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新思路

2020-10-22 10:23李珊珊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石头建构

李珊珊

摘要:区域游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而在实践中区域环境创设积累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游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教育价值,本文以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适宜性为线索,从空间规划使用、材料摆放模式、材料投放的主体、教师观察与推进四个方面梳理当前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适宜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区域环境创设思路。

关键词:区域环境创设;幼儿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1-0269-02

1.区域环境创设常见现状

1.1 区域规划供需不平衡。例如中小班普遍出现娃娃家常常人满为患,并频繁出现拥挤、入区冲突等现象。但教师依然按部就班,在小班小学期或中班,在已有区角的基础上,减少娃娃机梳理,以增设数学区和操作区,大班则增设科学区。教师也发现,娃娃家里的常客,通常会是那些手脚麻利的,动作快的,或是年龄稍长幼儿的地盘。

1.2 成人命名局限幼儿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幼儿惯性地根据所在区的名称玩指定范围的游戏,例如语言区——讲故事、看图书,幼儿用绘本当做ipad是,则被教师提醒为:“这里是语言区,怎么玩过家家呀。”再如数学区的彩色几何图形,教师预设的数学发展目标是通過图形组合认识“形”以及按颜色分类。幼儿玩着玩着做成一盘蛋糕。教师容易以数学核心概念发展需求为由制止,忽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1.3 材料投放忽略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其他区普遍存在教师直接投放,幼儿直接取用的现象。总体上未发挥幼儿积极参与材料准备的作用,多是以教师为主投放,以班级管理便利,幼儿园组织的材料评比作为更换参考。较少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发展趋势和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因调整与推进的缺乏,使得区域材料缺乏动态性和个性。

1.4 对建构区的观察与指导支持不足。以纯机塑材料为主,其次是易拉罐、大纸心卷、纸皮,还有一些积木,例如圆柱,木板等;由于建构区主要设置在睡房,活动过程一般由交给保育员看着,教师观察指导的主要阵地通常在活动室的几个区。教师偶尔进来,多以当下的作品呈现效果以及幼儿游戏状态给予纠正和肯定与批评;活动结束后分享缺乏对幼儿建构过程的了解与肯定。加上场地不固定,较随意,没有专门的材料柜,用框子装并叠在一起,幼儿每次游戏取材料摆放铺地毯在进行;场地不能保留作品,没有机会进行二次建构。

1.5 材料摆放方式。除美工区外,大多材料以成套材料的样式出现在幼儿的视野中。新材料、低结构材料出现时常问:“这怎么玩啊、这要用来做什么啊?”有些幼儿宁可挤、抢、排队等那些成套的材料,也不愿意把这些需要自主组合,调动更大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材料。

2.区域环境创设的新思路

教师如何尊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主动的探索精神,为幼儿营造自主性游戏氛围,并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笔者在一学期区域游戏的开展中做以下尝试:

2.1 环境布置从“套餐式”转变为“自助餐式”。

进入中班,中A班s教师首先尝试破除区域名称对幼儿造成的刻板印象。

在开学前将班级活动室大致划分为7个区域,除了积木区、娃娃家场地相对封闭和固定,其余为材料区(美工类、自然材料、教师自制类、直接投放类、生活材料类等),桌椅以及活动室,走廊,睡房均为开放性。也就是不以“数学区、操作区、科学区、语言区”等命名方式,而是以数字代称,如第1区,第2区等。接着,带幼儿一起了解班级材料的摆放于归类特点。幼儿在自选玩伴、自选材料和自选玩法的基础上,还能自主调整操作材料的场地。由于不是现成的“套餐”,幼儿需要有所准备地做好游戏计划,确保自己在有限的游戏的时间里,充分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刚开始的时候,班级区域材料收纳归类的常规较乱,有些幼儿游戏开始时会茫然不知所措。

