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 卢伟权
摘 要: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走近校园湿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充分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深度学习湿地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走近校园湿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作为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但因课时限制、升学压力等诸多原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困难重重。因此,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地理实践力与校本课程相关概念界定
1992年 “地理实践力” 首次被提出,所谓“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1]。周海瑛提出“地理实践力是指借助地理工具在地理活动中的实践能力与品质素养”[2]。据此我认为,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和手段,积极参与地理活动,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后来逐渐进入中国。所谓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3]郑金洲认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4]由此可见,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需要,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施与评价的过程。
2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要求:第一,课程资源来源生活化。校园内植被、土壤等资料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料来源;第二,课程体现综合性和专业性。教学资料要丰富多样,凸显地理学科特点;第三,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结合本校的学情,发挥学生能动性。第四,评价要更加多元化,时刻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研究
2019年9月,在校教研室号召下,高二级地理老师从校园环境入手,选取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如观察校园植被、调查校园排水系统、走近校园湿地、实验演示河流地貌的形成等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研究校园地理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爱校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一、教学内容
(1)通过网络收集湿地相关资料,如湿地的概念和類型等;
(2)观看视频《湿地的力量》,了解广州湿地的分布及现状;
(3)实地观察校园内湿地的分布,说明校园内湿地的功能;
(4)进行校园湿地的绘图比赛,进行了展示和评比;
(5)实地考察某湿地公园,总结湿地功能,谈谈湿地的保护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收集和教师讲解,掌握湿地的相关基础知识;
(2)通过对湿地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巩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方法;
(3)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激发学生爱校爱家乡的情怀;
三、可行性分析
(1)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的内容,初步掌握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对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有一定了解。
(2)实践条件:所在学校位于花卉市场和水库附近,周边的自然环境破坏较少,还保留着一些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如鱼塘、水库、农田等。
(3)前期准备:教师已搜集相关的图文及视频资料,对考察地进行了多次踩点。学生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逐渐熟悉,各小组内成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
4总结与反思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对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当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课时限制;教师开发和整合能力有限;学生实践力不足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要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之外,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合作,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周海瑛.漫谈地理实践力[J].地理教育,2016(11):1.
[3]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
[4]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