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启良
【摘 要】本文重点整理和分析了最近几年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情况,不仅涵盖了药物血清的制备和药物血清与疗效的关系,而且还包括血清药物化学在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中价值作用。同时,还归纳出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在体外药效研究中优缺点,大胆提出了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同微透析取样技术的联合使用,从而有效促进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288-01
1 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提出
日本著名药理学家田代真一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田代真一认为中药经口服吸收后,需要借助体内胃肠道菌群的代谢和排泄才能充分发挥重要治疗效果。因此,中药和其他复方中存在的生物活性成分都属于中药经过人体生物转化后的产物。当这些产物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以后,将与血浆蛋白结合,顺着血液流向靶器官和组织。所以,传统的体外药效学实验方法,一旦直接将中药水提液直接加入细胞反应体系和离体组织中,其药物生物活性和血清化学成分远不如静脉给药或整体口服药物疗效。
2 血清药理学研究
2.1选择含药血清供体动物
为了取得可靠的实验数据结果,避免和降低动物血清与人类血清在生物、理化等方面的不同,专家学者们需要选择与人类生物学特性非常接近的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人体内部环境。现阶段,家兔和大鼠是常见的实验室动物。在探索菝葜抗炎活性部位时,谢长等人发现健康动物是不能有效诠释病理状态下药物入血活性成分和活性成分代谢过程。相关研究人员需要结合药效试验结果来进一步确定选择模型动物还是健康动物。
2.2合理设计给药方案
现代方式是在原处方用量基础上,增加3-20倍,根据目标成分,对患者连续给药5-7个半衰期。或者按照药物主要成分的“平均稳态浓度”来科学规划给药时间。还需要按照“给药剂量=临床常用量×培养基内的稀释度×动物等效剂量系数”方法进行相应计算,或者按照临床日常用药剂量的5、10、30倍等进行给药,然而此方法不适合那些剂量大、药味多的复方药。根据新药药理研究技术要求,对给药剂量进行了合理设计,即将含药血清制成冻干粉,再让实验动物服下,经过反复实验,专家学者发现,此方法不仅方便保存,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实验动物血液药物浓度,从而达到动物血清中所需的药物浓度。现阶段,医学文献中提出给药方案多种多样,比如7~10d给药法、2次给药法以及3次给药法等。因中药复方成分极其复杂,难以有效测定不同成分给药后半衰期,目前各文献给出的报道有所差异,但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采血时间处于血液浓度最大峰值。
2.3采集血液
由于中药成分极其复杂,不同药物成分达峰时间存在差异,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采血时间标准。众所周知,在血液浓度达到高峰期时,采血最佳,这样可以防止因有效物质没有被吸收或完全代谢而产生假阴性结果。李仪奎等学者在分析大量重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时,提出一种流行的给药方式即连续服药3天,一天两次,最后一次服药1小时之后进行采血。通常情况下,采血时间大都集中在末次用药后的半小时到3小时之间,但由于中药成分非常复杂,含药血清随着时间推移,转变成药物代谢血清,与此同时,血液中可能存在一部分药物成分没有或者超过血药峰浓度。总之,既要考虑中药吸收转化特点,又要考虑实验动物消化生理特点,来选定取血时间范围。通过查阅大量《血清药理学》论著发现,很多论著内容实际上关于《血浆药理学》的;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学者提出《血浆药理学》疗效超出《血清药理学》。
2.4处理血液样品
因血清样品浓度偏低,且内源性杂质繁多,樣品量具有一定局限性,通常研究人员将血清进行分离、纯化及富集后再进行测定。现阶段,有机溶剂萃取法、热水浴法、固相萃取法和超滤法都是常见的处理方法,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富集移行成分和消除干扰成分。通过仔细对比,从中筛选出最优的血清处理方法。
2.5正在制备含药血清时,运用正交试验法
窦志华等人用动物做了相关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取血时间、用药间隔时间以及血液提出成分等,参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漏出量、含药血清对肝损伤细胞增殖、以及含药血清中五味子乙素含量为标准,采用正交试验对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化学指标及加权评分进行研究。
3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血清样品分析方法各式各样,其中最常用的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薄层色谱法、以及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常用于测定中药及其复方提取物的指标性成分。之后,在相同条件下,依次测定含药血清、对照组、以及空白血清的指纹图谱,并对空白血清组、中药组以及含药血清组的指纹图谱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同时,运用相对完善成熟的分析技术,如HPLC-DAD-MS/MS等,同时归属和结构解析含药血清中移行成分,进一步鉴定部分成分。然而因中药进入人体以后,其化学成分的吸收部位、理性性质以及吸收效率等都表现出很大不同,所以,人体用药之后,血清药物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相应的组分变化。所以,必须综合分析不同时间采血点的血清指纹图谱,准确找到整个入血成分谱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构建血清药物化学动态图谱,这样可以直观地展示中药化学成分群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同时挖掘药物原型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在分析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下,研究人员更加频繁地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而实现在线分离和鉴定生物体内微量中药成分,同时联合使用质谱数据处理方法,血清活性成分的快速准确测定。中药指纹图谱适用于复杂化学成分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它是国内外公认的质量评价模型,也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过去,在同一项研究中,只有一种动物血清含有一种药物来鉴定血液成分。指纹图谱共有峰可以消除个体差异,造成药物治疗过程存在不同。因此,这13个峰被鉴定为共有指纹峰。通过比较血清色谱图和体外制备的对照品色谱图,测定三组分的含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只有合理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成功和先进技术,才能不断健全和完善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使其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中医药向着现代化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卢芳,陈平平,刘树民.黄连血中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108.
向文英,梅朝叶,杨武,等.头花蓼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1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