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幼儿从习惯性地只找现成的一套套的材料坐在桌子边玩,到既会尝试现成的“套装”,也会主动寻找工具,例如搬动桌椅、地垫,根据需要改变游戏时的区域空间,反复尝试不同的摆放方式;还会跨出盘子,跨区甚至在幼儿园和家里自主寻找并组合材料进行游戏,当然也更熟练地尝试替代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吃自助餐”,幼儿的学习的自主性,计划性、创造性地整合游戏资源以及坚持有耐心地对材料的分类、收纳及其方法的反思、总结归纳都受到了挑战,也得到了提高。

2.2 材料投放从教师主导转换到儿童视角。

以建构区为例,教师在开学初规划好建构区域后,为幼儿留下空柜子,然后带幼儿到中大班的建构室展开谈话活动。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框子,请幼儿结合自己过去一年的游戏经验,选择3种最喜欢,最需要的建构材料,并轮流介绍选择的理由。教师以这样的活动为基础,统计幼儿的选择,并结合以往一年对幼儿建构游戏的观察,投放建构区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再组织有集中谈话,增减更新建构材料。也就是教师除了像往常一样投放各种高低结构,人工的,自制的,天然材料等,此外,更注重从儿童视角出发投放材料,并调动幼儿一起收集材料的积极性。

2.3 游戏推进以“引”为主,伺机使用“隐”导与“问”导。

接下里的一个月,教师针对幼儿与石头互动的游戏现场情况,从改变摆放位置,增加材料等隐性指导的基础上,伺机对幼儿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1)它们长得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2)你最喜欢哪些石头,为什么呢?(3)你为什么要敲一敲呢?(4)它们摸起来感觉怎样?摸起来一样吗?除了用手摸,还可以用身体上的哪些皮肤摸?(5)你为什么要一边手一个,然后垫一垫呢?(6)你用放大镜,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洞眼和花纹怎么来的?石头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7)谁在海螺里住过呢?谁才是海螺的真正主人?(8)结合观察,教师发起“石头游戏”,这些除了可以在娃娃家,故事箱,建构区玩,还可以怎么玩?这样到了第二个月,幼儿在材料面前停留的时间更持久了,有时长达半小时以上;关于石头想知道的,想主动分享交流的内容更丰富了;幼儿静静地“研究”各种石头,有时为了辨清声音,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听着。游戏中教师的发问以及追问,既能及时回应个别幼儿,也能使参与其中的幼儿更有意识地提取经验,建构新知识,也更深入地探索与材料有关的问题。

2.4 梳理幼儿的游戏经验,生成班本课程。

以前面的“石头”故事为例,幼儿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调用各种感官、学习方法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幼儿在探索材料后有不同层次、容量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如同珍贵的石头,是零散的、未成系统的、具有个性的并且尚有可开发空间。此时,针对性的生成课程,就如同一条绳子,把这些散落的“宝石”一颗颗地串起来,而幼儿就是设计师,教师则是穿项链的那根“引针”。可见探索行为的发生,就是游戏的开始。游戏的发展与成熟,就会出现以儿童为本而生成的班本课程。

例如,教师将日常生活中中幼儿交流中的内容,新出现的探索行为和兴趣集中点收集起来,组织幼儿分享,甚至开展主题调查活动;结合领域课程,例如艺术欣赏“鹅卵石上的装饰画”、“鹅卵石在生活中的妙用”等;结合科学从地质学以及化学学科了解鹅卵石物质本身及其颜色、花纹等等由来;结合语言,展开奇思妙想的讲述活动“海螺广播站”、“石头里的秘密”等。这个做法,除了使幼儿的经验升华与系统化,更是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得到有效回应。

贾卫红(2016)提出在环境创设上减少过多无关刺激的干扰,提供一些能够帮助幼儿学习专注技能的游戏活动等[1]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2]。因此在游戏中,教师需如《指南》所强调地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支持幼儿自主建构知识,才能满足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能理解幼儿对好奇事物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尊重幼儿丰富多样的学习风格及其所投入的探索精神,支持幼儿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促进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反思性地学习与发展。实践中,这样的尝试形成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养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贾卫红.3-6岁幼儿结构游戏中专注力表现的特点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05.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86.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石头建构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