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
【摘 要】目的:利用集束化术中保温的护理措施分析手术开始后第一个小时内体温变化。方法:将2017年和2018年腹腔镜患者5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利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将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数据分析,分为一般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护理组,一般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术中基础保温护理措施,集束化护理组在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体温及心率变化,包括术前腋温,手术开始时腋温,术中膀胱温,术中30min腋温,腹腔内温,心率。方法:分一般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护理组进行常规和加强常规的护理措施。结果:在常规组和集束组两组手术开始时腋温,术中膀胱温,术中30min腋温,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开始后的第一个小时集束化保温护理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关键词】集束化;保温;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142-01
外科手术的患者,由于术前的禁食禁饮,疾病消耗,肠道准备,情绪紧张,焦虑,对手术室陌生环境的恐惧等因素,导致入室体温低于平时体温,是术中发生计划外低体温高位风险因素,计划内或治疗性低体温不在该文章内容范围内。导致低体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麻醉药物,麻醉以后肌肉松弛,血管扩张,导致躯干部的体温流向四肢,导致体温的重新分布,核心温度快速下降,有研究表明麻醉开始后的第一个小时是体温的快速下降期,核心体温平均下降1.6度。核心体温变动范围约在4度以内。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包括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的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房室传导阻滞,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室颤。对于创伤患者的体温与死亡率发生率的升高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量和功能减弱,改变药物的代谢周期,增加肌肉松弛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麻醉后苏醒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7年和2018年腹腔镜患者5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患者入手术室后测量患者腋温36-37.5度之间可以随机选择入组。
1.2入组标准:①年龄:18~70岁之间②既往史:无重大疾病③体重指数在18.5~28区间④术式:腹腔镜手术⑤麻醉:全麻⑥ 体温:术前无体温异常⑦手术时机:择期或日间手术
1.3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大于70岁②既往史:有重大疾病,体重指数小于18.5,大于28③术式:开放手术④麻醉:局麻,连硬,其它麻醉⑤体温:术前发热或体温低于36度⑥手术时机:急诊手术。
1.4方法
一般常规护理组:①调节室温21-25度②给予棉被覆盖③输注加温液体。集束化护理组:在一般常規护理组的基础上①使用液体加温仪 ② 术中使用恒温箱内加温液体术中冲洗③消毒液加温至37度④ 利用加热毯边缘包裹气腹管并固定⑤形成气腹的二次加热提高腹腔内温⑥术中非手术区域的暴露肢体的覆盖
1.5观察指标
使用以上方法后进行数据收集:比对术前腋温,手术开始时腋温,,术中膀胱温,术中30min腋温,腹腔内温,心率。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常规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组和集束组术前腋温都在正常体温范围内的情况下两组手术开始时腋温,术中膀胱温,术中30min腋温,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内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1从以上数据对比发现集束化护理组的各项数据及指标都优于一般常规护理组,证明集束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有效。
2患者在手术过程未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为了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而采取了集束化的护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在体温的快速下降期可以预防体温下降或者减缓体温下降的过程,但围术期体温的保护对于点的关注,应该扩大到面,从患者入室开始建立电子跟踪体温收集系统,加带报警提示,在术中可根据体温的数据的变化及温度异常提示音来随时改变和增加护理措施,做到有据可依,完整全程收集数据,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罗俊.术中低体温预防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01):49-52.
陈蓓,王晓军.手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1):990-992.
冯腾尘,崔晓光.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03):218-221.
余文静,肖瑶,胡娟娟,高兴莲.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4):589-594.
李芬兰.手术室护士对术中低体温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J].青岛医药卫生,2019,51(04):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