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张云耀
内容摘要 山城步道体现重庆人的生活气息,是山城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经过数次的城市改建、扩张,已经出现了功能弱化、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而导致山城步道难以满足当下人们多元的化需求。因此,文章从本地居民、外地游客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现场调查以及问卷调查,以渝中区山城步道为研究对象,获取使用者对山城步道的适用性体验数据,以此从需求出发,基于适用性提出山城步道品质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山城步道 适用性 品质提升
1 引言
山城步道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城市和人文符号。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山城步道的地位因机动车和轨道交通等替代性出行方式而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时代的改变,人们又对山城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健身、社交、文化、休闲娱乐等多样化功能,这导致了使用者们功能场所的转嫁,转而寻求可满足其需求的其他的综合性场所。因此,山城步道的品质提升势在必行。快节奏的生活要求都市人群必须有相当的慢节奏的生活调理,因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这将赋予山城步道不一样的意义,如日常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山城步道的品质提升,要求步道不应只是社区间的交通联系,更应当是当地区情感与文化、经济发展、休闲与交流的平台和纽带。这种品质提升,不单单是环境的优化、设施的更新,而且是以使用者在适用性上的体验感为导向的,从功能定位、文化形象、环境设施等一系列功能性、人文化方面的品质提升,进而实现山城步道由1.0的纯粹的交通功能向2.0的社区、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的转变。综上,文章将着重研究如何基于适用性原则来提升山城步道的品质,使山城步道成为一个多功能的、以体验为导向的城市道路,满足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等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人文认同感。
2 理论回顾
目前,关于山城步道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研究山城步道或步行系统的,或是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山城步道步行系统的硬件配套等方面。一是景观设计层面[1],即通过提炼、整理山城步道的景观特色,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加以转换及应用,尽可能营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与特色景观和谐共存的山城步道景观;二是步道系统构建优化[2],即从景观改造和细部设计等多个方面提出景观设计方案,打造既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游人需求的步道系统;三是步行空间设计[3],即提出将地域文化融入山地城市步行空间的设计思路;四是山城步道构成[4],即认为交通型山城步道构成要素侧重于空间要素的安排,而忽略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的融入;五是步行环境影响因素及设计策略[5]等。此类研究都是功能导向层面的研究且侧重点在于城市建设,对于山城步道的品质提升及适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关于步道品质研究主要从以下层面进行探索:一是空间环境品质研究[6],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地域特色要素、建设与管理要素和物质构成要素等的分析,系统性的提出山地城市空间环境品质规划指引;二是步道对城市而言的品质提升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研究[7] ;三是步道文化内涵的品质提升[8],即提出将凝集了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山地梯道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在保护梯道原有形态与梯道再生发展的有机统一;四是步道的安全性提升[9],即从规划的角度着手,对步行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改善等多方面研究。
目前关于适用性的研究主要是:一是步道的适老性研究[10],即归纳与总结在促进健身行为方面,山地城市阶梯步道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及其设计原则;二是景观人性化设计[11],即通过归纳山地步道的特点与不足,探究其人性化与艺术性的营造方法;三是步行系统人性化设计[12],即重新审视山城步道的功能价值,在强调延续其交通功能,复兴公共交往功能的同时,逐渐重视其观光游览功能。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重庆主城区内用于连接城市上下高差的步行道,只能人行不能通车的道路,以及周边的绿地、广场、梯道等空间,主要涉及山城步道对于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适用性考察。
通过问卷调研与作者实地调研,设计出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是步行环境评价的调研,包含了可能对使用者感知最有影响的10个要素,该部分运用了李克特5度量表,从5到1分别代表了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第二部分包括了使用者步行行为情况调查,以便了解步道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包括了使用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本调查的调研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4月1日至7日,主要的对象选择在渝中区的部分步道,共发放了264份问卷,回收了2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3%。本次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均录入社会科学统计学软件( SPSS)23.0,用了因子分析、可信度检测、频率分析等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研究样本分布
文章的调查对象选择为步道的使用者,一共有249 份有效问卷。其中性别为男的有100 人,占40.2%;性别为女的有149 人,占59.8%。从年龄结构来看,18岁以下的有32 人,占12.9%;18~44岁的有169 人,占67.9%;45~59岁的有32人,占12.9%;60岁以上的有16 人,占6.4%。其中附近居民有70 人,占28.1%;附近工作者有48 人,占19.3%;附近学生有66 人,占26.5%;外地游客有48 人,占19.3%;其他有17 人,占6.8%。
4.2 步行行为分析
本文对使用者步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使用者对步道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间以及停留时长,再结合使用者在步道的活动类型,探索使用者对山城步道的使用率以及使用目的,以此作为适用依据,从而进行品质提升步道品质提升策略的探索。从步道使用頻率上来看,每周到访1~2次的有84 人,占33.7%;3~5次的有95 人,占38.2%;5~7次的有52 人,占20.9%;7次以上的有18 人,占7.2%。从停留时长来看,每次平均0.5 h以下的有49人,占19.7%;0.5~1 h的有106 人,占42.6%;1~2 h的有67 人,占26.9%;2 h以上的有27 人,占10.8%。从使用时间上看,7:00~10:00的有54 人,占21.7%;11:00~14:00的有42 人,占16.9%;15:00~18:00的有75 人,占30.1%;18:00~23:00的有78 人,占31.3%。从活动类型来看,散步的有139人,占55.8%;休憩的有87人,占34.9%;健身锻炼的有102 人,占41%;社区活动的有53 人,占21.3%;闲聊的有67 人,占26.9%;通行的人有51 人,占20.5%;游览的人有38 人,占15.3%;其他目的的有20 人,占8%。
