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与方向

2020-10-21 10:56李一
神州·上旬刊 2020年6期

李一

摘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演变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将分别从创建期、恢复期、发展期、转型期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同时探究档案管理体制的演变方向。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演变方向

引言

从建国至今,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决定了演变的方向。

一、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历程

(一)创建期(1949-1965年)

1949年之前,我国还没由国家级的档案管理体制。1949年建国后,才开始逐渐形成国家档案管理体制。1949年至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国营企业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档案,主要是科技档案。从此以后,档案管理体制开始逐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采用“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恢复期(1978-1992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处于停止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政治建设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各种企业开始投入生产,档案管理体制开始恢复。1980年,国务院档案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科技档案必须按照专业进行分类并统一实行管理,各主管机关需建立档案机构,对企业的档案进行管理”,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档案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三)发展期(1992-200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该时期的经济的主要特点,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私企与外企出现使得档案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1994年我国出台政策,对外商企业作出如下规定:“各级政府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对管理范围内的外商企业需进行检查,做好监督工作”。1988年又出台政策,对档案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付的职责作出规定,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2002年对档案管理制度作出规定,行政管理部门应负责对企业档案进行有效的监督,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指导,隶属中央管理的企业,其档案的管理制度需要报备给国家档案局做备案处理。

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同行政、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进行监督,同时下方一些权力,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必须遵守相关规定。此外,外商企业的档案的管理也是国家重点监督对象,与国有企业相比,对档案采取了差别式管理的方式。

(四)转型期(2002年至今)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要扩大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审核力度,实行信息公开化,努力实现政府的转型,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又进一步下放权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调节功能,企业实行自主管理。2006年国家档案局提出了“自主管理、因企制宜”的原则。2011年国家发展“一二五”规划,以多种形式发展并引导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开展。2016年国家发展“一三五”规划,规定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的管理范围,加强了各类型企业档案的指导工作。

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仍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了档案行政部门职能,权力下放这一举措,增强了企业档案管理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实现服务型转变的发展目标[1]。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演变方向

(一)由分散化管理向综合化管理方向发展

建国初期,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整理,只是将档案简单地堆积存放,不利于档案的查找工作。而一些企业,即使建立档案,也没有专业有效的方法管理档案,档案处于分散化管理状态。60年代初期,档案管理才逐渐被重视起来,企业开始设立档案机构,建立档案管理制度。80年代,企业档案管理开始朝综合化方向发展,需要大量的档案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经历了从分散到综合的转变,科学的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

(二)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以国营企业为主,企业性质较为单一,所以档案管理体制也呈现单一化的状态。改革开放时期,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企业的出现促使了档案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90年代后,随着外企的出现,我國又建立了外企的档案管理制度。从此之后,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档案管理制度为应对多元化发展规定了大量相关政策。

(三)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管理方向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部门对所属企业拥有行政管理权,该方法可以直接对企业进行管理,对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革开放时期,开始推出政企分开的档案管理政策,削弱了行政部门的权力,企业档案实行自主管理,用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部门应主动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完善档案管理举措。行政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管理方向的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服务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比直接管理更为有效[2]。

(四)由“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方向发展

建国之初,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处于“以条为主”的状态。1986年后,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行政主管部门降低了对企业的管理权力,企业可以独立自主进行档案管理,企业为适应当前环境,开始由“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方向转变,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的管理也逐渐向宏观管理方向转变。

自1993年十四届二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经过多次修改并作出明确:“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合并,一个机构挂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两个牌子,负责档案的保管和全国档案的行政管理,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副部级单位,由中央办公厅管理”。之后,各级地方按照这一规定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完成了档案管理体制职能的改变,实现了档案的统一管理,同时做到了局馆合一。这次改革之后,档案管理体制一直被沿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档案管理体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经历了创建期、恢复期、发展期、转型期,在不同时期的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科学有效地对档案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李子林,黄蕊.我国企业档案宏观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J].档案学研究,2018(02):50-56.

[2]王海明.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及特点[J].东方企业文化,2018(S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