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洪 郑兴平 黄姝婷 周红梅
【摘 要】目的:对于DIC疾病中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接诊的DIC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选做研究组,同期选取不存在输血史手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全部接受血小板抗体筛查,对比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几率。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几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DIC疾病采取血小板抗体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DIC疾病;血小板抗体筛查;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5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072-0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不属于一类独立疾病,在部分疾病发展期间会产生DIC,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弥散性激活,纤维蛋白在血管中产生沉着,当患者病情持续发展,产生全身出血症状,还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为血液内凝血机制受到弥散性激活,加快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速度,引发组织以及器官损伤,此外因为凝血因子消耗,导致全身性出血倾向,上述两种情况在DIC疾病发展期间同时出现,从而引发独特的临床表现[1]。文献资料显示,DIC疾病患者死亡率大于30%,为了确保DIC患者生命安全,临床需要及早准确诊断并且采取相应的治疗[2]。本文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接诊的DIC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于DIC疾病中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接诊的DIC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选做研究组,同期选取不存在输血史手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30例DIC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46.1±5.8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46.0±5.7岁;两组患者的纳入标准:研究组患者的ISTH显性积分系统评分大于5分,主要临床表现包含出血、微血管内栓塞以及微循环障碍,出血量为1.5L-5.0L,血液不凝,所选患者全部知情并且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排除标准:由于原发疾病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原发性纤溶亢进患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等导致血小板计数受到影响患者;两组患者林查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血小板输注:为患者提供血小板输注之前1小时,需要抽取静脉血2ml与3ml,将其注入到真空管和具有EDTA-K2真空抗凝管中,选取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依照患者血型为其提供血小板输注,在输注血小板1小时和24小时之后,采集静脉血2ml,置入到具有EDTA-K2真空抗凝管,重复上述操作,检测PLT,为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需要严格观察其是否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包含发热以及荨麻疹等[3]。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于MASPATKit微孔条进行编号,并且设置阳性对照孔和阴性对照孔,每孔置入血小板抗体筛查细胞,进行离心操作5分钟,去掉液体,放置洗涤条进行洗涤,慢慢吸干液体,置入低离子强度溶液,之后混合患者血清、阳性对照血清以及阴性对照血清,慢慢混匀,放置到37摄氏度接受空气浴35分钟,洗涤,置入抗人IgG和指示红细胞,慢慢混合均匀之后离心操作5分钟,观察结果,其中阳性和弱阳性代表存在血小板抗体,反之代表不存在血小板抗体[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几率。
1.4统计学计算
本研究所得数据结果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各项计量资料全部利用“x±s”表示。统计处理通过x2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几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DIC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能够导致人体内出现更多凝血酶,和抗凝、促凝、内皮以及纤溶等系统相关,患者血液中凝血机制受到弥散性激活,导致组织以及器官损伤,现在临床中对于DIC患者采取血小板输注治疗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是临床中一些DIC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之后会产生PTR表现,对此如果盲目采取输血治疗,会提高患者经济负担,引发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风险,因此给予DIC患者及时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非常重要[5]。通过本文對比研究资料可见,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几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综上,反复大量输注血制品属于引发血小板抗体出现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输血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对此临床中建议为DIC患者提供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于阳性患者采取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治疗,显著提升输注效果,防止产生资源浪费,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杜玄,张池静,蒋志伟,温玉梅,闫少凯,杨立丛.D-二聚体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诊断多发骨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1):3471-3474.
段圣洁,徐梦霞.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1):77-78.
刘宏,生书晶,李沛波,张伟健,陈滔彬,彭维,姚宏亮,苏薇薇.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南药学,2019,17(10):1617-1621.
钟斐,万健,杨瑞霞,宋熙,张黔,孙杰,诸海军,陈嵩,樊聪慧.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17):1858-1861.
黄吉娥,祝丽丽,徐玲,赵鲁强,曾小菁.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2):1361-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