,自觉将个人理想和前途命运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中。
二是要讲清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讲明现实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为增强广大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努力利用好这一天然优势,以事实为基础,综合运用集中学习、主题展览、党政报刊宣传、自媒体推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阐明其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增进人民福祉的伟大意义。使广大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优势,不断增进制度价值认同感。
三是要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制度价值教育之中,进一步夯实广大干部制度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26]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推动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精神动力,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27]。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发展诉求和美好愿景,具有凝聚共识、汇聚人心、价值引导、明确使命的独特作用。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功能,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制度价值教育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德价值和伦理意蕴的激励作用。还要不断完善各层级学习制度,推动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1]的全过程,增强干部制度价值认同,使制度的激励作用与规范作用、隐性约束能力与显性约束能力形成合力,促使干部做出合适的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最后是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稳定高效的用人机制。在规范制度主义视角下,“制度与个人之间的联结,能够通过新人录用的变化而实现”[10]40。制度成员的录用模式以及制度内新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将会深刻地影响乃至“固化每个组织的思考和行动模式”[10]40。也就是说,制度成员的增加或更新会直接影响制度内部个人对制度价值的认同程度。当新成员固有的价值观与制度价值一致时,就会进一步强化现有成员的制度价值认同感。相反,当新成员价值观与制度价值相冲突时,则易引起制度价值与成员实际行为价值之间的分裂,甚至会导致制度危机。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任免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加快推动选人用人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在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1],“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1]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干部选拔录用的精神文明要求和道德标準,从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巩固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在组织内部价值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组织向心力和制度引导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遵守制度规范的自觉性,维护制度权威的主动性和落实制度要求的积极性,最终增强制度执行效力,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 吴传毅.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指向、使命担当、战略举措[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24-30.
[3] 秦国民,陈红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提升制度执行力的着力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7(8):57-61.
[4] 涂小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高制度执行力研究[J].中州学刊,2016(12):6-9.
[5] 刘子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4):36-41.
[6] 文丰安.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角色冲突及其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50-158.
[7] 李拓.制度执行力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91-95.
[8] 周卓华.我国地方领导干部的成长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9(8):96-105.
[9] 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0] 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3版.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7.
[12] 侯伊莎.新制度主义:人与制度的互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63-67.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1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15]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71.
[16] Reich,S.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ism:Public Policy and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J].Governance,2000(10): 502-522.
[17] 向春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3.
[18] 莫勇波.政府制度执行力的生成机理及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5(3):23-26.
[19] 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01).
[20]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4-9.
[21] 习近平.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N].人民日报,2015-07-01(01).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23] 习近平.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01).
[24] 韩云波.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的形成与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发展[J].探索,2020(2):172-182.
[25] 习近平.带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N].人民日报,2019-12-28(01).
[2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7] 本书编写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40.
On the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mative Institutionalism
Zhang Lei Liu Ruibo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9)
Abstract: How to better transform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that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ircles. Taking Normat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perspective and focusing on the micro-level, the constraint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lack of cognition ability of cadres in context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The cadre s own role is unclear and social relations are becoming more diverse", and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the cadre system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mainstream system value is being challenged."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tent of contradictions and its actual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the logic of suitability, and putting forward highly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Normative institutionalism; Appropriate logic;
(責任编辑:许志敏)
作者简介:张雷(1982—),男,汉族,安徽阜阳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刘睿博(1995—),男,汉族,黑龙江大庆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