4.3 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使用者对步道现存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认为公共服务设施在质及量上不能满足需求有84 人,占33.7%;认为景观设施缺乏特色的有95 人,占38.2%;认为缺乏与周边文化、环境、建筑特色的融合的有52 人,占20.9%;认为安全设施设置不到位的有18 人,占7.2%;认为空间形态单一的有49 人,占19.7%;其他的有20 人,占8%。
4.4 影响步行环境适用性的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山城步道是否具有适用性,通过实地调研以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总结出11 个因素来对适应性进行衡量。研究结果显示,11 个方面的平均值均为3.82~4.02,均超过3。在本研究中,3代表一般,5代表非常满意,11 个要素的平均值为3.906,因此可基本判定,使用者对步道适用性的认知大体持肯定态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知影响适用性的因子可以划分为两个因子。从表1可知,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等于0.63,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率之和为70.71。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包括了6个因素,其α值等于0.91,将该因子命名为功能导向因子;第二个因子包括4个因素,其α值等于0.90,将该因子命名为体验影响因子。本因子分析的KMO值等于0.955,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也表明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接受的(见表1)。
5 研究结论及品质提升策略
5.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山城步道的设计仍然主要以功能为导向,而不是以社区、使用者的体验导向。在功能导向层面上来看,近年来步道环卫工作有很大提升,基本达到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其次,在标识系统方面,本地居民对路况熟悉,因而对步道的标识系统较为不关注,但事实上标识系统有待大幅提升,存在辨识度低或位置隐蔽,没有美感或指示不明,数量少,没达到指示效果等问题;再次,休憩设施方面,主要是质、量上的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需求;再次,活动设施方面主要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到社区活动;最后,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设施等基本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在量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最后在质上进行优化。在体验导向层面上看,一是景观设施设置不足,较少设置观景点、景观小品等,缺少可赏之处;二是缺乏与周边文化、环境、建筑特色的融合,步道附近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没有老重庆的味道,缺乏接触老重庆的可沉浸之地;三是使用者对于步道通达性的感知一般,通达性有待提升,以增强可进入性。由此,需配套相应休闲、文化等设施,整合本地人文特色以及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品质提升。
5.2 山城步道品质提升策略
核心策略需从景观设计、整体布局、设施设置等功能导向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以体验为导向,人文为核,以文化(生活、本土文化)为基,以当地现有商业业态为底,依托当地变化多样的空间形态,打造宜旅、宜康、宜居的步道微目的地。
5.2.1 以功能为导向,优化硬件配套
作为人文活动的基本载体,步行环境的硬件设施应当在质、量上与使用者需求匹配,如导览系统、标识系统、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活动设施等、保证步道的使用率,打造健康、两小时社区、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聚合微目的地,以保证使用者在两小时的活动时间内可基本實现休闲、社交、娱乐、锻炼等需要。
5.2.2 以体验为导向,依地形而建,整合周边资源的适游性策略
依地形而建,可较好的保护原有自然山地地形,形成绵延之势;整合周边资源,即以城市步行系统为依托来构建城市文化步道,串联各种类型的较为散点的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线路,既可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提升山城步道的品质,又可给城市带来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整合资源[2]可从以下入手:一是研学路线的串联,如黄花园—长滨公园,打造一条徒步研学线路;二是红色线路的串联,如李子坝公园—朝天门广场—菜园坝,串联起红色旅游目的地;三是观光、文化体验线路的串联,如山城第三步道,串起独具老重庆风味的历史景点;又如石板坡步道,周围保留了重庆民居特色,极富生活气息。
5.2.3 优化步道设计,以健康步道为导向的适老性设计策略
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地区,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如肥胖、高血压等,城市居民对休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通过步道的优化设计使使用者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引导与促进健身行为,打造健康城市。丰富台阶、坡道、栈桥等多种步道形式,由此可增强步道的趣味性。步道是天然的运动方式,将步道整合进人们的日常锻炼中是促进年轻群体、老年群体无形中锻炼的最简单的方式。步道空间也是人们的交往空间,可进行棋牌、广场舞、遛狗等社区活动,因此,需打造良好的休憩设施、活动设施等公共设施,在质上、量上进行步道的整体优化。
(第一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在读本科生)
(本文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项目:大数据综合运用下重庆都市慢行交通系统提升路径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校立项目:基于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重庆旅游慢行交通系统研究(18XWB009)支持)
【参考文献】
[1]米小华.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庆山城步道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李沛颖.开封市老城区步道系统景观规划与设计[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6.
[3]刘艳.基于地域文化景观塑造的山地城市步行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3.
[4]史靖塬,史耀华.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山城步道构成与特征解析——以重庆渝中半岛山城步道为例[J]. 中国园林,2017(9):120-123.
[5]管虹杰.山地城市轨道站地区宜步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6]潘大伟.重庆城市空间环境品质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7]唐振雄.“山城步道”的嬗变[D].重庆:重庆大学,2017.
[8]邓海纳.山地城市特色梯道的传承与演进[D].重庆:重庆大学,2013
[9]吴佳瑜.城市步行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规划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1):110-113.
[10]徐苗,陈瑞,孙锟,等.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阶梯步道适老性及其设计要素研究——以重庆山城步道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3):6-16.
[11]周勇江.山地城市步道景观人性化及艺术性营造研究[D].成都:四川美术学院,2017
[12]周建华.重庆渝中半岛山城步道人性化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