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晓
摘要:汉语方言的考本字的研究越来越普遍,在语言文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研究的是河北方言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有音无字的现象,并从语音的关联性、意义的渐变性、字形的理据性、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证,考本字的同时也说明了语言发展状况和规律。
关键词:河北方言;有音无字;考本字
在语言文学的研究当中,一直有着一项重要的传统——考本字。尤其是在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中考本字更是热门,越来越多的人把研究方向转为汉语方言考本字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一些方言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历史发展变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某地整个汉语方言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揭示其演变发展规律,为语言文学研究提供方法论与实践基础。汉语方言的考本字研究,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字形、语音、意义的发展状况,也要结合字形、语音、意义现状,从不同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需要历时与共时的相结合,而且要做到对考本字进行一个有理有据的研究,使别人得到信服。汉语方言有很多种,本文选取河北方言当中的一些有音无字的现象进行研究。
一、河北方言“谝”字
(一)语音
谝phian33,吹嘘、炫耀。例句:他买了一部苹果手机,一直在大家面前谝。谝什么谝,不就是考了个第一名吗?《说文解字》: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截截善谝言,论语曰友谝佞。部田切。《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1043页:谝phian214<方>动,夸耀;显示:~能。在《广韵》中“谝”的解释为:“巧言又符蹇切”,属于下平声第二卷“仙”部。谝是“并”母,根据古今声母的演变规律,并母的平声字,今天变成了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清音。“谝”属于下平声,因此其声母变成今天的送气清音[ph],如“皮、盤”等。现代汉语n尾韵母来自中古的n、m两种韵母,举例如:??n,??m→ian[仙]鞭编篇偏绵,辨辩免勉娩缅变骗汴便面,等。从上面声母和韵母的发展,我们可知河北方言“谝”的读音。段玉裁说过“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例如“其”属于“之”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箕祺琪骐綦蜞鳍麒……”等字也是“之”部字。因此根据“扁”“骗”“偏”“篇”“翩”等也可以大致推测“谝”的读音。
(二)意义
“谝”的意义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说文解字》解释为“便巧言也。”其中《现代汉语》对“巧”的解释有五种,第四种为“虚浮不实的(话):花言~语”。“便巧言也”,可以解释为“就是虚浮不实的言语也。”而“谝”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夸耀;显示”,大有虚浮之意。河北方言中的“phian33”是吹嘘、炫耀的意思,与虚浮不实和夸耀、显示意义相关。可见“谝”字从古至今意义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并且刚好与河北方言的“phian33”意义一致。
(三)字形
我们知道谐声字是考证古音音类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可以考证方言字形的发展变化情况。文字学上把汉字的构造分为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形声字就算是谐声的一种。从字形来看“谝”《说文解字》:从言扁声。可以看出“谝”是一个形声字,声符是“扁”,表示该字的读音,义符是“言”,表示该字的意义。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出“说、话、讥、论、讲、讽、诀、诩、读、谏”等都是“言”字旁,表示与说话有关的意义。与河北方言中的“phian33”的表示吹嘘、炫耀的字形相一致。
二、河北方言“瞚”字
(一)语音
瞚?u?n51,讨厌,可恶,贱。例句:他真瞚,非要跟我唱反调。你怎么那么瞚呢?《说文解字》:开合目数摇也,从目寅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瞬,非是。舒问切。在《广韵》中对瞬的解释为“瞬目目动也”,而对瞚和眴的解释为“并同上”,也就是说在《广韵》中瞚的意思也是“目动也”。属于去声卷四“稕”部,“船”母。根据古今声母的演变规律,仄声今天多读擦音[?],如“舌、实、顺、术、剩、食、射、赎”等。与河北方言中的“?u?n51”的声母“? ”是一样的。“瞚”在河北方言中的韵母为“u?n”,根据上古鼻音韵母的发展,我们知道?uen→u?n[谆]椿;谆肫春唇纯莼醇醇,凖准蠢,顺瞬,闰润;伦沦轮,等。
(二)意义
