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欣 王树松 何蕊芳
【摘 要】目的:通過对使用森田疗法,探讨是否冠脉支架后患者负性情绪有改善。方法:从2018年12月-2019年10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中选取60名冠脉支架后患者,通过森田疗法的运用分别于治疗前进行心理测试得出基线分数,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重新进行评估,分别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利用spss19.0统计系统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森田疗法,冠脉支架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得到改善,治疗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森田疗法;冠心病;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01
前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即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直接、快速改善和解除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和堵塞,从而达到通畅血流、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1]。然而很多患者在术后却总是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导致的心理问题,心内科医师做完检一系列检查,建议前往心理卫生就诊,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人注意心理健康,森田疗法是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精髓在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面对现实,顺其自然,带着“症状”,为所当为[2]。传统统的森田疗法分为四期,即绝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社会实践期,改良森田疗法取消了绝对卧床期,直接进入轻作业期,以延长患者的社会实践期[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将就诊从2018年12月-2019年10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门诊中选取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名,女性32名,年龄在43-65岁,平均年龄(54±0.9)岁,利用前瞻性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重大躯体疾病;(2)精神分裂症病史;(3)不同意参加本实验。
1.2研究方法
患者治疗前后均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在有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森田疗法,每周治疗1-2次,本组病例治疗次数为4-10次,平均 6次。第一期(轻作业期),持续时间 1 周,发挥工作的自觉性,指导患者忽略焦虑抑郁引起的躯体不适症状,让患者忍受痛苦并坚持工作,指导其分散注意力;第二期( 重作业期),持续时间 1 周,培养持久性和忍耐力,轻作业期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要求患者对焦虑抑郁等引起的躯体症状采取不理睬的方针,坚持工作。第四期( 生活训练期),持续时间 2 周,适应生活环境,鼓励患者忘记病人身份,指导其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应有的态度,鼓励为所当为。
1.3观察指标
分别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评估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并统计有效率。
50分为临界值[4],抑郁程度包括轻度抑郁、中度抑郁以及重度抑郁等,其中,≥70分为重度抑郁。其次,SAS评分。借助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50分为临界值,≥70分为重度焦虑。50分-59分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50分-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下降,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共60名,有效人数52名,有效率86.67%
3 讨论
在胡大一教授倡导及领导下,2013年5月、7月及 8月多次讨论后,2014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布了“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综合医院心血管门诊患者中大约1/3确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1/3完全没有心血管疾病;1/3是“双心”问题,就是既有心血管疾病又有心理问题[5]。冠脉支架后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森田疗法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使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86.67%,证明森田疗法对冠脉支架后患者情绪有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王祖承,石荣民.“第五届国际森田疗法学会”大会纪要[J].上海精神医学, 2004,16(6):375-376.[3] 王莲芳,姜杨,黄金文,等.焦虑症患者对疾病认知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志,2017,33(31):2448-2451.
[3] 刘雨耕,赵睿智,雷荣,马文有.改良森田疗法治疗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99-100.
[4] 王金良, 张大均, 王云霞.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3):224-225.
[5] Summers KM, Martin KE, Watson K. Impact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Pharmacotherapy, 2010, 30(3): 3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