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涵
摘 要: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在风格上依旧延续了以往,冷如刀锋,讲述人生的困难、时代的变幻、以及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其中两位主人公的兄弟之情,让人读来不禁哀伤。但是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争议,认为其作品相较于余华前几部作品有所不足,以读者批评理论来进行解读,小说上部还比较符合读者的期待,但是在下部中就进行了颠覆,造成一种有些荒诞的艺术感。本文将简介读者批评理论,同时结合读者批评理论剖析该小说。
关键词:读者批评理论;读者重要性;《兄弟》
一、读者批评理论
读者批评理论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由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其认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读者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忽视了读者的重要性,将目光放在作家、作品的身上。读者批评可以使读者从传统的被动地位转向为拥有决定权的主动地位,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读者批评理论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颠覆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中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
二、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从根本上说,余华这个名字就已经让人期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顺应着读者的阅读期待,还能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读者在没有阅读《兄弟》之前,可能会认为,这部小说讲的是,一对兄弟生活在過去动荡的年底里,在骨子上还是《活着》那样的类型。《兄弟》上册也确实是这样的故事,讲述了一对兄弟之间的感情,真挚动人。
在小说的上半部中,李光头与宋钢两人的兄弟情真挚感人,书中关于他们感情的体现描写很多。比如跟着爷爷回到农村的宋钢很想念在小镇上的李光头,就拿着5颗自己都不舍得吃的大白兔奶糖来见他。可是李光头被锁在屋里,两人只好隔着门窗,彼此欢喜地叫喊着:“我想你!”两人虽不是亲兄弟,但彼此之间的感情却穿越了兄弟情,让人深深感动。即便两人长大之后,这种兄弟感情依旧存在。李光头捡破烂捡到高级手表,自己不舍得戴,送给了宋钢。宋钢瞒着妻子,每天将吃中饭的两毛钱给李光头。宋钢在重病后,李光头给予帮助,并安排林红工作。甚至是最后宋钢的自杀,也是因为一种兄弟情在里面。这样的兄弟情是真实的,可以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既感人又透着悲凉。
三、颠覆读者的期待视野
然而,当读者怀着一种巨大的期待阅读《兄弟》下册时,他们的期待被颠覆,这也是为什么《兄弟》这部小说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李光头与宋钢两人的兄弟情在下半部开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其实是有理可寻的,并不是真的荒诞无稽。归根结底,就是两人相反的性格所导致的。
小说中李光头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首富,他身上具有当时很多成功企业家的优点,也有着明显的缺点。李光头头脑灵活,拥有经商天赋,在14岁的时候,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林红屁股的秘密,为自己挣得56碗三鲜面。20岁进入福利工厂时,带着工厂中14位残疾工人的照片跑到上海,为工厂拉来生意。之后又洞察到商机,跑去日本买回西服进行倒卖,大挣一笔,开始了发迹之路。再者,李光头遵守商业道德,讲究信誉。但是李光头的缺点也同样明显,他的欲望太强,甚至于有些变态,而且脸皮太厚,无所欲为,有时甚至没有底线。
相比之下,宋钢则是一位正常的理想青年,是一位公认的好男人、好丈夫。他没有什么大的缺点,正直、忠厚、诚实、上进、有担当、有自尊,有情有义。为了给林红带来幸福,他不辞辛苦,做过搬运工、做过水泥厂工人,不愿意靠着李光头的救助。他为了维护与李光头的兄弟情义,不惜选择上吊自杀。甚至是最后他发现林红与李光头好上了,他也没有怨恨这两个人,而是在自责之中卧轨自杀。可是,这样的人物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虽然善良勤劳,一生没有做错事,但是时代会给予他们苦难。
两人荒诞的兄弟情,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就是林红,可以说三人就是一个“三角恋”的关系。抛开林红的存在,两人的感情其实算不上荒诞,甚至以两人有情有义的性格,感情依旧会如初。因此,很多读者就认为余华在这一部分的剧情有些过于荒诞,就像狗血剧一样。笔者认为,余华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颠倒、善恶观念颠倒、经济与道德混淆,只看重金钱上的成功。在这种荒诞的时代气息中,再荒诞的情节也会变得自然而然。
四、《兄弟》中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
在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上,伊瑟尔提出“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概念,认为这种留白与不确定性会给予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丰富或者颠覆原有的期待,构建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兄弟》中的不确定性有很多,比如林红嫁给宋钢是真的因为喜欢吗?之后出轨于李光头时,对于宋钢又是怎样的感情?宋钢选择自杀是为了保留兄弟的情义,还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小说中,这样的不确定性有很多。
小说中的空白给予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之中。读者可以依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体验,重新构建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与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更为深刻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五、总结
总的来说,在许多读者心中,余华的《兄弟》算的上是一部上乘之作。书中的写作手法、艺术价值、描绘技巧等更加精化,但是在情节与某些语言上显得有些低劣,给人一种有些浮夸的感受。作者想要表达出那个时代的悲剧,但是有些过。李光头与宋钢两人的关系,从毫无关系到兄弟,又到三角恋,其中的兄弟之情真实又荒诞,在如今看来,依旧让人震撼。但是从读者批评理论来看,《兄弟》对读者的期待视野、不确定性、意义空白等都做得很好,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成为当代文坛中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杨成颖.读者批评理论视域下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赏析[J].戏剧之家,2018(04):77-78.
[2] 邓苡希.批评性解读读者批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7):162.
[3] 刘琪.揭开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下《弗兰肯斯坦》的面纱[J].大众文艺,2010(18):104.
[4] 龚自强.纷乱现实与兄弟至情——论余华《兄弟》[J].中华文化论坛,2014(02):25-3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