在《说文解字》中“瞚”的意义为“开合目数摇也”。即表示睁眼、闭眼的过程。今俗作“瞬”,《现代汉语词典》对“瞬”这样解释:眼珠儿一动;一眨眼:转~,~间,~将结束,一~即逝,与“瞚”在《说文解字》中的意义差不多。《高级汉语字典》:瞚同瞬,目动,眨眼。明徐渭 《启诸南明侍郎》之一:“某生来蠢躁,动辄颠迷,当其在外而纵也,辟如虾蠏跳掷於苇萧,瞚瞚然不知远害而全身。” 明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周公瑕》:“一日忽有魅昼见,大白面如盘,目瞚瞚动,不见口鼻,手足隐现不常。”可见“瞚”有眼珠儿一闭一合、快速转动的意义。而河北方言中的“?u?n51”是表示讨厌、厌恶的骂人话,我们知道表示讨厌的时候总会朝着对方斜眼,眼珠儿不自觉得朝对方迅速转动一下,中间伴随眨眼的动作。这就与“瞚”字的意义相吻合了。此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种字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例如,“瞪”有表示跟人生气或耍态度的意义。“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和厌恶。“瞥”很快地看一下,通常也是表示厌恶的意思。还有《说文解字》中对“盻”的解释为“恨视也”,《现代汉语词典》对“盻”的解释为:“怒视”。
(三)字形
从字形来说,“瞚”的部首为“目”,表示厌恶时眼珠的状态。此类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瞪、盯、睥、睨、瞟、瞥、盻”等。这也能说明河北方言中“?u?n51”与“瞚”是一致的。
三、河北方言“捼”字
(一)语音
捼uo21,使弯曲。例句:你把这根铁丝捼成一个圈。这本书的角都捼了,你没有保护好。这颗钉子都捼弯了,拽了它吧。《集韵》:“手萦也”戈韵,乌禾切。捼,在《广韵》当中声母是泥母,一等字,合口呼,戈韵,平调,奴禾切。中古拼音nua。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捼”的读音为wo,是属于零声母字,也就是属于u类零声母(韵头或者全韵为u的)。I ,y ,u 这三类零声母一般都是由雲(??),馀(j),疑(?),影(o)发展而来的,其中u类还多了一个微母(?)的来源。现代北京声母的n和中古声母的?是一致的,而?后来变成了零声母。“捼”的中古韵母是ua,在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元音高化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拿歌韵来说,上古是[a] ,中古是[ɑ],近代是[?],现代北方话一般是[o],北京话于舌齿音读uo。
(二)意义
《集韵》解释“捼”的意义为“手萦也。”这个“萦”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围绕;缠绕:琐事 ~身。”其中“萦纡”的意义为“旋绕弯曲;萦回。”所以《集韵》对“捼”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手旋绕弯曲。”在河北方言中“uo21”就是用手使铁丝弯曲。在这个过程中手肯定要旋转弯曲。这就与“捼”这个字不谋而合了。
(三)字形
“捼”字是“提手旁”,我们知道“提手旁”的字一般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例如,“扔”其中一个解释就是“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扣”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套住或者搭住。”“扭”就有“拧”的意思。而“拧”的意义是“控制住物体并向里转或向外转。”“抹”:①擦。②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等等。这些动作的完成都或多或少跟手有关,而河北方言中的“uo21”就是表示手旋轉弯曲这个动作,与“提手旁”的字效果一样,我们因此确定这个字与“捼”有关。
对于河北方言本字的考察也像其它考本字一样,并非毫无道理的钻牛角尖,而是根据一定的文献辞书和语言理论及方言知识总结出来的。河北方言中的“谝”“瞚”“捼”的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语音、意义、形体等方面进行的考察。对于这些字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充分了解方言的发展过程,为语言研究做出贡献。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希望继续深入河北方言,全面深刻总结其中的本字,为语言研究提供更多条件。
参考文献:
[1]陈亚川. “潽”字的方言本字考[J].方言,1997(1).
[2]许慎.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13.7.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4]王力.汉语史稿[M]. 中华书局,1980.6.
[5]甘于恩.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以粤方言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
[6]吴小奕.释“熊”[J].语言研究,2004,24(1).
[7]吴小奕.释古楚语词“灵”[J].民族语文,2005(4).
[8]许小颖.考本字与语音、语义、语法化过程[J].学术交流,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