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籍装帧艺术

2020-10-21 21:43徐飞
锦绣·中旬刊 2020年2期

徐飞

摘 要:想要全面深入认识书籍装帧艺术,我们应当从艺术的本质上对装帧艺术进行思考。追问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实际是在寻找艺术的普遍性、规定性,即艺术共同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自古以来一直是艺术哲学和美学所探讨的问题,艺术的模仿说、艺术的表现说这两种理论一直占据西方艺术本质论的主流地位。本文将研究模仿说、表现说在装帧艺术中的表现,对装帧艺术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揭示尚未发现的装帧艺术规律具有启示作用,使人们对装帧艺术进一步提高重视。

关键词:书籍装帧艺术;艺术本质;模仿说;表现说

装帧艺术从规定性上一直难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做理论研究需要基本规范的使用概念,从这点上,我国对于装帧艺术下的定义都还未达成一致,装帧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是所有艺术要素的集合体,如绘画、摄影、工艺美术等。如果从艺术的本质论出发,在装帧艺术中考察两种主要的学说—模仿说和表现说,可以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装帧艺术。

一、模仿说在装帧艺术中的表现

模仿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忠于自然的模仿,体现为艺术家对外在自然的机械反映,这种理论发展了写实派艺术,但艺术中实际完全的抄录是不太可能的。第二种是艺术家创造性的对经验世界的模仿—再现论,体现为既坚持客观的真实,又加入了个人的创造。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应该属于后一种,从装帧艺术史来看,现代装帧艺术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原型,很多设计形式是人们想象并加以实践出来的。

装帧艺术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演进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电子书的革新形态。电子书之所以还能被归入书籍,可以理解为是照着书籍本来的样子进行的模仿。其电子墨水屏呈现的效果无不是对传统书本油墨印刷效果的一种艺术模仿,使电子墨水屏再現了传统书籍印刷质感的视觉审美感受。如果说电子书是按照传统书籍的样子进行模仿,那么原始的书籍装帧艺术是在模仿什么?这一问题在西方书籍艺术中不好找到合理的案例,因为西方装帧艺术几乎是从近代开始的。但是从中国古籍装帧艺术中,可以略见端倪。中国古代是把书籍版面当成一张人脸来模仿设计的。古籍版面的版框又称边栏,上下有天头、地脚限制,左右有文人统治、武士控制。版面有的左边和右边有耳子,称“书耳”,耳子内略记篇名,便于查检信息,与耳朵听取情报的作用相似。版面中还有像鱼尾的图形进行分界,上下鱼尾的空白部分很像人的口,称为“书口”,其意义在于吞吐书的内容。版心中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距离叫“象鼻”,是为折叠书页而设,称其象鼻是它在版面左右的中间,很长,且有宽度。“书眼”是用以穿线、插钉的孔,人眼是为盯住东西看的,书眼是为固定书的。“书脑”是各页钻孔插线的空白处,藏于订线的孔和书脊之间,在内部不可动。书脑用于固定书,很重要不可伤之,它由书衣保护,正像人脑受脑壳皮肤保护一样[1]。再从古籍图书的装帧结构形态上看,是把书当成一个整体来模仿的。最外层封面叫做“书衣”,像给书穿上衣服一样起到保护作用,内封面层才是“脸面”,背面有刊记或牌记,起到版权页作用,就像大脑。序言、凡例、目录,就像脖子,是过渡。正文和插图,像五脏六腑装满东西。附录和跋语就像人的手脚,起到支撑作用。有时在书名页、跋语页和书衣间加白页作为护页,犹如外衣之内还有内衣,干净洁白[1]。

二、表现说在装帧艺术中的表现

表现说是与模仿说相反的一种艺术本质论,在表现理论中,艺术不再主要是去反映客观的世界,而是主要去表现人主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研究图书装帧的艺术情感表现,不得不提到西方装帧艺术运动的一些历史流派。近代西方书籍艺术运动源自19世纪英国威廉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他指出:“书不只是阅读工具,也是艺术的一种门类[2]”。欧洲大陆很快兴起了不同的艺术运动,如法国的新艺术运动,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派等,这些艺术潮流随之将艺术思想延伸到书籍装帧设计中。[3]

值得注意的是以凯尔西纳为代表的1905年在德累斯顿成立的“桥社”俱乐部和康德斯基为领导的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的“青骑士”俱乐部,艺术家创作的许多绘图本书籍在装帧设计中断然否定了机械客观的模仿,注重的是人心理的反应和内在情感的表现[2]。

中国的装帧艺术很早就注意到了情感表现,从一些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就可以找到西方情感说的痕迹,例如艺术评论中常见的意象说、意境说,是把主体情感融入了外在物色中。如果说以意胜是移情于境,以境胜则是由境而生情[4]。与意境说密不可分的是留白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美学素有“知白守墨”、“虚实相生”的思想。在中国书法中常能体现出所谓“计白当黑”的虚实结合的布局。在中国画中也讲虚实:“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山水画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就是指空白的虚处和着墨的实处组成了一个整体。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中国哲学有与无、实体与空白的关系。虚、无,不是一种缺失,而是无多于有,虚大于实。同样,书籍艺术中的留白也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一种以少胜多的装帧设计,这实在是一种情感表现方式,既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放松,也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紧张与节奏感—使整篇内容张弛有度,给人跌宕起伏之感。留白还体现在环衬中,是一张夹在封面和书芯的纸张,给人视觉上的停顿和休息,带给人一种犹如比赛前要缓解压力的情感。如获奖作品《不哭》,翻开扉页面积不等的留白给人纸张在急促呼吸的情感,有些篇扉只有几个被泪水打湿而晕染开的文字,其余之处不着一墨,在调动情绪上实在给人一种悲伤的感受。书籍内页的版式设计也有留白,正文版面的字距、行距、版心之外的天头、地脚、订口、切口,都要留出一定的空白,突出重心,张弛有度。不仅传达了设计者打破常规的审美情感,也使版面清新通透,是读者视觉上有停顿和休息,减少满版文字堆积带来的压抑感受[5]。装帧艺术的留白设计触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可以愉悦感官和心理,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感表现的艺术方式。

结语

艺术的模仿说和表现说虽然对艺术本质的解释并不全面,但却有各自的合理性,它们在装帧艺术中被证实是可信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解释装帧艺术,达成系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永德.《中国书籍装帧4000年艺术史》.[D]中国青年出版社.

[2]吕敬人,《书艺问道》.[D]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杨明刚,《设计美学》.[D]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刘丰杰.装帧设计中的“意”.[J]中国出版.1996-10.

[5]魏永青.试谈书籍版式设计中情感要素.[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