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润物 潜入无声

2020-10-21 23:24曾黄幸
好日子(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育

曾黄幸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德性。学生们在学习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而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该要渗透。相辅相成,有好的素质将会有助于学生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有目的的学习又将会是事半功倍。学生的做人与做学问要共同发展。

[关键词]德育;自然结合;重于感染;适当延伸

一、自然结合

因文而异地根据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进行灌输和渗透爱国之情、故乡之情、骨肉之情、朋友邻里之情……新课程下的人教版教材就有许多关于英雄人物、仁人志±、名人名家的优秀事迹的记叙。学生提供了学习楷模。如革命老前辈毛泽东、周恩来、0挺等;革命烈±李大钊、毛岸英、狼牙山五壮士等;战斗英雄黄继光、董存瑞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仰慕英雄和名人,我很重视榜样的效应,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和教育学生,唤起他们那美好与纯洁的童心,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当我第一次教《白杨》一文时,仅仅把文章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进行解释,错过了德育教育的良机。经过反思后,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抓住爸爸放弃城市生活,到艰苦的边疆工作,问:我们都知道边疆的环境恶劣,爸爸为什么还要去边疆工作?为什么还带着子女一起去边疆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有的说:“希望下一代也能继承父辈的奉献精神。”有的说:“这样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好祖国。”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我们应该向文中的爸爸学习什么?学生议论纷纷,他们既谈到书中主人公的高尚品德,也谈到自己的一些做法,还列举了班级中一些同学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同学们出了一期又一期的精美黑板报;有同学生.病请假时,就主动帮助他补习功课等。并且升华主题:只要人人都尽一份力,世界将会到处是春天。

二、重于感染

德育是一种知、情、意、形的有机统一和逐步转化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包办代替。语文教学只有化语言文字为形象、为情思,才富有感染力。

受到《白杨》的启发后,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就有意地往德育方向引,课文中多处提到过草地的艰难以及食物的得来不易,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注意:文中有哪些地方提到了过草地时的环境艰苦?老班长在什么情况下获得食物?为什么老班长把仅有的鱼汤让给“我”和小同志吃?随着对课文学习的逐步深入,我充满感情的配乐讲解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真切地认识到了解到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认识到“爱”是全文的感情主旨,是老班长怀揣着一颗热爱革命,建设新中国的爱国心,是有足够的分量的。由于我的点拨,学生从不注意到恍然大悟。但我并不局限于此,进一步介绍说:“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指导员给予的任务,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鞠躬尽瘁。”我声情并茂地结束语使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引起了强烈的感情共鸣。萌发了“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念头,深化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们的心里有了对“感恩”初步理解,我们要感恩亲人,感恩世界,感恩我们周遭的一切……

在不久后的家长会上,好多家长都说孩子在家懂事多了,一位家长说:“他家的孩子以前在家就像是小霸王,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变地又有礼貌又懂事,每天一回家,就会跑上来说:‘妈妈,您辛苦了!坐下来休息一下,我帮您择菜。老师,您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啊,孩子的变化这么大!”还有一位家长说:“以前他家孩子要什么玩具就得马上给他买,不然就哭闹不止。现在我给他买玩具,他都说把钱省下来捐献给需要钱的人,在给汶川捐献的活动上捐了自己的所有的压岁钱!老师,您可真有办法!”家长们热情地诉说着讨论着,而我的心里感到最多的就是欣慰。

三、适当延伸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就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然而,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的思想是随着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这就是说,渗透德育应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适当加以延伸,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初尝成功,我就注意所有的课文,能否和德育有所联系,所以我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在学生被周恩来远大的志向深深打动时,就因势引导说:“我们知道中国革命的勝利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我们少年儿童要继承革命传统,接过前辈传来的接力棒,使其永远地延续下去。”我言简扼要的启发,富于文章时代的气息;激化了学生为祖国的未来而读书的意识;巩固了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献一己之力的思想。

通过尝试研究,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德育的教育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内容,要从本身所固有的内容出发,假如一味地生搬硬套,或人为地拔高,将会适得其反,而渗透思想的手段则更应该形式多元化,有启发式、感染式、提问式、辩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有效方法。这样,在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之外,再加上德性,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所获、有所得,教育意义可见一斑。而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的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杨美德,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UJ].学周刊,2019-12-1913:21

[2]张娜,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03-31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