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花
(夏邑县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400)
脑梗死是指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1]。改善脑部血液微循环,减少脑组织损伤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基本原则。丁苯酞为临床脑梗死治疗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主要适用于中轻度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功效,但在维持血液循环稳定性方面效果欠佳[2]。而阿托伐他汀片属于降血脂药物,功效强,可通过减少机体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载脂蛋白B(apoB)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3]。本研究应用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片治疗脑梗死,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4.12±6.98)岁;梗死部位:脑室旁15例,基底节20例,脑干5例,小脑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3.23±7.65)岁;梗死部位:脑室旁13例,基底节19例,脑干7例,小脑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已通过。
纳入标准: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并经MRI或颅脑CT确诊为轻中度脑梗死;年龄<70周岁;发病时间<24 h;首次发病;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早期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颅内出血;恶性肿瘤;药物过敏(本研究所用药物);依从性低。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调节血压、电解质、血脂和血糖及补液等对症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Vital GmbH,批准文号H20130340,规格:100 mg)治疗,100 mg/(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25 mg/100 ml),25 mg/次,2次/d,单次滴注时间≥50 min,用药间隔≥6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099,规格:10 mg/片)治疗,1次/d,10 mg/次。两组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1)凝血功能: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希森美康)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血液流变学:检测时间分别为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约5 ml,测定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纤维原蛋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凝血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1。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变化比较(,s)
治疗后,两组TT、PT、APTT比较,P<0.05。
组别 n TT PT APT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9.62±0.29 7.52±0.25 20.31±4.31 17.58±3.49 49.55±5.19 43.20±4.13观察组 41 9.59±0.27 6.34±0.24 20.25±4.30 14.01±3.37 49.12±5.63 39.98±3.99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浆粘度、血小板凝聚率、血浆纤维蛋白原比较,P<0.05。
组别 n 血浆粘度(mpa·s) 血浆纤维蛋白原(g/L) 血小板凝聚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2.98±0.51 2.06±0.36 4.65±0.71 3.26±0.68 83.81±10.92 71.43±17.58观察组 41 3.01±0.52 1.78±0.30 4.70±0.73 2.88±0.51 84.77±11.05 59.63±15.26
脑梗死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致死致残率均较高,相关机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已位居国内居民死亡病因首位[5]。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缺血中心区域的脑组织被严重损伤,但缺血半暗带位置仍存在侧支循环,有少量血液供应和可存活神经元,若血供迅速恢复,患者神经细胞可存活。因此,只有在发病后及时实现血液再灌注,才可保留半暗带组织功能,缩小损伤范围。
脑梗死致脑损伤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病理环节较多,由多基因多靶点共同参与形成。丁苯酞可降低花生四烯酸水平,增加脑血管内皮NO和PGI2含量,抑制谷氨酸的分泌,并促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水平,同时抑制氧自由基、提升抑制氧化酶活性等功效[6]。通过以上作用机制,丁苯酞可阻断脑梗死致脑损伤的关键病理环节,优化脑能量代谢,有效缺血脑组织血液微循环状态改善,增加血流量,改善神经细胞凋亡及脑水肿状态,缩小脑梗死面积[7]。此外,丁苯酞还可抑制脑血栓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研究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比对照组大,表明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片在脑梗死治疗方面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为丁苯酞在降血脂方面效果甚微,而阿托伐他汀片可弥补丁苯酞在降血脂方面的不足,增强降血脂功效,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脑梗死患者存在的血脂代谢异常,其实质为脂蛋白及apoB的异常,而脂蛋白中LDLC水平的提升为脑梗死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8]。而阿托伐他汀片是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将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转变为甲羟戊酸,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固醇前体,阿托伐他汀则可对阻碍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的形成,减少胆固醇及脂蛋白含量,同时可提升肝脏细胞表面LDL受体数量,从而促进LDLC的分解代谢及吸收[9]。因此,丁苯酞和阿托伐他汀片联用可在抗脑缺血、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进一步促使血液粘稠度下降,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提升血液循环稳定性,强化脑梗死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片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促使血液流变学状态恢复,提升血液循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